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智 廣西玉林市衛生學校 廣西玉林 537000 鄧珊 廣西玉林市第一中學 廣西玉林 537000
個人信息安全是我們安心工作生活的重要保障,個人信息泄露常常會成為有針對性的電信詐騙的源頭,個人信息泄露的防范顯得日益重要。除了進一步完善國家法律、加強監管,個人信息的保護很重要一點就是自我保護。
隨著移動智能終端技術的飛速發展、自媒體的廣泛使用,用戶的信息安全不斷受到各種侵害,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電信詐騙的案件顯著增加。在2018年臉書嚴重泄密事件、百度用隱私換效率的觀點受到輿論一致聲討,都充分反映了公眾對個人信息泄露危害的擔憂。2019年抖音國際版的下屬機構因侵犯隱私,在美國被開出570萬美元天價罰單,迫使企業加強自律,更體現立法對隱私保護的重要性。
今天,個人信息泄露常常成了有針對性的電信詐騙的源頭,個人信息泄露的防范顯得日益重要。隨著時間推移,手機用戶的操作行為依然存在信息安全隱患,甚至呈惡化趨勢。信息安全意識薄弱是智能手機用戶信息安全受侵犯的原因之一,可以從提升用戶防范意識來加強智能手機的安全防護。當前青少年頻繁使用智能手機,而手機不單是個人信息的存儲設備,可危及隱私安全;更是資金和帳號保護的極為重要的一道防線,一旦獲得相當的個人信息、取得遠程操控手機權限,即可實施非法重置密碼、申請貸款、轉移資金等操作。
在這次實踐中,研究通過采用微信公眾號自學、情景虛擬、朋輩教育分組討論、微信和QQ平臺,對青少年防范信息詐騙思維能力培養的影響。
1.1 對象
調查對象:玉林、柳州和桂林三市的在校生中專生及高中生,年齡為15~18歲之間。三市在教育、經濟和人口比重均居廣西地級市前列,調查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培訓前后調查問卷得分對比,采取不記名抽樣方法,培訓前回收共976 份,剔除不規范答卷之后,剩余有效894份;培訓后抽查回收400份,有效393份。
1.2 分析方法
問卷的內容主要覆蓋:個人信息安全現狀、泄露的危害、泄露的途徑、險情應對等方面。
調查數據采用SPSS進行兩個獨立樣本(Mann-Whitney U test) 曼-惠特尼U檢驗進行統計分析。問卷的選項列出權重分值,為避免造成調查者刻意追求權重得分,我們將問卷權重選項次序打亂,在后期統計中,才重新歸類轉換權重分值。
2.1 多方協作提高重視。由于青少年社會閱歷不足,行為叛逆沖動,容易成為被騙的對象。這就需要社會各界達成共識,思想重視,才能真正使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習慣和保護意識。比如在本次實驗中,得到有關領導、部分班主任和相關老師的協助,使用實驗進展較為順利。
2.2 成立公眾號宣傳制作小組制作慕課。
針對青少年學習任務重,了解社會都是較為零碎的。課題組通過抽調微課制作老師精英,成立公眾號宣傳制作小組,大家本著奉獻精神,從劇本設計、視頻拍攝、微課制作形成系統配套人員,制作了十來個專題微課,較為系統介紹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途徑、如何進行自我防護的常用方法。運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改變落后傳統的安全防范教育手段,在面對犯罪分子實施高智商高科技詐騙時處于更有利地位。并利用微課進行碎片化學習,可充分利用碎片時間。
2.3 成立協作學習小組、發揮朋輩教育的作用。成立協作學習小組,實現教師引領、學長指導實施,進行朋輩教育互助與自我反思小組。將學生以班為單位劃分學習小組。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協作,選出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學長作為培訓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老師作為協調員和匯總者。學生圍繞情景案例思考,分析案例中的種種疑點,不斷提高分析判斷能力,進而提高防詐騙意識和能力。如果學生遇到問題,利用便捷的網絡,大家一起在QQ群、微信群、論壇等討論,大家同時也可通過共同討論,防騙能力得到提高。
3.1 情景模擬遇詐騙險情處理方式:
3.1.1 案例1:假如號碼為110的電話:準確說出你的身份證號碼及姓名,告知您的家人出事了,并報出家人姓名,要求你盡快匯款救人,而您卻無法電話聯系上他。選“馬上轉賬”為1.0%;選“再打110電話核實”為79.2%;選“到現場驗證”為11.2%;選“認為是假的”為8.6%。在這個案例中,幾乎沒人能保持客觀冷靜的判斷,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去輔助判斷。表明當對方掌握我們的隱私越清楚,我們的心理壓力就越大,被騙的風險急劇增加。
3.1.2 案例2:“當朋友的手機或在Q群、微信群里發信息:我已經領到了,掃碼送紅包、送流量,憑身份證號碼和驗證碼領取,名額有限,快點搶” 。P值為0.510 ,表明男女生不具有顯著性差異。選“秒搶的”為1.3%;選“先核實再操作”的為16.9%;選“認為是假的,不理會此事”的為62.0%;選“認為有危險,告知朋友”為19.8%。表明大部分人意識到隱私泄露存在風險,且僅有近五分一的人選擇及時提醒朋友有危險,進行互相幫助。
3.2 授權須知閱讀率:某些APP可能存在非法收集甚至出售個人隱私的嫌疑。對授權須知基本不看或偶爾閱讀的高達51.3%,反映出青少年對安裝軟件時警惕性不強,保護意識不足。培訓后,學生對閱讀授權軟件須知率達99.9%,防范意識得到明顯增強(前后對比P=0.000<0.05)。
3.3 授權軟件讀取權限:惡意的手機軟件不單可讀取通訊錄、短信、帳號密碼等,甚至可操縱手機進行偷錄偷拍、遠程后臺操控支付。培訓前,選“設置禁止手機APP軟件自動調閱定位、通話記錄等功能”的學生僅為58.84%。培訓后,95%關注設置讀取權限,前后對比P=0.003<0.05。
3.4 防詐騙重視程度:在認為被騙機率方面,培訓前男女對比P值為0.054,無顯著性差異;選“可能會”的為84.9%;選“絕對不會”的為15.1%。培訓后,選“可能會”的為98.8%;選“絕對不會”的僅為2.2%。說明經過培訓后,絕大部分人面對電信騙術不斷更新和高技術的發展,防詐騙的警惕性得到明顯增強。
3.5 手機點擊未知跳轉鏈接之后出現的現象:培訓前受訪者90.3%會點擊微信或QQ群中網友提供的鏈接;培訓后99.1%的同學會選擇慎重打開鏈接,一旦出現危險警告不會再打開。培訓前后對比P=0.000<0.05,有顯著性差異。
3.6 對個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后果有所了解:77.29%的人選“賬戶錢款不翼而飛”;49.44%的人選“個人名譽莫名受損”;90.16%的人選“不法分子對自己及身邊的人進行詐騙”;81.10%的人選“垃圾信息,騷擾電話源源不斷”;培訓后,這幾項選擇趨于一致,各項選項幾乎接近100%,培訓前后對比P=0.001<0.05,有顯著性差異。
3.7 密碼設置習慣:密碼設置提倡混合組合。培訓前,男女對比P值為0.015,有顯著性差異。其中喜歡用生日數字組合的男為12.4%,女為18.2%;用數字和字母等組合的男為67.5%,女為57.7%。經培訓后,數字和字母等組合提高到98%。
3.8 帳號安全意識:身份證號碼在各種身份驗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身份證號作為郵箱等帳號,可輕易被他人從cookies等殘留的信息中獲取。培訓前,男女對比P值為0.051,無顯著性差異,38.7%的青少年并未意識到危險。培訓后99.8%學生意識到危險,并做好必要的清理。
3.9 過期的準考證、火車票、快遞單等處理:P值為0.211,表明男女生不具有顯著性差異。選“經常隨手扔”的為8.3%;“偶爾撕碎再扔”為9.2%;剩下為撕碎才扔及其他處理方式為82.5%。培訓后99.9%意識到風險,并進行銷毀。
3.10 在公共場所尋找免費wifi:P值為0.000,表明男女生具有較顯著性差異。選經常性的男為4.7%,女為8.7%;偶爾的男為39.6%,女為54.3%;不用的男為37.9%,女為22.3%;商家標出來才用的男為18.3%,女為14.6%。表明男女生在公共場合使用wifi的比例都較高。wifi傳輸方式易被破解,特別是黑客故意提供的免費wifi,更是可直接截取使用者各種帳號和密碼信息、甚至傳播病毒獲取手機控制權,包括個人資金轉移、貸款全可能在被控制的手機上進行后臺操作。培訓后使用wifi上網支付的降為96.5%。
通過本次實踐研究,表明利用綜合平臺、有針對性的對青少年進行防電信詐騙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