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靜
嘟嘟出生后,媽媽加入了海淘大軍,嘟嘟吃的、用的大多是世界各地的產品:澳大利亞的奶粉、德國的維生素D、美國的益生菌、墨西哥的牛油果……像嘟嘟媽媽這樣喜歡購買國外產品的家長不少,可是,讓孩子吃和用這些國外的產品之前,家長要做好功課。
海淘前,你做了這些攻略了嗎?
對產地的情況了解清楚了嗎?
任何一個國家所出的產品,包括食品,都是針對本國家人民的,一般不可能在當地為了海外的人群去專門研制某種產品。在海淘的時候,首先要了解清楚,準備購買的產品所針對的是哪類人群,出產國的地理環境、飲食習慣如何等情況。
可能有的家長不理解,買個東西而已,為什么搞得那么復雜?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孩子都要吃的營養補充劑維生素D,不同緯度的國家,推薦維生素D每天的攝入量是不同的。海淘來的維生素D,含量是根據出產國的推薦攝入量來生產的,如果和我們國家的推薦攝入量不同,我們的孩子吃了這樣的維生素D,就有可能出現攝入過量或攝入不足的問題。
對產品的使用說明了解清楚了嗎?
購買國外的原裝產品,要了解清楚這種產品包含的成分都有哪些,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保存的條件是什么,等等。但是,因為是原裝產品,產品說明書是外文,這就為家長了解產品帶來了困難,英文說明書可能部分家長還能看懂,但日文、韓文、德文、俄文等文字,看得懂的家長就很少了。語言的限制會導致家長對所購買的產品了解不夠清楚,可能說明中的提醒因為家長看不懂而被忽略,使用后出了問題也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了,這些都是隱患。
對產品所含的成分了解清楚了嗎?
在選擇某種產品之前,要先知道這種產品的用途和成分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孩子,會不會和已經給孩子使用的產品有重疊之處。比如有些國家生產的DHA是單純的DHA,有些國家生產的DHA卻包含了維生素D,有些國家覺得小嬰兒腸絞痛需要吃某種益生菌,而小嬰兒又需要吃維生素D,所以他們生產的維生素D里是包含益生菌的。如果對這些情況都不了解,選擇起來就會很盲目,還有可能導致孩子重復攝入某些營養素。
是否清楚當地人對該產品的認可度?
有的產品在代購等渠道的推銷下,成了網紅海淘產品,可是到了當地卻發現,當地人很少購買這種產品,甚至在大的超市、藥店都不會銷售這種產品。既然是當地人都不認可的產品,它的好評是從哪來的?很可能是營銷出來的。所以,在給孩子使用這些產品之前,要先弄清楚,這種產品當地人是否喜歡用,是否經常用。
非處方藥:不建議海淘
隨著海外購物越來越方便,家長們購買的范圍也越來越廣了,從奶粉、維生素D、維生素C、鈣、DHA、罐裝輔食等,發展到了購買國外的非處方藥。
非處方藥是指不用醫生的處方就能買的藥,雖然非處方藥的安全性很高,但它畢竟是藥,用藥是需要非常謹慎的。
藥物濃度不同,有可能造成過量服用或藥量不足
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事件,孩子發燒了,媽媽按平常的藥量給孩子吃了退燒藥,結果孩子吃了藥以后,白天睡了6個小時,叫都叫不醒。家長認為孩子病情嚴重,趕緊把孩子帶到了診室。好在家長把孩子吃的藥也帶了過來,醫生仔細查看藥物后發現,家長給孩子吃的劑量是原來的3倍,難怪孩子會出現異常表現。
原來,孩子的媽媽聽朋友說,某種國外的退燒藥效果很好,于是也跟著買了??墒且驗樗幤氛f明書是英文的,媽媽看不太懂,不知道那種藥的藥物濃度與我們常用的國產退燒藥的藥物濃度不一樣,比如孩子平常用的退燒藥每毫升含32毫克的對乙酰氨基酚,新買的藥每毫升含100毫克的對乙酰氨基酚,媽媽雖然給孩子吃的是同樣毫升數的藥液,實際上吃進去的藥物含量卻高了兩倍多!
用藥無小事,藥物過量會帶來本可避免的副作用,藥量不足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給孩子用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有中文說明書的藥物,而不要跟風去淘世界各地的藥物,否則不僅治不好病,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保存條件與運輸條件無法保證,導致藥物效果受影響
有的家長認為國外的藥品藥效好,安全性高,更愿意選擇國外的非處方藥。其實,就安全性來說,國產的藥品安全性是有保證的。因為每一種進入藥店的藥品,都是在經過長時間、反復的研究和大量的臨床試驗之后才正式推出的,是非常慎重的,有充分的科學根據,按照醫生的指導和藥品說明書給孩子服用,是很安全的。
反觀國外的藥品,除去藥品說明書看不懂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運輸與保存的條件無法保證其安全性。藥品不一樣,保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藥品對溫度有要求,如果溫度過高容易變質;有的藥品保質期短,海淘的路途長,等拿到手時已經快過保質期了。比如購買益生菌,它的保存條件是25℃以下,如果運輸過程中被放在高溫的環境中或在太陽下被暴曬過,質量就可能出問題。而通過代購等海外關系海淘來的藥品,孩子吃了如果出現問題,也很難得到很及時的安全監控和補償。所以,即使是很安全的非處方藥,也不建議海淘。
崔大夫提醒:
別讓孩子做家里第一個嘗鮮的人
現在過敏的孩子越來越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早早接觸了外來的食物,孩子往往成了家里第一個品嘗外來食物的人。因為家長覺得進口的食品好,有的東西哪怕自己沒吃過,也要讓孩子吃,這種觀念是不對的。
外國孩子吃得好的東西,我們的孩子并不一定吃了就好,因為那是為外國孩子設計的,是根據當地人的飲食習慣和飲食需要來設計的。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最安全的食物,是家里人常吃的食物,如果家長從來沒有吃過某種食物,也不能確保孩子對于這種食物的接受度的時候,還是不要讓年幼的孩子做家里第一個品嘗新食物的試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