東宇
最近,我國對罕見藥及原料的進口實行了一系列減稅政策。罕見藥又稱孤兒藥,是針對罕見病研發的藥物。為什么要給罕見藥減稅?
近日,我國出臺的重大優惠政策,從今年3月1日起,對首批21個罕見病藥品和4個原料藥,參照抗癌藥對進口環節減按3%征收增值稅,國內環節可選擇按3%簡易辦法計征增值稅。而在此之前,藥品的增值稅稅率是16%。那么國家這么做意味著什么呢?這還得從罕見病講起。
罕見病,并不罕見
世界衛生組織把發病率在0.65‰~1‰的疾病定義為罕見病。雖然每一種罕見病的發病率都極低,但你知道嗎?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7000多種罕見病,美國國立衛生院(NIH)的數據也顯示,在美國,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患有罕見病。當然,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疾病的發病率也不盡相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2000多萬罕見病患者。
正因為罕見病其實并不罕見,所以很多國家大力投入了對罕見藥的研發。如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每年都要批準數十種針對罕見病治療的藥物,僅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FDA批準的59種上市新藥中,就有58%為罕見病藥。而最近, FDA又批準了APL-2用于治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有專家表示,FDA此次對于APL-2治療AIHA的批準,代表著對APL-2在治療AIHA潛力方面的認可。研究人員即將開展一項II期開放標簽臨床試驗,來評估APL-2在治療AIHA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國罕見藥的研發,挑戰重重
雖然我國的罕見病患者數量眾多,但相比于國外較為成熟、產業化的研發流程,我國罕見病藥物的研發仍存在很多困難:
★ 發病率不明確:由于中國未開展罕見病全國流行病學調查, 因此各種罕見病的發病率均不確切;
★ 病因未知:罕見病可以粗略地分為遺傳性罕見病和非遺傳性罕見病。許多非遺傳性罕見病是由后天環境改變所致, 真正的發病原因也不清楚;
★ 發病機制不清楚:即使已知病因的罕見病, 對其發病機制仍然不清楚, 使得防治的難度很大。對于病因未知的罕見病, 對其發病機制的了解更是無從談起;
★ 診斷方法欠缺:美國對遺傳性罕見病的檢測已超過1000種, 而中國在臨床上已經應用的罕見病診斷項目僅有20種左右,加上罕見病的臨床表現十分復雜,很多患者都經歷過誤診或診斷延誤;
★ 治療方法極少:罕見病種類繁多, 發病率不一, 只有很少的罕見病有治療藥物。迄今為止,美國FDA共批準了360余種罕見病治療藥物, 歐洲批準了60余種, 但在世界范圍內,只有不到5%的罕見病能得到有效的藥物治療。還有更多的罕見病無藥可治;
★ 預防效率低下:罕見病與出生缺陷病一樣, 都應實施三級預防。一級預防針對孕前, 二級預防針對孕期, 三級預防針對新生兒。預防成效與診斷水平、遺傳咨詢水平和干預水平密切相關。由于中國在這三級預防水平都不高,所以預防效率不盡如人意。
關愛罕見病,減稅是個開始
目前,囿于現狀,我國罕見病藥物主要依賴國外進口。此次罕見病藥品增值稅稅率下降,罕見病患者的用藥負擔也將減輕。另外,本次還將4個原料藥的增值稅也降低了,這實際上有利于國產罕見病藥品的研制,降低了藥材的成本,鼓勵國內藥企使用進口藥材,自主生產研制罕見病藥品。同時,不少外資藥企在罕見病藥物領域都有技術積累和產品優勢,現在面對不斷的政策利好,很可能將加快進入中國市場。
雖然罕見病藥物的開發存在諸多困難,但我國的研究人員一直沒有放棄。2018年10月,中國罕見病聯盟在北京成立,由北京協和醫院、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中國醫院協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共同發起,50余家具有罕見病相關專科的醫療機構組成,致力于罕見病領域的研究及探索。國家衛健委還成立了罕見病診療和保障專家委員會,制定相關規范、指南和路徑,開展醫務人員培訓。同時,衛健委也組建了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絡,目前全國已有300多家醫院納入。下一步,國家衛健委將繼續做好新生兒篩查,加大診療力度,發揮網絡的作用,爭取在2020年初步建立罕見病注冊登記系統,開展罕見病注冊登記研究,為疾病干預研究奠定基礎。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惠及更多的中國罕見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