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嬋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31-0243-01
規則意識是公民的必備素質,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是時代對小學德育的迫切要求,是青少年兒童成長的必然要求,是小學德育與社會生活接軌的迫切需要,它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小學德育活動中,我們要把學生規則意識教育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日常生活、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強化學生規則意識的培育。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教師對小學生的規則意識培養效果不夠理想,主要表現在:學生對規則的意義缺乏理解,態度不夠重視,出現問題得過且過;對規則的遵守言行不一,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就是管不住自己。怎樣才能讓小學生的規則意識教育取得實效呢?通過探索實踐,我發現運用校園案例對小學生進行規則意識教育效果非常好,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1.通過案例,讓學生了解規則的意義,明白規則是怎么來的,感知不遵守規則會有什么后果
例如,在學習“課間不允許在走廊上大聲喧嘩,追逐打鬧”,“上下樓梯右行,禮讓慢步行走”的規則時,可以先讓學生觀看課間休息時一些不文明、不安全的視頻,老師可以講述課間追跑造成傷害的事例,還可以請同學講他親身經歷或親眼所見的事例,然后請同學思考:你認為我們課間應該怎么休息?你認為課間我們不應該做什么?最后總結出課間應該遵守的規則。這些規則的形成過程達到了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這些規則可能不是十分完備,但卻非常有效,因為有活生生的現實例子,而且這些規則是學生自己找出,學生容易接受,當然就容易做到。
2.通過案例,讓學生在集體中強化規則意識,培養自覺遵守規則的愿望,發揮集體的育人功能
對個別違紀的行為,老師可以讓大家來說一說,這樣做好嗎?為什么?有沒有更好的做法呢?例如有同學總是記不住佩戴紅領巾,請同學幫他想想辦法,怎么做就不會忘記了?同學會想到許多的辦法:把紅領巾和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放在一起,穿衣服的時候就戴好;紅領巾取下來后放在書包里;多買一條紅領巾放在抽屜里……以集體的力量糾正個別學生的不良行為,效果會比老師喋喋不休的說教、批評要好,同時進一步強化了規則意識,并給其他學生以警示。
3.通過案例,表揚做得好的,發揮榜樣的力量
榜樣學習就是模仿學習,它是小學生學習的主要方法,對小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學生之間是互相密切聯系的。小伙伴之間互相攀比,以好的行為為榜樣,那樣他們更覺得親切、具體、生動。如:課堂上討論問題時有的同學裝模作樣講廢話,不認真討論,就表揚討論好的一組:“表揚這一組的同學!組織有序,討論得很熱烈,合作得真好!”
要想同學上課積極發言,就表揚發言積極的同學,“某某同學聽講多認真呀,積極動腦,想法與眾不同!腦袋就是這樣,越用越靈活,請大家給她最熱烈的掌聲!”
以同學為榜樣,使學生有正確的學習模仿目標,使規則簡單明了,容易做到。
4.通過案例,讓學生明白不遵守規則是要受到相應懲罰或者付出代價的
制定規則就意味著違反是要受到處罰的,這種懲罰有的是違反當時就會自然產生,如“用手直接去觸高壓線”,有的是潛在可能的,如“橫穿馬路”。由于大多數違反規則的后果是潛在的、隱性的,所以學生常常會對自己違反規則找出理由或借口,例如,某同學在樓道內打鬧,并沒有造成傷害,所以我可以這樣去做,不一定會受到懲罰,這時,我們通過具體的校園案例教育學生,使其明白一次不發生并不是不會發生,一旦發生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是生命的代價。使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
規則意識的培養,已成為學校教育的新話題,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新視角,規則意識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需要我們有耐心,有恒心地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當學生的規則意識由他律轉為自律時,素質就會大大提高,當我們外在規則成了內在行為準則后,我們才會真正構建起一個處處遵守規則的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