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趙威旭 丁建波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院校以工匠精神為思想內涵,培養創新型人才,要求院校強化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和實踐平臺,使其能夠在實際崗位中體會工匠精神的深邃內涵,用科學的理論成果指導實踐,為自己創造進步的空間,攻克理論難題,強化技術要點,為日后的就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工匠精神,是一種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主要具備三大核心要點:首先是敬業的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精神,能夠始終熱愛并尊重自己的事業,對自己負責,對工作負責,專心致志,不投機取巧,始終追求完美細致。其次是具備精通的業務能力。工匠精神一般形容的都是在專業領域中可以發光發熱的能工巧匠,因此要求這些工作者能夠始終樂于從事自己的工作,始終保持精湛的技藝水平,并體現出高超的業務水準。最后是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對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保持高度的積極性,在工作中可以不計個人利益,不貪圖榮華富貴,對自己、自己的工作有一個明確的價值定位,從而實現人生價值。工匠精神體現的是一個人、一個行業甚至是一個國家甘于奉獻和精益求精的品質追求,尤其在我國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更是需要這樣的人才投身到工作崗位當中,從而滿足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需要。
當前,部分高校在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并沒有將工匠精神深入其中,導致很多學生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和專業屬性的認知不足。具體表現為,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高考失利,被迫選擇職業院校,畢業之后就業難,社會地位低下,在職業規劃及專業的選擇過程中并沒有強烈的自我認知,部分學生消極度日,整天渾渾噩噩,在就業目標不明確的情況下,就進入工作崗位中,不僅難以與其他員工配合協調,工作上也漏洞頻出,跳槽頻繁。
當前,部分高職院校雖然已經認識到了以工匠精神為思想內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師資源的配置上卻明顯不足,不僅體現在教師數量不夠,而且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也不過關,理論基礎薄弱的同時,教學經驗不充分,在實踐技能培訓方面無法滿足學生與社會對接的要求。而且部分院校教師隊伍的建設,忽視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現代學徒制制度的發展,難以培養出于與時俱進的高素質人才。這也對高職院校教師團隊的建設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高職院校的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以人學生的職業需求為導向,整合各專業與學生素質相符的就業信息,從而為社會的發展輸入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但是當前,部分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大多以專業知識引導和實踐技能提升為主,與傳統課程相差無幾,就業信息更新不及時,就業通道過于閉塞,在職業發展方向和職業精神引導方面也缺乏正確的教育體系。除此之外,一些院校簡單地將專業通識類課程與職業素質課程混為一談,用思政教育和就業指導課程促進學生發展,難以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將工匠精神的思想文化內涵滲透到理論課程和實踐教育中,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生和工作中精益求精,更能滿足其職業道德的發展。因此,在構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中,院校和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優質的時間基地,并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每一位學生的心中,利用視頻案例或企業中具體的項目來激發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使其能夠對工匠精神有一個更全面、更系統的了解,從而為高職院校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提供動力。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想要有效滲透工匠精神,除了要規范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方法之外,還應該從教學的主體——教師入手,不斷強化教師資源和教師隊伍的建設。首先,促進“雙師型”教師資源隊伍的建設,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始終能夠將工匠精神銘記于心,提升自身的專業學識和實踐技能,保持精益求精、嚴謹的教學態度,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學資源。其次,院校應該與校外企業積極聯合,引進企業中優質的能工巧匠到院校教學,為學生帶來真正的實訓項目,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最后,院校也應該積極推行教師培訓計劃,為教師提供優質的校外見習機會,鼓勵教師深入到企業一線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并將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變成教學資源,滲透給學生,進而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除此之外,在強化教師團隊建設的同時,還應該合理推行現代學徒制度。院校樹立科學有效的校企合作制度,讓學生跟隨企業中的能工巧匠學習先進的技術和企業發展理念,讓學生在在校期間就能認識到企業發展的全流程,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同時也能改良院校實踐基地建設不充分的問題,為企業的發展也能提供數量充足的高素質人才。同時,現代學徒制還應該依托委托培養和冠名培養的模式,院校和企業共育人才,并分享人才培養的結果,環節現代生產和工業企業招工難問題的同時,也提升了高職院校學生實習的效率,使其能夠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對個人職業規劃和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實現人生價值。
首先,根據院校不同的專業,需要設計與專業素質發展相關的課程體系,在課程結構中充分體現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在具體的實踐中,要求教師根據企業、行業和經濟市場的發展現狀,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其中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進行明確規定,其中包括抗壓能力培訓、愛崗敬業精神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
其次,制定專業課程人才培養方案。在方案的制定中,要求教師對專業課程進行重新分組,及時更新課程結構中的專業案例和項目設計內容等。尤其在實踐技能培訓中,要摒棄傳統守舊的技術類型,將信息化和高效化的課程結構和工匠精神的文虎內涵結合到一起,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覆蓋能力。
最后,將職業素養的培養目標和工匠精神緊密地結合到一起,在課程結構中,增設職業品格規劃、職業情感塑造和職業價值滲透等內涵,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使其能夠對學習和生活報以濃厚的積極性,從而推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和發展。
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滲透工匠精神的思想文化內涵,要求院校與企業積極合作,為學生創設科學有效的課程結構,優化教師團隊的建設,使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讓學生能夠合理規劃職業內容,提升自身理論知識積累和實踐能力的同時,強化職業情感,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為高職院校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