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蓮 江蘇省張家港市南沙小學
關鍵字:音樂教育 “六大解放”思想 研究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拋開了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尤其是,師道尊嚴的思想。批評了課堂是滿堂灌,老師一直講,學生一直記,一切為了考試,分數體現一切的思想。回答了如何徹底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問題,從而促進中國教育觀念和方式的改革。下面,我們就來談談當前音樂教育下陶先生的“六大解放”。
(一) 解放兒童的頭腦
音樂,是最具有想象力的抽象藝術,也是最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形式之一。在我們教授孩子學習音樂之前,出于本能,每個孩子都能對音樂作出反應,雖然聽的是同一首作品,但感受卻可能迥然不同,不過請相信,他一定有他的理由。在執教時,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有“從眾”的現象,越到高年級越嚴重。那是很多條條框框已經限制了他們的思維。所以從低年級開始,教師就要鼓勵學生敢于想,敢于“不同”。比如《獅王進行曲》,聽之前不告知標題,學生聽后會說士兵、地震等等,如果告知是動物,他們又會說大象、老虎等,不管他們回答什么,但幾乎都能找到有力、沉重這樣的感覺,那就說明他們的音樂感知是準確的。而當老師揭示答案后,他們則會恍然大悟,覺得確實標題更準確,這就是從想象的無意性向有意性發展的一個過程。
(二)解放兒童的雙手
陶行知先生曾說:“人類自從腰骨豎起,前腳變成一雙可以自由活動的手,進步便一天千里,超越一切動物。自從這個劃時代的解放以后,人類乃能創造工具、武器、文字用以從事于更高之創造。假使人類把雙手束縛起來就不能執行頭腦的命令。”
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教學法,奧爾夫的基本形體動作教學、聲勢教學等,都提出要讓孩子從剛接觸音樂起,就要學習既用聽覺去感受音樂,同時又要學習用整個肌體和心靈去感受節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緒變化的規律。通過人體隨著音樂做各種有規律的協調動作,使學生從身心兩個方面入手去學習音樂,感受音樂。比如可在小學低年級開展唱游教學,引導學生有表情的進行律動、模仿動作和即興動作。
(三)解放兒童的眼睛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觀察力是創造的起點,是聰明大腦的“眼睛”,教師、家長有責任解放學生的眼睛,幫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我們要去引導孩子正確的觀察,并給以指導科學的方法。
在音樂課上,孩子通過觀察進行模仿。中小學生的音樂創作活動常常是從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樂創作的必經之路。通過模仿,學生才可能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創造學習。可以說模仿是創造的前提和基礎。比如內心聽覺的培養,我們可以這樣訓練(以四三拍為例):學生跟老師讀三拍子噠、噠、噠;然后變成拍手拍腿嘴巴不發聲;熟練后把第二拍變成休止拍,依然拍手拍腿;接下來繼續變化,噠、休止、噠變成噠、休止、噠噠。這一串練習老師不用語言提示,就讓學生跟著模仿。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把這個練習設計成多聲部練習,或加入樂器,乃至rap或b_box等等。前幾個步驟可以由學生模仿老師,后面的步驟則可以讓學生進行即興發揮,這就是最初的創作。再比如卡農,卡農練習是最經典的音樂模仿練習,多聲部的合唱、合奏都可以從卡農開始入手。
(四)解放兒童的嘴
陶行知先生說小孩子有問題要準許他們問,從問題的解答里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比如欣賞樂曲,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音樂同樣如此,不同的人,乃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下聽同一首作品,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學唱新歌時,老師不要急于講述,讓學生自己聽,自己看譜,讓他們自己找出不會的,有疑問的,當他們能問出類似“為什么要在這個地方加下滑音記號?”的問題時,就是邁出了創新的第一步。
(五)解放兒童的空間
陶行知先生認為從前的學校完全是一只鳥籠,改良的學校是放大的鳥籠。在音樂課上如何解放孩子的空間呢?偶爾,我們可以把孩子帶到室外,比如學唱《小樹葉》,可以把孩子們帶到大樹下唱一唱,跳一跳,聞一聞。這是狹義上的空間。還有一個廣義上的空間,就是不要局限于一首歌、一首曲子,比如學習民歌,要了解作品,就必須要了解一定的地域民俗文化、地理知識、語言特點甚至歷史知識等,比如江蘇民歌《楊柳青》,除了了解《楊柳青》是個民間小調外,還可以拓展延伸,把它和其他地方的民歌比較著聽,把它和蘇南地區的民歌比較著聽,這樣,孩子們雖身在教室,卻在音樂中看到了遼闊的遠方。
(六)解放兒童的時間
作為一個音樂老師,就算我們就把每周兩節課的音樂課都給孩子自由支配,那也是非常有限的時間,更何況也不能放。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孩子們有限的閑暇時光過的快樂,使他們覺得這就是他們想要的“時間”。陶先生曾說過“古時教育,注重閑時的修養,現今的教育,也注重空閑時的消遣方法。在學校里培養學生種種正當娛樂的良好習慣,使他習與性成,將來離校之后,繼續將他空閑時的精神歸納在這種正當娛樂當中,這是很重要的教育。”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把音樂學習或者說是享受音樂貫徹在孩子的生活全部和生命的始終,也即是音樂的終身學習。
最后,以陶先生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看小學生天天生長大來,從沒有知識,變為有知識,如同一顆種子的由萌芽而生枝葉,而看他開花,看他成熟,這里有極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