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健俁 張也* 張文晶 馬天成 李清江 吳明 齊齊哈爾醫學院
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園文化與傳統方式的文化傳播相比,因其時效性、高效性、受眾范圍更廣、受眾群體更精確、傳播路徑和方式更簡單、傳播的主客體間交互性更強、傳播內容多元化等特點而更具優勢。同時,資源獲取及存儲便利、檢索快捷、搜索方式簡單等特點,也使得新媒體成為在校師生查閱各類資料的主要途徑。過去二十多年間,QQ、校內網、博客、貼吧、論壇等是高校校園文化的主要新媒體化形式。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被動學習,個別課程抽象乏味,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其次,很多教材是按照知識點編排,知識連貫性較差,缺乏指導性內容,局限在課堂的教學使學生課后若要自學,會看不懂、學不會、很吃力,久而久之影響學習積極性,形成厭學心理。再次,因課時較少、課程緊張,高校課堂教學會嚴格執行教學計劃、無過多時間做出知識回顧與拓展,很難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做出調整,很難因人施教。最后,目前很多高校課程是先理論后實踐的課程時間安排。這就使得學生必須先接受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待實踐課程開放,先前死記硬背的理論知識已經印象模糊,兩者難以迅速聯系起來,難以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
社會發展至今,手機已是大學生的標配,智能手機幾乎是大學生課外時間的一大霸主,追電視、看小說、刷朋友圈、打游戲等早已超越了手機的電話功能,課堂課下玩手機、倦怠學業的不良之風已在個別學校悄然形成。高校學生管理者面對這種情況,要把手機看成一把“雙刃劍”,即看到手機使人玩物喪志的一面,還要看到學生可以手機為載體,從互聯網上接收知識的一面,以教育引導重塑校風學風。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使微信已不止于刷朋友圈和聊天,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是高校教育領域新的生機和發展方向。
大學生處于人格及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其思想變化、心靈感悟、情緒波動等往往需要表達和傾訴,微信公眾號打破了時間、地域限制,保護了學生的隱私和自尊心,為師生提供“零距離”的交流平臺。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還可以就社會熱點和時事展開在線討論,有助于高校教師第一時間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使同學之間加深了解、加強互動,有助于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1.1 資源類型選擇恰當。傳統教學,學生以視覺、聽覺接收知識,學習效果由教師授課水平決定之外,還與學生課堂注意力和接受能力有關。而基于微信的移動學習,學生完全自主學習,平臺內所選圖片、文檔、視頻等資源內容要與移動混合式教學特點相符合。
2.1.2 文檔清晰、可讀、可理解。文字大小適宜、字體簡潔、背景選擇適宜是文檔清晰的保障,而清晰度是用戶優質體驗的最低要求。可讀性指因用戶教育及理解水平不同,文檔中應使用標準口語、短句、主動句。最后,文字簡明扼要、多使用圖表、以用戶為中心選擇表達方式和組織內容,是保證文檔可理解性的重要因素。尤其對于手機用戶,屏幕有限,務必讓用戶在短時間內快速、輕松的接受所選信息。同時,文章結構簡明、標題清晰也很重要。
2.1.3 資源符合教學定位。課堂教學的延伸,即為移動教學定位。故而克隆教材、教案、課件等課堂教學資源是資源選擇的大忌。所選資源應是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或是對重、難點深入淺出的解釋,或是課程信息的發布。
2.1.4 資源符合客戶端特性。學生通常使用手機以4G或WiFi瀏覽信息,因此內容必須微型化,做到小、精、短。切莫以教學PPT或講義直接推送,應針對某一點展開論述,閱讀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適量使用大圖片或視頻,否則用戶會因加載時間過長不耐煩,進而放棄閱讀。
2.1.5 資源符合課堂特點和學情。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根據課程、教學內容、重難點差異而變化的,這就要求學習資源一方面要緊密聯系主課程,另一方面還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日新月異,主課程內容和教材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滯后,因此需要移動課堂的及時延伸和拓展。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學情分析即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觀察和分析,進而以學定教。綜合考慮學生在專業知識結構、認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差異,以較低者為出發點,選擇推送資源,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時候獲取成就感、建立自信心、建立興趣,久而久之則會樂學、好學、肯學。反之,經常有挫敗感,可能會導致厭學。
2.2.1 精選內容、推送原創。以學生用戶為中心,設計調查問卷,征求民意。以調查結果為依據,設計功能板塊,滿足用戶需求。精選網絡熱點、貼近大學生生活及趣味性較強的內容,以具有親和力的語言吸引關注度,讓學生樂于參與話題討論。以原創性作品為基本要求,積極鼓勵投稿,包括在校師生和社會人員。
2.2.2 加強團隊建設,提升平臺內涵。微信公眾平臺吸引用戶、長遠發展的核心要素即文化內涵,這與加強校園文明建設、創建校園文化品牌之初衷不謀而合。發布校史、校訓、校園文化、城市文化,讓平臺飽含文化內涵,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悟學校的人文精神。平臺編輯應視野寬闊、知識豐富,同時了解高校學生群體的需求和發展現狀,向當代大學生傳遞正能量,傳遞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校方應有專項資金,用于運營平臺人員的培訓,以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和素養,增強服務能力,合理科學的運營平臺發布內容,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2.2.3 加強平臺互動,提升服務質量。微信公眾平臺的互動性是促進平臺穩步發展的關鍵環節。通過換位思考、合理安排信息發布、管理人員專項負責等方面,提升服務質量,保證交流的有效性,及時掌握學生動態,以優質高效的微信服務平臺助力高校學生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