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吉林外國語大學
教育生態學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興起的一門新興的教育學分支學科,它是依據生態學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自然平衡、協調進化等原理,研究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的科學,它把教育與生態環境聯系起來,并以其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作為其研究的對象,研究各種教育現象與成因,進而掌握并指導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教育生態學突出整體價值、注重全面聯系、強調動態過程、追求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為外語課堂評價研究提供了一種整體的、動態的、情境的和關聯的研究視角。
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Carroll,1981)等首次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認知教學法。認知教學法強調人類大腦的智能作用,把語言學習看作是智力活動,主張語言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發現語言規律,掌握語言知識。
本文以吉林外國語大學為例,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分析大學英語課程評價的內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態化課程評價體系。
生態化課程評價以人為本,注重考量課程設置是否能夠提升教師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價值,從而促進其共同發展。生態化課程評價具有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元化及評價方式多元化等特點。
筆者所在的吉林外國語大學是一所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我校積極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學各環節,努力探討、構建多元生態化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
多年來,我校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經歷了不斷完善的過程。目前,大學英語課程采取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模式。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各占學生總成績的百分之五十。過程性評價包括學生線上網絡平臺和慕課的自主學習情況、參加口語角及實踐活動情況、作業及測試情況及課堂表現等等,評價主體涉及到學生本人、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體現了多元化評價主體的特點,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終結性評價為期末考試,試卷按照分級分類的原則統一命題,考試內容覆蓋面廣,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考查約占百分之六十,綜合應用能力考查約占百分之四十。題型主要有詞匯、句法、閱讀、完型填空、短句和段落翻譯、寫作等幾方面,終結性評價突出了教學效果的檢驗。這種過程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客觀、全面地反映了學生學和教師教的情況,維系了教與學生態系統的平衡。
我校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按照學生進行的實踐教學項目進行累計計分,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平時成績(占比百分之二十),將實踐活動納入到形成性評價中,形成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評價相結合的模式。由于第一課堂重點評價學生英語輸入能力,而第二課堂重點評價學生英語輸出能力,因此,我校將實踐教學項目設為三部分:1)各級、各類英語競賽。2)大學英語類社團。3)英語文章背誦。我校實踐教學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來設計活動內容。例如,學校現有包括戲劇之聲英語社團、信達英語翻譯社團在內的十四個大學英語類社團,這些社團旨在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團員閱讀、寫作、口語、語音、翻譯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這些社團的建立,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生英語實踐機會。這種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評價模式豐富了評價內容,使能力評價與知識評價有效結合。
隨著全球教育信息化、網絡化的快速發展,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逐步走入人們的視野,英語學習的網站、手機應用軟件得到廣泛應用。基于這種背景與啟示,我校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網絡化自主學習,開展教師課堂教學與學生慕課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其中線上自主學習包括兩門課程:《大學英語聽說教程》(U校園學習平臺)和《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慕課(中國高校外語慕課平臺)。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我校將線上自主學習內容列為必修內容,學生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每門課程學習任務,并且學生線上自主學習成績要與線下學習成績結合,線上自主學習成績占學生總成績的百分之十。這種線上與線下評價相結合的模式注重學生個性化學習習慣,豐富了評價手段,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我校自2012年開始實施大學英語分級教學。針對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開展不同內容、不同難度的教學活動,有效做到因材施教。在此基礎上,近兩年我校又進一步進行了分類教學的教學改革。將學生按照專業分為語言類、非語言類及實驗班(國際班)等不同類別,根據學生類別選取大學英語教材、進行課程設置。在評價環節,結合學生專業特點,設置考核內容。例如:對于語言類學生,在平時和期末考試加強中西方文化知識測評內容;對于非語言類學生,增加與經貿類知識相關內容等等。這種分級與分類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增加了英語教學的實用性。
本文以吉林外國語大學為例,運用教育生態學理論,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出發,對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進行生態化研究,希望生態化課程評價體系能夠切實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