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艷 沈洪帆 杜凡 唐紅
面塑,遠古時期遺留下來的中華瑰寶,它匯集了南北文化、凝聚了無數匠人的心血,流傳至今。南充是四川第二人口大市,不僅是“果城”“綢都”,其面塑文化也不可忽視。南充面塑傳人尹吉明,他為了保住南充這一傳統民間藝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5年,尹吉明開始著手構思并創作以三國人物為題材的面塑作品,計劃以“陳壽出世”“師從譙周”“陳壽著述”“黃巾起義”“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五虎上將”等直至“三國歸晉”為題材,設計制作200個三國人物及戰斗場景的面塑作品。
因“面塑+三國文化”為南充所特有,南充的面塑藝術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毋庸諱言,南充面塑和我市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樣,面臨資金和后繼乏人的困局。因此,如何在現代環境下保證南充面塑這一民俗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結合南充面塑的現狀對其發展路徑加以分析。
一、南充面塑的特點與傳承現狀
(一)南充面塑的特點
目前,南充面塑在繼承上還限于家族或師徒傳承,在表演場地范圍上也限于街頭或場館。南充面塑傳承兼收并蓄,兼具四川風趣、詼諧的藝術特點和南北面塑的寫實風格,成為四川民間藝術的奇葩。南部面塑造型夸張、形神兼備,均為地方藝術精品。面塑依托民俗而生,面塑藝人用雙手捏出歷史和文化,承載著深刻的民俗精神,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被傳承和發揚。
(二)南充面塑的傳承現狀
2015年,已到知命之年的尹吉民突然意識到,這門自己愛了一輩子的藝術很有可能會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南充面塑這門古老的工藝,雖然深得老藝人們的喜愛,歷經千年風霜洗禮、無數藝人苦心經營,后來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其商品屬性較差,目前處于傳承艱難、無人學習的境地。這主要是因為面塑藝術在選料、和面、彩塑上都是一門苦活兒,來不得半點偷懶,必須要經過長期刻苦磨練。對現代大多數人來說,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突出表現為:第一,到目前為止,南充面塑原來純手工操作,產量低,市場需求也少;第二,工藝性強,其制作技術、造型對美術基礎要求高,師帶徒這種形式不僅要求徒弟學習專一,同時出師時間長,這漫長的學習過程既沒有收入還需要較大的投入。因此,目前這種師傅帶徒弟傳承的方式效益較低,影響著南充面塑的推廣。
二、現代環境下南充面塑的保護與傳承探討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16年,文化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大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支持力度、落實好傳習補助經費的通知》。這二個重要文件為扶持非遺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總的來說,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爭取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
2017年11月,南充市政府審議并印發《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老藝人)補貼實施暫行辦法》,明確傳統文化保護工作責任,制定了項目、土地、資金優惠政策。此外,還進一步加強專項經費監管。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市文化館、縣(市、區)文化館為骨干,社會廣泛參與的保護工作網絡。南充面塑應借助于政策的東風,積極爭取政府的扶助,申報扶助經費支持和展示的機會,在大型文娛節目和政府宣傳平臺上展示南充面塑,通過“南充市文藝創作生產鼓勵扶持資金”解決尹吉明面塑創作經費難題,鼓勵其加快三國文化面塑創作,進而實現批量生產并形成產業化,以充實并豐富南充的三國旅游紀念產品。
(二)改變單純師帶徒的教育方式,讓學校教學傳承面塑技藝
南充市積極推動把特殊教育學校作為傳承南充面塑藝術的基地,讓面塑藝術進教材、進課堂。一是學??梢陨陥髧覀鹘y藝術教育示范基地,爭取資金,共同開發“三國文化”面塑系列作品;二是將面塑技藝傳承給需要特殊教育的學生,可以培養其想像力和創造力。這不但豐富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而且還可以使面塑技藝成為他們今后謀生的手段。這些工作的開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讓南充面塑進入中小學和家庭,作為鍛煉動手及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高校的方式,探索以“現代學徒制”模式培養南充面塑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將“南充面塑”引入高校,做了以下工作。第一,為中小學培養專業面塑老師,開發相關專業課程,結合學前教育、廣告設計與制作、影視動畫、音樂教育等專業課程的教學進度,設立專業選修課,采取嵌入式、單元化課程方式進行教學;第二,籌備組建跨專業的面塑選修班,動員和組織學前教育、廣告設計與制作、影視動畫、音樂教育等專業的學生進入選修課,專門學習和掌握面塑藝術,遴選和培養南充面塑潛在傳人;第三,面向各專業師生舉行面塑專業講座;第四,組織個別面塑愛好者向老藝術家拜師學藝,對用心學習者給予獎勵學分或學費減免等方面的支持;第五,組織相關專業學生成立社團,通過組織面塑作品展覽等方式,擴大面塑藝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第六,成立手工泥(面)塑大師工作室,配備教學投影儀、制作臺、LED拷貝臺以及制作面塑的其他工具和材料等;第七,建立手工作品展覽室、手工教室。通過以上這些措施,推進面塑教學與研究。
(三)增強南充面塑商業適應性,為可持續發展增加活力
為增強南充面塑商業適應性,應對南充面塑的制作材料作適當改進,例如,換成硅膠制劑,以增長其保存時間。在內容上,除三國題材等具有地方特色外,也應增強一些時尚內容,如明星形象定制、客戶形象定制、情侶形象定制等。另外,南充面塑也適合高校學生進行“小微+電商”模式的創業,高校學生可以和面塑藝人合作,進行面塑網上銷售。同時對傳承人、作品進行宣傳,并逐步上升到品牌推廣。
總之,通過以上的保護措施,南充面塑這一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會得到有效地保護,其狀況會有所改善。筆者期待,面塑藝術,在傳統文化和著時代強音的今天,和崛起的中國一起,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充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項目編號:RWB185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