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買房君
90后開始養生、80后開始養老……隨著老齡化問題加劇,單身稅、生育基金等話題大熱,但“中國式養老”不只是網絡段子。
有人說,在中產階層的生活哲學里,“一切都要靠自己”,這個信念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感到孤獨和無助,而這也是一切焦慮的根源。
在中國,想要體面地養老,到底需要多少錢?
根據2018年《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目前中國35歲以下的年輕人,大部分認為自己可以在57歲左右退休,而對于需要多少錢才能體面地養老,他們給出的平均數字是:163萬人民幣。
但真實的答案是多少?這是專家給出的數據:
目前,中國一線城市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約為82歲,其中男性為80歲,女性為84歲。理想情況下,中國男性的退休養老時長平均為20年,而女性的退休養老時長平均為29年。
根據相關學術研究測算,考慮到通貨膨脹,1個人如果在2028年之后退休,假設養老時長20年,至少需要準備300萬,才能過上體面的養老生活。如果在一線城市,這個數字可能還要翻倍。
而按瑞士信貸銀行研究院的定義,中產階層的標準是擁有5萬至50萬美元(約34.5萬-345萬人民幣)財富。50萬美元是什么水平?相當于美國1個即將退休的人,為自己準備的養老金的中位數。
也就是說,就算你是中產階層,未來也不能保證可以體面地養老。
傳統的養老模式,如何一步步分崩瓦解,以至于連中產階層都開始為養老感到焦慮?在當代現實環境下,中產階層消解焦慮的出口又在哪里?這是“賺錢”能解決的問題,還是“生娃”能解決的問題嗎?
長久以來,中國傳統觀念都把“養兒防老”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
但“養兒防老”的實質,不過是把子女當成自己人生抗風險的工具。在中產階層看來,把親情等同于置換,不僅落后過時,而且有失體面。然而,“養兒防老”逐漸式微,乃至失效,并不是中產階層自主放棄的結果。所謂的“養兒防老”,可能已經是中產階層想走也走不通的路。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培養有能力為自己養老的子女,并不比讓自己有能力為自己養老容易。這個悖論導致的結果就是,需要子女為自己養老的人,往往難以提供足夠的資源支持子女的成長,未來子女可能自顧不暇;而有心有力為父母養老的人,本身可能就來自條件優渥的家庭,未來父母養老也不需要他們。
中產階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能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既想幫助子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又不敢不為自己打算,給老年生活留條退路,最終只能被焦慮拉扯,兩頭靠不了岸。
李航,36歲,公務員,有車有房,年薪35萬。去年,老婆生了二胎,辭職在家帶娃,他一份收入要養一家四口,突然發現,自己原本看似體面的生活,其實敵不過日常柴米油鹽的小算盤。
母親執意要來幫忙照顧孫子,父親也跟著過來,原本的三居室,差點就不夠住。加上育兒觀念的分歧,婆媳間的矛盾日漸加劇,李航沒辦法,只能在同小區另外租了套1房1廳給父母住。為此,父母還頗有微詞。
“父母覺得我嫌棄他們,不明白好心幫我照顧小孩,怎么還不受待見。我理解他們的心意,但老實說,他們來了,我反而更忙。多租1套房,不算養娃,每個月開銷都多了四五千。”果然,只呆了3個月,父母就決定搬回老家。
“走的那天,我媽跟我說,她也幫不上什么忙,只能盡量不拖累我。我當時真不知道說什么。”李航說,他知道家里條件普通,當初買房就沒敢跟家里要錢,現在都36歲了,想著總該可以孝順父母了,沒想到互不拖累已經是彼此最大的關照。
李航和老婆都是獨生子女,每年春節,光是回誰家過年,都要吵上好幾架。幸好老婆的娘家離得近,平時還能多擔待,但自己的父母遠在老家,平時有點不舒服,身邊都沒個子女照顧。對此,李航確實于心有愧。
“我自己清楚獨生子女養老的難處,當初決定生二胎,也有這個原因。”李航無奈說道,“真不是為了養兒防老,而是只有1個孩子,怕他將來照顧我們太累,生多1個,就當幫幫他。”
2016年,為刺激人口增長,國家頒布了“全面二孩”政策,但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723萬,比2016年減少了63萬,遠低于國家衛計委此前2261萬人的預期。根據網絡調查的結果,年輕人對“放開二胎”的態度,普遍是“不敢生,養不起”。
即使是這個社會經濟實力尚可的一群人,中產階層也不敢隨便“生二胎”。
這不僅意味著短期內打破原本生活的經濟平衡,還可能因此影響到職場的穩定,特別是女性,而1份收入可觀的體面工作,幾乎是許多人支撐起“中產身份”的全部。
“先優化家庭的財務結構,讓你的家庭有足夠應對風險的能力。可以達到這種條件,再考慮生二胎。”李航說,如果讓他重新選擇,他可能會做出不同的決定。
如果“生二胎”只是財力的消耗,或許還不足以嚇退中產。更關鍵的問題是,“生二胎”真的是中產消解養老焦慮的出口嗎?
知乎上有個提問是:“多子女贍養老人真的勝過獨生子女?”熱門評論里有人回答:“聽說過三個和尚沒水喝嗎?”無論是對抗養老焦慮,還是解決養老問題,“生二胎”可能遠不如想象中奏效。
研究表明,即使在多子女家庭中,實際照顧父母的責任,往往主要落在其中1個孩子的身上。這個孩子如果未能得到其他兄弟姐妹的支持,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影響個人發展。而這種由于過度承擔照顧父母的職責所產生的矛盾,容易影響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
根據廣州統計局數據,截至2017年底,廣州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為162萬,占戶籍人口的18%,全市11個區中,有8個區老年人超過10萬。
但根據民政局統計,截至2017年底,廣州市共有183間養老機構(其中82%提供醫養結合服務),可以服務廣州5萬多老年人。換句話說,廣州現有的養老機構,僅夠服務全市3%的老年人。
以廣州市老人院為例,目前設有床位1200張,一直處于爆滿狀態,院外還長期維持有600人左右登記等待入院。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公立養老院通常設有特殊通道,優先滿足低保戶、孤寡老人等的入院需求。別說是中產階層,即使普通的工薪階層想要入住,也是一床難求,最長需要排隊3年。
那么,民辦養老院的情況如何?
網易房產采訪到萬科榕悅養老院的院長徐麗霞,她表示,目前養老院的老人分為自理、半自理、輕度全護理、重度全護理和特殊護理5個等級。收費最便宜的是可自理的老人,每個月的費用也要7000元左右。而這在民辦養老院中,已經是相對親民的價位。
而走高端路線的泰康之家,目前在廣州長嶺居建有粵園老人社區。根據了解,入住泰康之家,首先需要交20萬入門費,獲得入住資格,再辦1張樂泰財富卡,費用根據戶型不同,大概在100萬-300萬/戶。這兩部分只是押金,每個月還要再交納月費,根據居住人數和戶型不同,不含餐費的月費,大概是5000-17200元;餐費根據實際就餐情況支付,預計為每人1800元/月。
也就是說,這類養老社區,準入門檻是備好120萬。在這個基礎上,每個月至少還要支付7000元左右的房租和餐費,這還不包括護理等其他費用。
有人說,在中產階層的生活哲學里,“一切都要靠自己”,這個信念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感到孤獨和無助,而這也是一切焦慮的根源。不敢生二胎,生不起病,唯一緩解焦慮的辦法就是拼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