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彬彬 山東職業學院鐵道信號與信息工程系
無論是電視還是電影,共同之處在于都要歷經前、后期制作加工這樣的過程。前期包括籌劃節目方案、創作劇本、選擇影視拍攝地點及演職人員、影視攝錄工作等。在影片攝錄完成以后,就進入了作品的后期制作過程,這個過程涵蓋了語言、聲效、光效等。
傳統意義上,影視制作是剪輯鏡頭的技術,具體操作方法是:把拍攝好的底片拿去沖洗,得到樣片,再去剪輯樣片。而剪輯人員需要做的就是剪裁膠片,從中挑選出可以利用的鏡頭,并按順序把它們粘貼在一起,最后觀看并檢查剪輯后的效果。這樣的過程需要反復進行,才能最終得到滿意的影視作品,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影視制作工作內容。不斷的重復檢驗一直到影視滿意呈現是非常傳統的影視后期制作方法,盡管比較原始,但這樣的方法能夠讓樣片得到隨時隨地的修正與增加、刪減,同時也不會影響到影視整體性。這樣的影視后期編輯方法實際上是非常經典的操作方法,現代影視后期制作中也經常運用。
傳統方式的影視編輯需要用到剪輯設備,包括放映機、錄像機等,放映機的任務是播放素材片,將可用素材記錄下來,講用錄像機進行錄制,完成一段錄制就進行下一段錄制,循環反復,因這樣的編輯方法是一條線的制作,所以叫做線性編輯。線性編輯是最常用的影視編輯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不過線性編輯無法做到“斷點插入”以及“定點刪除”,所編輯時要經常從頭開始操作,使制作人員耗費了大量無用時間。在計算機與多媒體應運而生的今天,數字化應用更加廣泛,它為非線性編輯提供了發展空間。影視后期制作編輯人員能夠把計算機編輯運用其中,多點編輯與存儲功能強大有效,同時計算機的運算優勢能夠明顯體現在此,影視制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也同時降低了制作成本。
到目前為止,利用計算機進行的操作如非線性編輯已進入技術相對成熟階段,而影視制作也變得更加多樣化。我們所需要的鏡頭不用再按順序進行拍攝,而只需一個素材庫便可解決所有問題,素材庫中的任意鏡頭都可以互相調換、隨意安排,也可隨時更改鏡頭的內容與長短。而對于特效處理也是隨手就來,無論是后期的字幕、聲效,還是配樂等,都能夠通過非線性剪輯完成,隨意性非常強大。而素材庫中的影視素材還可按照硬盤的容量來確定怎樣壓縮,進而存儲音、視頻信息;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還可以快速制作,然后進行終極比較來確定節目內容;制作人員也可分工進行操作,同一檔節目可以分給不同的人去制作,然后進行銜接編輯,這都是傳統的線性編輯所無法實現的。
2.1 線性編輯制作。這種編輯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對于按時間先后順序編輯的節目就可以采用這樣的編輯制作方法,這類節目的制作用線性編輯最為合理,實用性是較強,線性編輯制作用磁帶為依托按鏡頭順序進行處理,而在剪輯某些鏡頭時要逐段檢索,這樣的操作比較消耗時間,但對于素材的制作需要具備時間特性來說,線性制作編輯的特征便會突顯出來,它能夠保證影視制作的完整性。如新聞節目等的制作,每一個新聞鏡頭都要大于等于5秒,信息量還要得到保證;而且新聞節目特效使用不多,鏡頭拍攝依照時間順序進行,音效可以后期配音。這類節目的制作基本可以采用線性編輯,線性編輯完全可以滿足此類節目的制作需求。分量連接能夠降低對新型號操作的損耗,進而最大程度保證影視制作最終效果與質量。
2.2 非線性編輯制作。在對傳統后期制作的整合基礎上,把影像、音頻、特殊效果等進行合成再創造,將素材與效果快速檢索、剪輯、定位,實現了許多傳統編輯過程無法實現的效果。非線性編輯應用計算機處理技術,將傳統編輯設備一站式替代,特效制作能力非常突出,被廣泛應用在影視片頭、廣告宣傳片等節目中。比如說廣告宣傳片的畫面層次感強烈,就需要用到非線性編輯,而對于畫面的字幕處理有時需要特殊添加,還有動態效果的生成與穿插等,這樣比較復雜的技術制作大多數都是采用非線性編輯技術完成的,而且實現起來也非常容易。
影視后期編輯技術應用領域應逐步擴展至人們的生活常態中。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電子與網絡,而許多影視制作軟件需要專業技術水平來完成,所以無法得到廣泛的應用。應該考慮將制作技術進行移植,讓家用機也能使用這樣的編輯技術,讓人們能夠自由編輯,這樣影視制作的局限性就會大大降低,人們對于此項技術的利用率與傳遞速度才能更快,該項技術也就擁有了真正的設計價值。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成就了影視后期制作的感官感受,使影視最終呈現出的效果美輪美奐,可以說科學技術帶動著影視行業與技術的進步,而在此基礎之后的影視后期制作會更加具有功能性與實際可操作性,應用也將更加便捷與高效,形式也會更加豐富。影視后期編輯涉及到的線性、非線性編輯作用不容小覷,但不足之處仍然存在,這就需要二者互相影響、互相補充,才能讓影視制作展現出更加完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