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長線資金開始加快進入A股市場。其中,從A股入摩、入富,再到外資持有A股流通市值比例持續攀升,實際上A股市場的機構化比例也處于持續增長的態勢。
與此同時,從國內長線資金的流向分析,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養老基金等長線資金也有入市提速的需求,而近年來,A股市場也有走向市場化、國際化乃至機構化的發展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近年來市場關注度有所提升的職業年金,其投資運營的速度也在顯著加快。
截至9月18日,據資料顯示,已有10地的職業年金啟動投資運營,并加快投入運作的速度。但從整體上來看,現階段內職業年金的體量并不會特別大,未來可預期的體量規模還是可以值得期待的。
長線資金的加快進場,對A股市場來說,確實具有深刻的影響意義。
其中,最直接的影響,莫過于為A股市場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增流動性補充。再者,就是逐漸提升A股市場的機構投資者比例,并可能逐漸改變以往散戶化的運行局面。
除此以外,則是隨著長線資金的加快入場,未來A股市場的盈利模式以及投資策略可能會發生重要變化。但從長遠的角度出發,未來長線資金尤其是成熟資金的加快入場,將會促進國內資本市場的交易規則成熟化,未來市場的違法違規成本也會顯著提升,相應的交易規則也會持續成熟與完善。
站在長線資金的角度看,機構化時代下的標的選擇也會趨于穩健與成熟,對于國內資本市場優質資產的投資吸引力也會水漲船高,從近年來陸股通的資金凈流向分析,國內市場優質資產的資金關注度也是處于非常活躍的狀態。
與之相比,對于同質化較強乃至績差虧損股票,其投資吸引力也會趨于下降,而在注冊制的模式下,未來殼價值也會持續下降,對未來市場的盈利模式以及投資邏輯也會發生重要的改變。
由此可見,對于長線資金的加快進場,本身還是一把雙刃劍,但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以及成熟壯大,還是具有積極的影響。
長線資金加快進場,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看到了A股市場的投資價值,并對A股市場的價值給予認可與肯定。
不過,即使是長線資金,同樣具有逐利性的需求。至于海外成熟機構投資者,則更善于利用風險對沖的策略,相應的風控能力也會趨于成熟,而這也是國內機構資金相對欠缺的地方。
至于對投資者的影響,則是隨著越來越多機構資金的參與,未來股票市場的參與者與競爭者會趨于增多,賺錢盈利的難度也會明顯提升,這也是機構化時代下的真實寫照。
3000點,屬于A股市場過去10年的運行中樞位置,而3000點的得失,則具有戰略性的影響意義。
但是,從近年來A股市場的走向分析,3000點似乎成為了股市上漲的瓶頸,即使期間沖破了3000點的關口壓力,但股市處于3000點上方的時間卻比較短暫,而在不短的時間段內,A股市場仍然處于3000點下方運行,市場的投資價值似乎并未隨著長線資金的加快進場而得到充分挖掘。
或許,在A股市場持續處于低位運行的狀態下,其投資價值也會逐漸得到展現,這也是吸引長線資金加快進場的因素之一。
從長遠的角度出發,3000點以下的A股市場,其投資價值與投資魅力還是比較可觀的,且從估值狀態來看,3000點下方的A股市場,其估值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甚至較部分海外成熟市場更具有估值上的優勢。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A股市場的擴容步伐并未減緩,且股票市場的容量規模也處于持續攀升的跡象。
10年前,當A股市場處于3000點的時候,股票市場上市公司數量并不算特別多,但10年后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卻顯著增多。而多年來股票市場總市值規模的攀升,多受到了容量膨脹的影響,真正通過股票價格攀升來提升市值規模的股票并不是很多。
總體上分析,過去10年,股票市場的市值規模得以水漲船高,不少上市公司的市值水平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增長,但從實際情況看,上市公司對股東的回報能力并不強,多年來真正為股東帶來實實在在回報的上市公司還是少數。隨著股票市場的持續擴容,市場指數的失真意味卻更為明顯,而在持續擴容潮與減持潮的影響下,卻導致多年來A股市場依舊止步于3000點的位置。
由此可見,除了積極引進長線資金以外,仍需要逐漸改變A股市場重融資的功能定位。對于股票市場而言,IPO擴容功能可以得到發揮,但相應的退市率也需要得到同步提升,以實現股票市場較好的優勝劣汰功能。
不過,在股市退市率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投資者保護的工作仍需要得到實質性的完善,從而實現股市退市率與投資者索賠效率的同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