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羽 張應華
摘要:2013年6月底,銀行業“錢荒”引發了全社會的“恐慌”,而光大違約門這次意外事件,被市場普遍認為是引爆6月錢荒的導火索。本文主要通過黑天鵝事件來探討資金短缺的原因,并通過對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分析,得到其本質和啟示。
關鍵詞:光大違約門? 錢荒成因? 央行資產負債表
發生在2013年6月的一場罕見的“錢荒”將中國金融系統置于世界輿論的風口浪尖,而隨著2017年6月份債券市場上出現1年期國債收益率3.6590%,超過10年期的3.6478%,理性對待流動性風險,探究此前錢荒尤為重要,吸取教訓經驗,他山之石,很有必要。①
一、錢荒起源
(一)光大違約門事件
2013年6月6日下午,有市場傳聞稱“光大銀行和興業銀行當日曾向四大行拆借資金,但未能如愿”。隨后,又有報道稱,“由于手頭頭寸不足的重要因素,興業銀行和光大銀行應付資金無法按時收回,導致興業銀行到處尋求財政援助”。這筆貸款是在Everbright和興業的兩個分支機構進行的,由于市場條件的突然變化,這些分支機構無法根據存款承諾從其一些交易對手那里獲得資金。由于未能及時支付銀行間借款,以及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的延遲支付影響,即使分行有足夠的資金和充足的流動資金,也無法及時還清貸款。反過來,興業銀行也未能及時解決自己的還款義務問題。最后,銀行及其債權人涌入銀行間市場,進一步提高市場利率。
(二)2013年6月各大銀行的錢荒
2013年6月7日,同業拆借利率急速上升,尤其是隔夜質押式回購利率飆升至8.68%,8日達到9.81%;而臨近年終的關鍵時點,各家銀行都全身致力于“搶錢大戰”中。光大銀行天津市外地路分行表示,如果客戶存入一年10萬元,不僅可以將利率上調至最高,而且還可以免費獲得40公斤大米。超級銀行,一個新興的業務,也被廣泛使用,一些較大的銀行已經采取了各種措施來限制他們的日常籌集資本。換句話說,無論是四家股份制銀行中眾所周知的“交叉違約”,還是6月20日出現的中行默認謠言,最好還是說流動性問題下中間存在結算事故。②
二、錢荒的成因分析
(一)商業銀行體系及自身因素
2013年以來,商業銀行的杠桿率不斷放大,負債越來越多,人民幣超額準備金在逐漸下降,3月末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從2012年年底的3.51%降至2.58%,第二季度超儲率繼續下降,已降到1.5%左右,銀行體系流動性的邊際承受能力也因期限錯配風險,政府和銀行一直在玩借舊還新的游戲。一旦短期需要資金,回旋余地很小,從銀行間市場通過拆借籌集資金幾乎成為唯一選擇,而這也導致銀行間市場利率從2013年6月17日的4.8130%飆升至20日的13.4440%。
此外,銀行表外業務的財務管理產品多為非資本保值產品,財務保護產品違約程度高,流動性低;此外,6月底之前,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對第8號文件的檢查進一步迫使銀行將信托貸款、公共股本債券等形式的非標準資產轉移到銀行內部資產,并直接轉移到銀行間貸款,數量被壓縮了。
(二)內外環境下的資金供給減少及資金外逃
在存入貸款比率評估中包含的外幣政策壓力以及央行收緊國內信貸窗口的壓力方面,一些銀行可能已開始購買美元以補充外匯頭寸。提前達到監管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加劇。銀行間資金處于緊張狀態。與此同時,國內熱錢流入量大幅下降。當時,估計中國進出口市場7%的貿易流量是出口欺詐。根據數據,當監管機構決定打擊假冒貿易時,銀行受到了虛假貿易交易減少的影響。就價值而言,5月份的貿易數據變得甚是平淡,相比于4月份出口下降115億美元,進一步增加了銀行業資金壓力。③
此外,美聯儲逐步撤銷量化寬松政策,使美國經濟對全球資本更具吸引力,國家資本外流加劇,外匯局對跨境資本的嚴格監管被認為是外匯賬戶減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資金從大量流入轉向大量流出,為銀行間市場的資金供應創造了非常緊張的氣氛。
(三)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擴大
“貨幣短缺”與地方債務的關系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了充分反映。如今,銀行的大部分資金都投資于政府投資項目。他們非常信任政府的項目。然而,他們對公司,特別是私人公司的投資項目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風險很高,不敢果斷投資大型基金。這導致部分偏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銀行不信任實體經濟。由于地方政府的高聲譽影響,他們不會欠錢。即使沒有資金,他們也會受到資產和資源等想法的影響。銀行認為地方政府債務非常安全。這也就是銀行向地方政府籌集資金的原因。特別是向國家開發銀行提供的貸款“不需要收取存款”,資本貸款可以使用。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也通常向銀行借款,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影子銀行。因此,債務率加擔保已超過100%,即最高預警線已達到118%和200%,還本付息率也存在很大的償還風險,這在某種意義上加速了“貨幣短缺”的發生。④
三、錢荒實質
錢荒的實質是什么?從央行貨幣發行看,2013年6月相比于5月份是增加的;而社會融資規模,即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卻有所下降;從占貨幣當月的19.9%下降到17.3%,而且流通中的貨幣從54431.39億元降到54063.91億元,整個二季度都有所下降。可以看出,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確實增加了,而貨幣短缺只是一種幻想。那么,為什么市場上資金短缺,而資金不是投資于實體經濟,而是閑置在市場上。央行的態度也令銀行震驚。在如此緊張的情況下,發行20億元人民幣的央行票據,市場對中央銀行希望幻想的幻想徹底破滅,央行不再救出這筆錢。在內心深處,直接的結果是增加商業銀行生存的壓力,迫使它們轉型。央行收緊市場流動性的供應,可能不是對中國債務問題的真正擔憂,而只是希望加強中央政府對銀行業的控制和管理。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貨幣短缺的本質是貨幣流動性的缺乏和資本供求的短缺,這是一個根植于制度機制的問題。
四、對我國當下經濟發展的幾點啟示
(一)銀行自身轉變業務結構
眾所周知,中國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是利息收入。商業銀行必須積極轉變業務結構,轉變銀行收入來源結構,避免“資金短缺”的風險。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在發展債務和貸款服務的同時,更積極地發展中介服務和表外服務,增加中介服務的收入比例和來源,促進關鍵服務的發展。大力發展私人銀行業務、工資卡、個人理財、代理基金,積極培育中高端客戶,拓寬中間業務范圍,擴大產品覆蓋面,全面銷售中高端客戶,并加速財富管理產品的銷售。創新產品是創造收入和提高銀行人員素質的最佳武器。關注信息,加強創新,促進中間業務收入持續快速增長,提高核心資本充足率。
(二)加強金融監管,避免高銀行杠桿率
銀行追求利息的一個因素是銀行杠桿率的變化。銀行在向高風險和高收益地區分配資金的領域,主動加杠桿,一旦資產價格下跌,銀行也將面臨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同時加劇雙重危機。資金短缺風險的發生還要求銀行嚴格遵循監管部門的標準,減少銀行的不良資產,并通過合理降低資產擴張速度,確保銀行運營的安全性,降低金融風險上升的可能性。同時,有關部門要積極引導銀行去杠桿化,縮小利率范圍,合理降低銀行利潤評估的目標方法,滿足銀行在安全、流動性條件下的盈利能力,并進一步促進金融體系的穩定。
(三)深化金融改革使金融真正服務于實體經濟
從本質上講,這一事件是金融體系矛盾加劇造成的。在金融體系面前,要從支撐實體金融經濟和防范金融風險兩個方面入手,不斷消除資本正常流動體制機制中存在的障礙。逐步引導不良利潤資本進入有良好前景的實體經濟。“優化財政資源的分配,最大限度地利用增量,并使股票恢復活力。”正如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所指出的,“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業的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為了有效利用市場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我們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們在債券市場的能力。在各級市場之間建立轉移機制,可以實現有效地對接,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服務。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中國債券信息網。
②數據來源于中國貨幣網。
③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④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
參考文獻:
[1]賀強,徐云松.“錢荒”溯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3(07):26-29.
[2]高善文.金融去杠桿對實體經濟的沖擊[J].清華金融評論,2017(09):59-60.
[3]魏杰,汪浩.當前中國經濟的金融風險及其防范[J].學術月刊,2018,50(11):38-44.
[4]李林子.經濟杠桿視角下的債務與實體經濟對沖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05):125-127.
(作者單位:九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