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熙
近10年,電子競技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筆者上學階段,學生玩電子游戲時不僅要偷偷背著家長,而且還會被經常拿來說教,認為是“玩物喪志”的“游戲迷”。如今,電子競技成為了體育運動的一種,2018年正式成為雅加達亞運會的電子體育表演項目。2019年全球電競大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電競行業大咖認為,電子競技已經超越足球和籃球,成為世界第一大運動。
電子競技是電子游戲比賽達到“競技”層面的體育項目。電子競技運動就是利用電子設備作為運動器械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對抗運動。通過運動,可以鍛煉和提高參與者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心眼四肢協調能力和意志力,培養團隊精神。
今年4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三部門發布了13個新職業,其中包括電子競技員及電子競技運營師這兩個電競相關的職業。電子競技員,即從事不同類型電子競技項目比賽、陪練、體驗及活動表演的人員。
電子競技也是一種職業,和棋藝等非電子游戲比賽類似。2003年11月18日,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批準,將電子競技列為第99個正式體育競賽項。2008年,國家體育總局將電子競技改批為第78號正式體育競賽項。
一臺電腦、一個鼠標、一個耳機,不停操作鍵盤,電競職業選手成為了年輕人崇尚的新職業,通過職業比賽獲取財富,月收入動輒上萬元,頂尖電競職業選手的年薪基本都能達到百萬元及以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援引大唐文娛的行業調研顯示,86%電子競技員從業者的薪資是當地平均工資1~3倍,電子競技員薪資普遍高于當地平均薪資。
盡管當前電競職業化發展如火如荼,但我國電競行業人才仍十分稀缺。目前中國正在運營的電子競技戰隊(含俱樂部)多達5000余家,電子競技職業選手約10萬人。
人社部發布的電子競技員和電子競技運營師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目前只有不到15%的電子競技崗位處于人力飽和狀態,預測未來5年,我國電子競技員人才需求量近200萬人,電子競技運營師人才需求量近150萬人。
據艾瑞咨詢統計,我國電競市場總體規模從2015年的306億元躍升到了2018年的863億元,電競行業用戶數量也迅速擴張,從2014年1.53億人上升至2018年4.28億人。
電競市場的不斷壯大,也使電競題材的劇集擁有了更多的受眾。一系列電競題材的小說、影視劇翻拍全面開花,一邊收割粉絲的流量經濟,一邊讓電競開始正大光明地出現在生活中。
2016年,以游戲為背景的《微微一笑很傾城》熱播,成為首個播放量破百億的電視劇,電競題材的熱度開始萌發。從愛奇藝網劇《電競高校》上線三天便收回成本,再到2019年王一博的《陪你到世界之巔》、楊紫的《親愛的熱愛的》以及楊洋的《全職高手》,可以看到電競題材慢慢成為IP改編的新寵。
其中,《陪你到世界之巔》改編小說《電競戀人》,以電競比賽開端,講述電競職業選手與電競解說不得不說的故事。《全職高手》改編于同名小說《全職高手》,一半的劇情發生在游戲副本中,一半的劇情發生在職業賽場上。
起源于游戲,興盛于互聯網大潮,伴隨著政策的激勵,電競產業步入行業發展快車道。今天的電子競技,已經成為集科技、競技、娛樂、社交于一身的體育產業,涵蓋了游戲廠商、電競俱樂部、職業選手、游戲解說和直播平臺,擁有了獨特商業屬性與市場價值。
近年來,我國電競行業利好政策頻出,國家發改委、國家體育總局、文化部、教育部均有相應政策出臺,電競還被列入了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這些鼓勵政策對電競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十分巨大。
以上海為例,在浦東新區,圍繞電競運動員注冊,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扶持政策:支持頂級俱樂部、直轉播、賽事運營公司落戶浦東,經認定給予不超過200萬元的扶持;電競企業成功登上主板或科創板的,最高給500萬元扶持;經認定在世界頂級電競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俱樂部,給予不超過200萬元的獎勵;對表現優異的注冊電競運動員,給予優先考慮人才公寓入住、落戶、就學等。
根據上海新聞出版局近日發布的《2019上海電子競技產業發展評估報告》,2018年上海電子競技產業收入達146.4億元,保持增長;電子競技場館達35家;近半數全國知名電競俱樂部集聚上海。
從全球來看,2019年電子競技總觀看人數增長到4.54億人,同比增長15.0%;核心電競愛好者的人數將達到2.01億人,同比增長16.3%,其中,中國核心電競愛好者預計達到7500萬人。
伴隨首批電競注冊運動員證書的頒發,電競選手終于有了和傳統運動員一樣的身份和職業保障。不過,較高的待遇與電競人才數量不成正比,電競人才還存在比較大的缺口。有專家稱,電競人才短缺的原因,主要在于人才培育的速度跟不上電競行業發展的速度。電競行業在不同年齡段中的認同度有很大差異,青年群體的接受度明顯高于中老年群體。電子競技員就業人群年齡普遍偏低,在被調查者中有80%的從業人員年齡在30歲以下,大部分年齡在23-30歲之間。
量子體育VSPN董事長兼CEO應書嶺表示,中國的電競產業在國際上屬于領先陣營,最需要對標學習的是美國。在他看來,在版權分銷、賽事包裝等運作上,中國企業還缺乏這方面的經驗,需要學習美國企業如何最大程度地服務好觀眾、服務好廣告主,讓競技體育的商業價值得到最大化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