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吉芬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中職學校電氣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任務、教學原則以及適應現代工業生產的電氣技術人才的學習領域。分析中職學校電氣專業在實踐教學環境中的特點,深化產教融合、創建校企合作“雙元制”育人模式,形成學生、學校、企業三方受益的共贏機制,建立科學的電氣技術專業框架教學計劃,為我國經濟社會培養高質量、高技能的電氣技術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關鍵詞:中職教育任務; 教學論原則; 學習領域
中圖分類號:TP7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0-112-002
一、前言
框架教學計劃未給出明確的教學方法,但是要求將培養學生具有獨立且負責任的思維與行動作為職業教育的總目標,并要求在教學方法的總體方案中對此優先考慮。尤其是該計劃指出,所有促進行動能力培養的方法都是適合的,在教學設計時要予以高度重視。
二、職業學校的教育任務
職業學校與企業共同完成雙元制職業教育的任務。職業學校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習地點,具有與其合作的企業同等的地位。職業學校根據職業教育的要求向學生傳授職業的和普通的學習內容,包括職業基礎教育和職業專門教育的內容,同時還要擴展已接受過的普通教育的內容,目標是使學生有能力:一要勝任職業任務,二要以對社會的責任心來參與工作生活的構建。
上述所說的目標主要是對行動能力的培養。可以被理解為個體在社會中,職業生涯中,敢于承擔個人和社會責任的本領。
1.專業能力指的是在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所具有的目標清晰的,內行的,方法科學的并能獨立的完成任務,解決問題與評價結果的心理狀態和本領才干。
2.人格能力指的是在家庭,職業和工作生活中,作為個人人格所具有的了解,思考與評價發展的機遇、要求和限制,并能擴展自我天賦及制定和持續開發生涯計劃的心理狀態和本領才干。個人能力包括諸如獨立性,評判性,可靠性,責任心,自信心,盡職心等個人秉性。
3.社會能力指的是能夠接受并構建社會關系,把握與理解貢獻和沖突,與他人合理的和負責任的相處與諒解的心理狀態和本領才干。社會責任感和團結心的開發也屬于這一范疇。
伴隨著這三種能力的發展過程,方法能力與學習能力也隨之得以生成和擴展。能力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種學習結果,與個體自身及其本領相關,它支配著個體在私人,職業和社會的情景中自我負責任的行動。而資格作為職業教育的另一種學習結果,則與其可應用性有關,它更多地是從個體在私人的、職業的和社會的情境中適應需求的角度來考慮的。
三、教學論原則
職業教育的目標要求職業學校的教學應是符合職業學校教育任務的教育學,即強調行動導向,并使青年人具有在其職業活動中針對工作任務能夠獨立計劃,獨立實施完成任務的能力。根據職業教學的學習理論和教學論,行動導向的教學設計在實用性方面的重點表現為:
教學論的參考點是建立對從事職業有意義的情境:為了實踐而學習。實踐構成學習的基本起點,盡可能自己實踐或通過思考再實踐,通過實踐再學習。實踐必須由學習者自己計劃,實施,檢查以及修正和評價。實踐應該促進對職業現實的整體把握,例如要考慮技術,安全技術,經濟,法律,生態,社會等因素。
行動導向的教學是一個教學論方案,它使得學科體系與行動體系相互結合,并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實現。
四、學習領域
電氣技術應用專業職業教育的學習領域基準學時總計1020小時,學習領域和課時分配如下:
第一學年:基準學時(320小時)
1.電子技術系統的分析與功能測試(80學時);2.電氣安裝與實施(80學時);3.控制的分析與調節(80學時);4.信息技術系統的調試(80學時)。
第二學年:基準學時(280小時)
5.運行裝置的電源供給與安全保障(80學時);6.設備分析及安全檢測(60學時);7.設備控制器編程及運行(80學時);8.傳動系統的選擇與集成(60學時).
第三學年:基準學時(280小時)
9.控制系統和信息系統的集成(100學時);10.自動化系統試運行與交付(100學時);11.自動化系統維護及最優化(80學時)。
第四學年:基準學時(140小時)
12.自動化系統計劃(60學時);13.自動化系統運行(80學時)。
結合實際校企合作“雙元制”教育模式,實施展開電氣技術專業學習領域的過程舉例如下:
學習領域1:電氣系統的分析與功能測試。
目標描述:學生獲取任務信息,任務要求信息,活動信息及有關他們職業的示范工作流程信息。學生分析設備、儀器、功能組件和元件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此他們需要閱讀并制作技術文檔。學生確定所選元件和功能組件的功能和運轉特性以及它們在電氣系統中的作用。學生獨立采集并使用資料信息。涉及英語的技術資料將借助輔助工具進行使用。為了分析和檢測總線路圖以及了解電氣工程的基本合法性問題,學生通過測量和運算得出電量值,書寫工作報告并做出評估。學生對電氣線路及運行裝置進行功能檢測,并對結果進行分析與糾錯。學生在小組內完成任務,并使用專業術語進行交流。他們使用工作計劃法,時間計劃法以及學習計劃法,并且在關注安全問題的前提下認真負責的進行操作。
內容:1.企業結構,工作組織,企業內部溝通與交流;2.產品,服務;3.電路圖,線路符號;4.電氣設備與工具,總線路圖,電氣參數;5.元件及功能組件的關系與參數;6.危險電流,安全規則, 勞動保護;7.測量方法,功能測試,錯誤查找;8.小組作業;9.信息采集與處理方法。
五、總結
通過電氣技術應用專業框架教學計劃的實施,總結在該專業領域中實現專業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形成電氣技術應用專業“學生—企業學徒—準員工”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具有很強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劉紅星.現代學徒制背景下校企互嵌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育與職業,2018
[2]?郭偉,陸振宇.三個導向下的電氣工程專業教學改革與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0
[3]朱龍.基于現代學徒制構建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