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新穎
伴隨著最晚成立的匯添富保鑫保本基金在今年9月正式到期,保本基金將全部完成轉型或清盤,基金市場的“保本時代”正式落下帷幕。
從紅極一時到加速退市,保本基金經歷了“過山車”一般的轉變,終于在資管新規浪潮的裹挾下退出江湖。對投資者來說,無論保本基金轉型還是清盤,最為關心的還是自己會有損失嗎?
可以說,資管新規的出臺成為保本基金退出舞臺的主要“推手”,而保本基金的落幕早在2年前就已注定。2017年2月,證監會發布《避險策略基金指導意見》,要求將保本基金更名為“避險策略基金”,同時規定存續保本基金到期后,應當調整基金名稱、轉換保本保障方式。監管層為保本基金的后續發展指明了路徑:清盤或者轉型,保本基金的退市自此敲響了鐘聲。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共有91只保本基金產品轉型,2018年數字持續攀升,全年超130只保本基金產品進行了轉型或清盤,截至到2018年四季度,保本基金總規模為383.59億元。進入2019年,保本基金的退市步入“快車道”。截至5月8日,年內已有26只保本基金宣布轉型,其中天弘樂享保本基金直接選擇清盤。伴隨著今年9月最晚成立的匯添富保鑫保本基金的到期,保本基金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保本基金的落幕掩蓋不住曾經的光芒。自2003年6月,中國第一只保本基金南方避險增值基金誕生以來,保本型基金就以其良好的抗風險能力和相對穩健的表現,贏得了投資者的青睞,發行規模一度迅速增長。保本基金最為高光時刻,要屬2015年股災期間,雖然當時A股出現巨幅震蕩,但保本基金抵住下跌沖擊,普遍盈利。受此影響,其發行規模也出現大爆發。相關數據顯示,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共有95只保本基金成立,占總數的63.5%,保本基金也因此成為少有的能夠繼續受到銀行渠道力推的產品。
不過好景不長,2016年末的股債雙殺以及2017年的寬幅震蕩行情使保本基金的銳氣大減,直接導致許多保本基金業績低迷。隨著資管新規的逐步落地,監管打破剛性兌付的政策要求愈發強烈,保本基金轉為暗淡,自2016年第四季度起,市場上就再未成立過一只新的保本基金。
保本基金的吸引力光從名字上就能輕松看出:保障本金,規避風險,所以能夠在幾年前引發市場追捧再正常不過了。從投資策略上看,保本基金具有攻守兼備的突出優勢,主要吸引的也正是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至于保本,一方面,保本基金采用以 CPPI 策略為代表的投資組合保險技術實現;另一方面,保本基金引入第三方擔保機構,一旦基金在投資周期內跌破面值,擔保機構提供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擔保。
從2018年存量保本基金業績看,保本基金確實“能打”,即便經歷2018年股市的劇烈調整,其仍然抗跌,34只保本基金2018年以來平均收益率為3.43%,目前基金凈值悉數在1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保本基金看上去很美,但保本的實現是有條件的。保本基金通常有2至3年的鎖定期,只有在發行期間認購的份額,到期之后基民才能實現保本;如果選擇提前贖回,那么基民同樣不能實現保本的目的,同時還要承擔1.5%的基金贖回費用。
自2016年下半年斷供至今,保本基金行業陸續有產品到期和轉型,市場規模在不斷收縮。由于保本基金打破保障后,與很多基金相比再無優勢,而直接清盤又將導致客戶和管理資金流失,所以將保本基金轉為結構型基金,成為了大多數基金經理的選擇。
從轉型的產品類型來看,近七成已經到期的保本基金選擇轉型,成為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以2018年為例,全年超過70%的保本基金轉型為混合型基金。進入2019年,伴隨著保本基金密集迎來到期,轉型為混合基金的例子正不斷增加。比如2019年3月,匯添富盈鑫保本混合基金轉型為非避險策略型的混合型基金。2019年5月,長城久潤保本基金轉型為非避險策略的混合型基金——長城久潤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在基民看來,保本基金的退市無疑是盆冷水,狠狠地澆滅了投資熱情。雖然對基民來說,保本基金到期前,已有的保本承諾不會改變,但是仍有很多風險點需要警惕。由于擔保機構承擔了風險,所以保本基金的管理費和贖回費都相對較高,加之近幾年投資收益并不理想,投資者的中期贖回行為極有可能導致實質性的虧損,因此持有到期是眾多投資者的權宜選擇。
有業內人士提醒,一般而言,保本基金到期后,根據基金合同,將不再確保持有人的本金安全。因此,持有人一定要關注保本結束日期,并在當天及時贖回,避免基金轉型后帶來的各類風險,特別是在市場預期不明朗時。“從實踐看,基金轉型為同類型風險偏好產品的居多。”一位基金經理的話值得深思。這也同時意味著,保本基金退市后,風險規避型的基民們很難再找到類似可替代型投資。
而眼下對基民來說,當務之急的還是要留意自己保本基金的到期時間。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到期日及時贖回是最為穩妥的方式,畢竟投資應該“落袋為安”,本金一日不回,各種不確定性的風險就仍會打亂“陣腳”。當然,如果保本基金轉型的新基金從產品定位上比較符合基民的要求,也可以持有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