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教育既要適應經濟的發展,又要充分考慮未來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要想培養富有創造性的青年人,就必須進行創新能力的訓練。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過去只習慣訓練學生的聚合思維,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培養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有時代精神的新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拓寬發散思維空間,讓學生敢于懷疑,大膽創新,敢于超越前人。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行為和思維方式與中小學生有很大的區別。本論文主要針對大學生群體,特別是浙江農林大學的學生,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的革新等方面,論述學生如何突破思維定勢、打破常規,并經過獨立思考、綜合判斷,最終解決問題。本文嘗試通過在教學中應用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克服學生思維的片面性與單一性,使他們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抓住創造的契機,取得有突破性的成果。
創新意識包括創造動機、創造興趣、創造情感和創造意志,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具有為科學與技術事業的發展而獻身的高尚精神和進行創造發明的強烈愿望。它是人類意識活動中的一種積極、富有成果性的表現方式,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前提。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一、教學方法
(一)啟發式教學
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針對不同的課文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文章內容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經常組織學生課上、課下進行討論,允許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如提出“你認為項羽是英雄嗎?他如果渡過烏江能否東山再起”等問題,學生通過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的討論,大大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認識。
(二)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又稱逆向思維,是在思維中自覺地打破已有的思維定式、思維習慣或以往的思維成果,在各種事物巨大差異之間建立“中介”,突破經驗思維束縛的思維方法。
培養求異思維的手段有如下幾種。
一是留白教學法。教師上課時只講授一部分內容,剩下的部分讓學生自己去查找資料,發揮想象,補全完整的內容。如《陌上桑》的結尾,啟發大家想象羅敷最后的結局如何,并續寫詩歌的開放式結尾。
二是正反置換教學。從不同角度激勵學生的思維,認識同一事物的多面性。例如,在講解《圓圓曲》時,提到“英雄難過美人關”的傳統觀點,教師提示大家反向思考:“如果一個人連美人關都過不了,還能夠稱之為英雄嗎?”使大家擺脫思維定勢,積極提出新的見解。
三是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創新思維。例如,在學習唐傳奇《霍小玉傳》時,教師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李益、霍小玉、黃衫豪士等人物,讓學生在模擬小說情境中了解唐代的社會背景、唐人的性格心理,加深對人物愛情悲劇的理解。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團體協作的能力,還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創造精神,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越來越善于發現問題。
四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技能。例如,在講解課文《垓下之圍》時,教師要求大家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改編,可以有男扮女裝版、搞笑版、基情四溢版等,其表演成果可由視頻形式呈現,鍛煉學生寫作、表演、拍攝、剪輯、配音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學習氛圍
教師要努力營造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放松面部表情,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教師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對待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耐心解答;對于一些不太合理的想法,要加以正確引導,在肯定其中合理成分的同時,委婉地指出不合理之處。總之,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敢于挑戰權威,為社會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人才。
三、考核方式
(一)多元化的評分機制
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采取不同的結課考核方式。對于寫作水平較高的同學,主要考核其寫作能力;對于動手能力較強的同學,可以拍攝視頻;對于記憶力超強、口才較好的同學,可以進行演講……教師通過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多元化考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適合新時代發展的各類人才。
(二)引進職業漢語能力測試
“職業漢語能力”是指人們在職業活動中運用漢語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能力,也稱“職場寫作交際能力”。職業漢語教育的重心在于幫助學生認識工作活動,理解工作關系,提高學生運用漢語有效地進行信息處理與職場交際的能力。其能很好地實現由傳統的教師主導向學生自主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職業漢語能力測試”是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測試項目,是我國目前唯一的漢語應用能力的國家級測試。它包含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兩部分,共有102道題,測試時間為150分鐘,目前采用紙筆測試,按成績從低到高分為初等、中等、高等三個等級。成績合格者可以獲得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OSTA)頒發的相應等級的“職業漢語水平等級證書”。浙江農林大學中文系和外語學院合作,在全校范圍內推廣“職業漢語能力測試”培訓,以提高廣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擇業時的競爭能力。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一年以后,學生的考試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不及格率由以前的百分之八下降到百分之二,特別是作文的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上一學期的平均25分提高到這學期的平均32分(滿分40分)。錯別字大大減少,用詞的準確率明顯提高。以前是絞盡腦汁地拼湊字數,現在是洋洋灑灑,下筆千言;以前是內容單調、體裁單一,現在是內容豐富、體裁多樣。在口頭表達能力方面,學生由以前的詞不達意發展到現在的出口成章。他們的閱讀量也大大提高,其文章引經據典,好詞好句信手拈來,充分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睿智博學的風采。
(浙江農林大學)
作者簡介:王秋雁(1972-),女,山東泰安人,博士,教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生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