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類社會漫長的進程中,公平已經成為普遍追求的目標。復仇則是一種最為原始狀態下對于公平正義的相對維護。這一觀點,在古羅馬時期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原始習慣法中已經有了明確的體現。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像司法這樣的國家公權力機構不能有效地彌補人們所遭受的損失,不能使人們的正義欲望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復仇這種私力救濟的方式也就有其出現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復仇對現代法治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復仇 ? 矛盾 ? 道德 ? 法理 ? 情理
一、復仇事件出現的可能性分析
(一)從古代復仇與法律出發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復仇事件的存在都具有其深厚的社會基礎,得到了普遍的宣揚。無論是文學作品中的《基督山伯爵》與《哈姆萊特》,還是現實生活中的臥薪嘗膽、趙氏孤兒,都在一定程度上或渲染或真實表達了復仇的色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復仇現象出現的頻繁程度反應了該歷史社會時期的法律健全程度。復仇現象的減少,可以反映出國家法治工作的更加完善。復仇的出現大多由于利益受侵犯的生物個體或者群體基于其本能反應所表現出的情緒上的憤怒與行為上的報復。復仇事件之所以會存在出現的可能性,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首先,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復仇是利益受到損害的生物個體由于其生物本能所做出的應激性行為,是應對外來刺激條件下最為原始的反應。當自己的利益或名譽受到侵犯與侮辱的時候,人性本能所表現出來的氣憤與反擊。同樣,對于血親關系,也有較深的聯系與理解。當親屬遭遇侵犯與危機之時此外,這點與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性惡論”有一定聯系。
其次,從社會背景的角度來看,復仇在原始與古代社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條件下法律的不完善情況有一定關聯性。我國古代時期,儒家思想較長時間占據我國思想的主流地位,尊卑有序的等級觀念也深入人心。對于復仇的結果,無疑是被復仇者的受侵害與死亡狀態。復仇者只依據復仇對象為打擊目標,所造成的危害也與自己所受侵犯相當的條件之下,復仇成為了一種原始意義上的正義行為。況且,在我國古代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的歷史時期,儒家思想對復仇的態度是支持的。統治者們追求禮與法的統一,這使復仇在古代有了一定的社會基礎。
(二)從現代復仇與法律出發
隨著社會地逐漸發展,法律也得到了不斷的補充與完善。統治者也更加重視法律的工具性作用,同樣也對私力復仇進行了嚴格的規定,私力救濟被現代法律嚴格禁止。現代法律之所以禁止私力復仇,是因為國家提供了像司法途徑這樣的替代選擇。但是公力救濟的范圍也并不是沒有邊際的,也必然存在各種局限性。當公權力無法完成其私力救濟的替代職能,無法緩解受侵犯者的正義請求的時候,復仇事件就有了一定的可原諒或可寬恕的基礎,也具有其出現的可能性。
二、分析復仇與法律的矛盾
要想分析復仇與法律的聯系,首先要明確復仇出現的必然性,以及其與法律規定的沖突點。在現代法律社會條件下,復仇事件出現率的降低是由于現代法制的完善為私力救濟提供了替代選擇,并不是人類自身復仇本能的泯滅,它始終存在于生物體自身的存在與發展之中。
在現代法律之下,復仇被定義為一種報復行為,而非正義自衛行為。所謂正當防衛,在刑法中的定義為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人所采取的制止其侵害行為的防衛行為。復仇的行為具有一定的歷時性。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復仇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在道義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正義的行為,可以彰顯人性的光輝;但是,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種違反原則的私力復仇行為,理應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對于禁止私立復仇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由于害怕復仇造成的自我侵害的法律后果,會迫使人們減少對他人和社會的危害報復行為。復仇與簡單的自衛行為的另外一個不同之處還在于增加了人類的智慧。對于自衛行為,是一種生物本能的立即反應;而復仇則加入了“文化與智慧”的因素,經過長時間的蓄謀與積累,導致侵害結果的發生。毋庸置疑,私立復仇者造成的悲劇又引發了一起新的案件,是一種確認的犯罪行為。復仇的行為又造成了他人生命的終結。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很多時候,司法途徑并不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有效途徑,而是維護社會公正的最后底線。加之復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殘酷性與社會危害性,可能會導致社會內部結構的失衡與破壞,為了保持統治內部的穩定,統治者會通過強制力與制定規則來維持統治內部結構的有序性,這也就導致私力救濟受到嚴重的阻礙。由于多數的復仇事件是為了維護自己或者近親的利益,復仇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社會的固有矛盾: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的矛盾;忠孝難全的矛盾。因此,法律與道德倫理之間產生了一定的沖突與矛盾,這使得實現道德法律化顯得尤為重要。在執法與司法過程中,要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但當法律判決明顯有悖于公序良俗的話,道德的參考價值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復仇與法律在發展中相互調和
在現代法治社會,私力復仇往往被認為是通過以暴制暴的手段將仇人置于死地,毋庸置疑,這是一種純粹的犯罪行為,理應受到國家強制力的制裁。復仇行為顯然觸犯了刑法,其罪難恕;但考慮到血親復仇,人性使然,其情可憫,不應處以極刑,可以考慮減輕刑罰。因此,我認為合理范圍內的正義性復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法律的不足。同時,法律的強制作用,也使得一些意圖不法的非正義報復行為得到一定的抑制,提供了一層社會保障。盡管國家在司法正義的立場上禁止私立復仇的行為,但其同時又在法理上肯定了公序良俗的原則。在復仇與法律問題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不同的社會制度之下,道德與法律的沖突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首先,評價道德與法律的標準不同,必然會產生矛盾之處;此外,道德強調的是義務本位的原則,而法律則是權利本位至上。盡管如此,現代法治標準也使得復仇與法律漸趨調和,使情與理得到很好的融合。在任何一個社會階段,道德與法律都是調整社會秩序的有效手段。要想維持社會系統整體的穩定性,就必須協調各個因素有效運作。我們要在明確復仇問題上所存在的道德與法律的沖突根源基礎之上,尋找合適的協調機制,解決道德與法律的沖突問題,實現道德法律化的目標。在堅持司法獨立的基礎之上,使道德起到彌補法律不足的作用,使得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法官可以依據道德原則做出符合社會正義的判決。維護公平正義是法律人的畢生追求,追求法律至上也是維護法治社會的正確標準,但同時也不能疏忽道德在法治社會中的重要作用。通過研究復仇問題我們可以明確,只有正確認識到復仇與法律的矛盾并進行妥善調和,我們法治社會建設才能取得更加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蘇力.復仇與法律——以《趙氏孤兒》為例[J].法學研究,2005,(01).
[2]蘇力.復仇與法律[J].浙江人大,2007,(08):35.
[3]孟慶贏.中國古代的復仇與法律[J].法制與社會,2015,(17).
(作者簡介:梁瑜璠,學歷:本科,單位:東北農業大學,研究方向: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