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羅積爭
摘要:本文在總結關于產融結合的動因、機制和路徑等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嘗試運用產業組織理論的SCP分析范式,結合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探討產融結合對行業結構、市場組織行為、市場績效等方面的影響,并試圖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產融結合? SCP范式? 產業升級
一、發展狀況
19世紀中后期在歐美發達經濟體系,出現了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相結合的趨勢,產融結合第一次大規模出現;目前,國內經濟高速發展40年,大型企業間的并購重組現象方興未艾,大量的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大型民營企業在完成了最初的資本積累后,紛紛走上產融結合之路,以期帶來產業升級轉型。從其發展歷史來看,主要表現為由融到產和由產到融兩種形式[1]。由融到產,是金融資本有意識地、戰略性地控制實業資本;由產到融,則是產業資本投資進入金融領域。目前國內并購重組以由產到融為主,例如招商局集團、復星醫藥、粵科集團、青島海爾集團等。
同時,政府也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推進和加快產融結合進程。2015年的“互聯網+”計劃,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互聯網金融和供應鏈金融則開啟了產融結合的新生態。《中國制造2025》更是強調,要實現“制造強國”夢,必須要深化金融領域改革,支持制造業企業集團進行產融結合,擴寬融資渠道并降低融資成本。
二、前期理論
作為一種經濟現象,產融結合的概念目前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但很多學者對此進行過相關研究,包括產融結合的動因、機制和路徑等相關理論。下文從幾個不同的角度進行簡單分析。
從產業組織結構的角度,產融結合是一種經濟組織的邊界拓展。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2]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于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金融為實體產業提供服務,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市場交易方式;另一種是通過并購重組、生產企業設立金融服務機構等服務內部化的方式。第二種方式即是產融結合的形式,一種從市場交易到經濟組織的過渡形式。
從產業經濟發展的角度,產融結合是一種產業發展、升級的方式或路徑。產業升級是指產業結構升級,即一種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例如,從勞動密集型增長方式轉變為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增長方式。產融結合即資本與技術、管理的進一步組合、優化,同時也是產業發展、升級的微觀動力。
從企業行為和企業戰略選擇的角度,產融結合是一種對外投資關系。生產企業(金融企業)為了獲得競爭優勢,追逐資本增值和超額利潤,對金融企業(生產企業)進行并購重組、多元化經營等戰略行為,客觀上促進了實體產業和金融服務的結合,推動商業模式和發展模式的重構,實現相對規模經濟和競爭優勢,其特點是互補性、協同性、低成本。
從資源配置機制的角度,產融結合是一種生產技術、企業管理等要素與資金要素的創新型組合方式,作為一種可高效快速匹配資源的經營模式而出現,例如近幾年出現的金融科技(Fintech)[3],Fintech正是由金融“Finance”與科技“Technology”兩個詞合成而來。金融科技(Fintech)發揮新興技術的“驅動力”,通過互聯網和金融產品的充分融合,產生 “顛覆式” 商業模式,在支付清算、融資、投資管理等領域創新,讓金融服務更有效率、更低成本、更有黏性。
三、運用SCP范式分析的意義和可行性
(一)相關理論的不足
針對產融結合的經濟現象,可進一步運用經濟學者提出的相關理論進行上述分析。例如,可運用金融資本理論和金融機構控制理論解釋金融資本向產業資本滲透的現象;可運用社會再生產理論解釋產融結合在資本生產、銷售和分配的循環過程;可運用交易費用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解釋產融結合的市場組織、成本和風險控制問題;可運用并購重組、多元經營等理論解釋產融結合的企業發展戰略問題;可運用供應鏈金融理論和金融科技理論等解釋產融結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這些理論在實踐中得到較好的檢驗、深化和運用,但從一個產業研究理論體系的要求來考慮,上述觀點并未形成一個對產融結合研究的有機體系。
鑒于上述問題,本文嘗試運用現代產業經濟學的“結構—行為—績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分析范式,即SCP范式,對產融結合現象進行規范化、立體式的歸類分析,并提出個人的見解。
(二)SCP范式介紹
SCP理論是哈佛大學學者創立的產業組織分析理論,認為產業結構決定了產業內的競爭狀態,并影響了企業的行為及其戰略,從而最終決定了企業的績效[4]。
SCP模型的邏輯是,在行業或者企業受到外部沖擊時,從三個方面對其進行分析:特定的行業結構的動態平衡、企業行為即可能的戰略調整及行為變化,由此帶來的市場對資源分配的有效性或企業的經營績效,即市場績效,即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理論體系,用以指導產業政策建立、研究行業發展趨勢、啟發企業戰略選擇等。
(三)運用SCP范式對產融結合分析的可行性
首先,產融結合指的是實體產業和金融服務業的融合;而SCP理論正是對各行業的評估和研究,二者都屬于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疇
其次,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金融科技突破、電子商務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等,帶來了需求和生產條件的一系列變化,對各行業發展、企業行為、消費習慣都帶來了“顛覆”性的沖擊。因此,有必要引入一種評估模型,對產融結合實踐在此條件下進行產業組織的現狀描述和市場績效評價。SCP分析范式作為一種產業經濟的分析工具,對產融結合進行分析,具有現實意義。
四、SCP范式分析
(一)外部沖擊(Shock)分析
主要是指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當前最大的沖擊來源于知識的更新。
微觀層面,主要體現在交易技術方面產生的多樣化應用和突破,例如交易征信用于解決中小企業評價問題;大數據用于解決供應鏈金融的開放性問題;區塊鏈用于解決鏈式信任關系。金融科技企業利用其互聯網技術對金融行業的深刻改造,并進一步深度融入傳統產業、改造傳統產業。
中觀層面,主要體現在以企業或行業為主體在資金需求、資產管理和運營方面的變化。在國內,隨著產業分工細化和經營模式的多樣化,企業金融服務需求的不斷升級,而金融業的規模及創新發展不足,尤其是針對企業發展特色、個性化的金融服務不足。因此,在金融科技的推動下,產融結合作為一種可高效快速的金融資源配置模式是許多大型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在相對發達的經濟體,催生了以美國為代表的產融結合模式,即以風險投資和創業板市場為核心的投融資體系。
宏觀層面。一方面,知識經濟時代產生的各類創新,無論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還是管理創新,對一個國家或者經濟體的產業轉型升級、經濟增長都成為關鍵因素。另一方面鑒于金融服務對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的重要性,已上升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戰略規劃組成部分。因此,產融結合是一種現實的國家戰略選擇。
(二)行業結構(Structure)分析
行業結構分析主要包括行業競爭的程度、產品差異化、市場集中度、進入壁壘的變化等。其中市場集中度指標通常用某行業規模最大的前幾位公司的營業收入占整個行業的營業收入比重來表示,以反映行業競爭狀況。
產融結合顯然提高了行業集中度。近幾年,在資本和科技創新的推動下,各行業經歷了新一輪的發展階段,行業并購重組非常活躍,一些消費行業、生產行業、服務行業的集中度顯著提高,一大批龍頭企業涌現。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貝恩和日本通產省對產業集中度的劃分標準,將產業市場結構粗分為寡占型(CR8 ≥ 40)和競爭型(CR8<40%)兩類。寡頭市場結構是市場演變的必然結果,而產融結合正是這一演變過程的方式之一。金融科技加速突破傳統行業的壁壘,促進行業集中度的提高[5]。
(三)企業行為(Conduct)分析
主要是指企業針對外部沖擊和行業競爭結構的變化,有可能采取的應對措施,包括營銷、產能調整、并購重組等方面的行為。產融結合往往成為其戰略選擇方向。企業選擇產融結合方向的兩大動機如下:
第一是追求規模經濟效應[6]。產能型的線性規模擴張由于受制于時間、空間和資源供應,容易出現產業發展的瓶頸。資本化和金融科技的手段則由于其非線性的協同效應和指數杠杠效應,可能使企業走上非線性增長的軌道,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二是追求競爭優勢。為了提升在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競爭優勢,以資本和股權為紐帶,取得優勢企業的股權、人事參與權等,實現產融結合和一體化發展的經營機制創新。
(四)經營績效(Performance)分析
主要指通過企業行為、行業調整后,行業在資源配置、產業轉型升級、產業溢出等方面的效益分析,具體體現在價格、產量、成本、利潤、產品質量、品種及技術創新等方面達到的新狀態。
一方面,選擇產融結合路徑后,反映了資本的市場效率[7],整個行業的經營績效得到相對改善,或者說對原有的狀況而言是一個帕累托優化。
首先,有利于降低成本,從而有利于降低產品價格。產融結合有利于實現規模經濟、降低交易費用。例如交易談判、履約等費用將不同程度地降低。
其次,有利于提高產量。根據生產銷售平衡的原理,成本越低,產品的邊際效益降為0的生產規模越大。
再次,有利于企業創新。產融雙方在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方面通過有效的結合,重新設計管理、商業模式,最終創造出有生命力和嶄新未來的實體經濟
最后,有利于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由于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運轉周期不盡相同,兩者結合,可以熨平經濟周期波動導致的沖擊。。
另一方面,產融結合亦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具有某些方面的負面效應,它有可能導致經濟非均衡發展與市場機制弱化;可能放大金融風險等。
五、結論和建議
產融結合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資本市場化效率的內在要求。實踐已證明了產融結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作為一個研究課題,前期理論解釋了產融結合的動因、機制和路徑等,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觀點、理論,但不具有理論系統性。
由于實踐的持續創新和常態化變化,需要從更高視角和更規范性進行理論探討,以便對產融結合的影響進行評價,指導制訂行業發展意見和有效的產業政策,同時為企業發展戰略提供參考意見。
運用SCP分析范式分析的結果表明,產融結合總體上提高行業行業集中度,促進龍頭企業間的競爭,促進行業創新,提高市場績效,同時促進傳統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等。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議政府出臺政策,從產業政策方面更加積極引導、鼓勵各行業、企業集團向產融結合的路徑發展,例如出臺具體政策支持“供應鏈金融”、“內部金融”、“控股金融”等產融結合的經營模式。
參考文獻:
[1]楊濤. 產融結合的突破口[J]. 中國金融,2012(15):96-96.
[2]科斯,盛洪. 企業,市場與法律[M]. 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0:35-95.
[3]陸岷峰,虞鵬飛. 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創新發展趨勢[J]. 銀行家,2017(4):127-130.
[4]姜鑫,羅佳. 中國工業產業集群的結構、行為與績效量化評價研究——基于SCP范式的產業集群主成分分析[J]. 工業技術經濟,2008,27(10):108-111.
[5]唐曉華,李紹東. 我國裝備制造業市場集中度實證分析[J]. 財經問題研究,2011(6):32-37.
[6]錢德勒. 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8-55.
[7]韓丹,王磊. 產融結合、股權集中度與公司投資效率——基于上市公司參股銀行的面板數據分析[J]. 企業經濟,2016(11):162-171.
(張勇單位: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羅積爭單位:廣州地鐵小額貸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