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
當地時間5月16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企向華為出售相關技術和產品。
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國家根據自己的國內法對中國的實體實施單邊制裁,也反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敦促美方停止錯誤做法。
陸慷·中國外交部發言人
我們的觀點不是要封鎖華為或任何一家公司,現在發動一場科技戰或貿易戰……是不恰當的。
馬克龍·法國總統
反對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的決定,這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會對與華為合作的美國公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影響美國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也破壞了全球供應鏈的合作和互信。華為將盡快就此事尋求救濟和解決方案,采取積極措施,降低此事件的影響。
華為公司
如今美國在處理中美經貿磋商問題上,總體采取一種短期內極限施壓的手段。美方試圖將“中興事件”復制在華為身上,從而讓華為妥協,并消除這家中企對其造成的戰略威脅,“但華為不是中興”。
沈逸·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副教授
“限制”“封鎖”“排斥”在新中國發展的進程中從來沒有間斷過,但都是小小“插曲”,從未阻擋住中國前進的腳步,而每一次的“限制”“封鎖”“排斥”,不過是中國實力增強的磨刀石。美國這一次的算盤,恐怕又打錯了!這樣做,真的很不光彩!
新華時評
2019年春節后,一二線城市樓市迅速回暖,出現房地產“小陽春”現象:銷售方面,一二線城市需求筑底回暖,交易量迅速回暖;房地產投資方面,新開工和施工投資助推總投資增速創新高,雖然全國土地投資總量仍在底部徘徊,但部分熱點城市出現“搶地大戰”和“地王”現象。
在前期貨幣政策寬松的助推之下,房地產過熱的苗頭日益明顯,引起決策層的高度關注。隨后,年初多次重大會議已經淡出多時的“房住不炒”基調,在近期的高層會議上被反復強調,房地產市場的未來走勢因此面臨新的不確定性,引發各界廣泛關注。以下是我們的四點看法:
第一,穩增長驅動之下,1-3月樓市出現監管真空期,資金面、需求面的改善使樓市出現“金三銀四”小陽春,銷售量價底部修復。市場逐漸形成監管放松的預期。
第二,年初以來的政策走勢和近期的政策風向表明,調控政策目的仍是“房住不炒”框架下穩房地產。即使前期為了短期保增長,也仍需要在這個“穩”的大框架下。這一輪地價上漲,尚未蔓延至商品房市場,便迎來嚴監管,是各界對未來房地產政策走向關注的焦點。因而,地產過熱苗頭初現之時,決策層便明確表態調整調控力度。
第三,從2016年9.30新政實施以來的調控邏輯看,“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仍是未來的政策基調,著眼于既防止房價大起大落,也要防止地方政府土地金融鏈條崩斷,穩住房價慢慢熬的邏輯已經越發清晰。
第四,從政府部門前期對房企融資的松綁可以看出,政府對地產龍頭企業們整體上沒有嚴厲整頓的意思,更像是敦促房企回歸可持續經營的常規軌道。行業龍頭的整體風險應該可控的。目前相對寬松的資金和政策環境是房企降杠桿、優化財務結構的好時機。2019年-2021年是地產商還債的高峰期,大部分龍頭房企開始主動降杠桿,這對房企財務健康是較好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