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應該生氣,應該是平和的;有些父母覺得如果孩子生氣了,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但實際上,如果父母能對生氣這件事更新一下觀念的話,就會發現,生氣不僅不是壞事,還會促成孩子和家庭的成長。
生氣是什么?
首先,讓我們放下“生氣不好”的成見,來重新認識一下生氣是什么。
一切都很正常
《菲菲生氣了》是一本經典繪本,繪本中講了菲菲生氣的原因:她玩得正高興時,姐姐來搶玩具了,而且理由正當—該我玩了。更讓菲菲生氣的是,當她說“不行”的時候,媽媽在旁邊說“行”。這個場景隱含了菲菲生氣的兩個層面:當事情沒有按照孩子的意愿發生的時候,孩子會生氣;孩子感覺到無法掌控母親時,會生氣—孩子是通過掌控母親感受到自己能掌控著這個世界的,像菲菲這樣,當她發現母親沒有受她掌控而是向著姐姐時,挫敗感可想而知,不生氣才怪!但是這本繪本可貴的地方,就在于它沒有告訴我們菲菲生氣是不對的,反而是表達了“生氣是自然的”“生氣是正常的”這種邏輯。其實它還表達了一種養育觀,就是家有兩個孩子時,在某種情況下一個生氣了或者惱怒了,也是非常正常的,這不是父母無能或者教育失敗,這也是很常見、很自然的情況,就像菲菲和姐姐在爭執中,如果不是菲菲生氣了,就是姐姐生氣了。
生氣是情緒,更是力量
生氣是人類情緒中重要的部分,沒有生氣這種情緒的人是不存在的。如果用進化論的角度看,生氣反映的正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逐漸有能力、有威懾力了,因為生氣可以嚇退對手。實際上,不管是人還是動物,我們會發現他們在很生氣時體積似乎會變得大一些,眼睛會睜得很大,這是有攻擊性、有能力戰爭的一種姿態,也是自信的姿態。比如我們都見過兩只大猩猩對峙,它們不一定會發生真正的肢體沖突,而是會展示自己發怒,展示之后,雙方心里也就有數了。所以,憤怒、生氣的另外一種心理語言是“我是有力量的”,這種心理語言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動物沒有能力和自信面對強敵時,會倒地裝死,這樣的姿態代表“我沒有能力對抗你”,如果孩子在面對失控和挫敗時只剩下無力的委屈和退縮,也許才是比生氣更糟糕的一種狀態吧!
孩子生氣,父母欣賞
很多父母非常受不了孩子生氣,孩子生氣時,比孩子還生氣。但是,當我們知道了生氣代表著孩子有了更多力量時,父母就可以不再生氣,而是學著欣賞了—我兒子長大了,我女兒有抗議的能力了!
不過,父母可能會反駁說:既然生氣代表成長,是好事,為什么孩子在生氣時狀態不好,甚至感覺他是很難受的?這是因為力量成長的同時,人不一定是舒服的,這可以用簡單的運動狀態來理解:當我們攀登山峰的時候,會出現缺氧、肌肉酸痛、胸悶等各種不舒服的情況,但這并不是壞事,是伴隨著很多重要的能力和成長一起發生的。同理,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在這種不舒服的狀態下,他也在成長,他在建立自信,在學習表達。其實,一個人生氣的狀態就是把人推開的狀態,希望遠離讓自己不開心的境況,這也是一種能力。
生氣,如何處理
繪本中另外的一個重要主題,講的是如何處理生氣。生氣是要處理的,如果不處理,短期看不出問題,積累多了就會成為問題。
父母可以暫時“隱身”
在《菲菲生氣了》這本繪本中,我們會發現菲菲的媽媽在菲菲生氣了之后是“隱身”的狀態,她既沒有沖上來訓斥菲菲,也沒有攔住菲菲,這其實是在教父母一種處理方法:當孩子生氣時,可以讓他自己體會一下情緒從爆發到恢復的過程,也可以讓他自己去找一找平復情緒的方法。
繪本中展現了菲菲生氣的全過程:最開始是踢打尖叫,想砸掉一些東西,而且影子都變成很大、很嚇人,然后,菲菲發出了咆哮,好像要吞噬一切,像一座火山,這都很讓人擔心,可是我們看到,在媽媽“隱身”的狀態里,這個過程并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由于菲菲真的非常非常生氣,就跑出了門,“砰”的一聲,代表這一刻她的情緒已經達到了一個峰值,之后就會開始緩解和消退。很多孩子從來沒有體驗過情緒達到峰值后自然消退的過程,就是因為他一旦生氣,馬上就有人出來安慰他或者是轉移他的注意力,更有甚者,使用了不當的方法,讓孩子的憤怒在高水平上維持了很長時間。
菲菲使勁跑啊跑啊,然后她哭了一會兒,她看看石頭,看看大樹,又看看羊齒草。她聽見了鳥叫。在情緒開始走“下坡”的過程中,又讓身體的能量得以釋放之后,菲菲的感官通道恢復了,她爬到樹上,感覺到微風輕吹著頭發,她看著流水和浪花。當一個孩子的情緒經過頂峰自然回落,感覺通道再次打開之后,他就不再生氣了,就是這么簡單。很多父母一直在尋找教孩子控制情緒的方法,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減少父母干預的狀態下,讓孩子生氣后有機會看到自己平復情緒的全過程,體驗自己有這樣的能力,有方法去調整。
不用再講大道理
菲菲處理好了自己的情緒,重新變成了那個沒有煩惱的孩子,她回家了,家里的每個人都很高興,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媽媽的形象,她采取了準備擁抱孩子的姿態,爸爸則是淡定地從所看的雜志中抬起了頭,微笑地看著菲菲。這也是這本繪本好的地方,就是父母并沒有多余的焦慮,他們沒有責備菲菲到處亂跑,也沒有再去跟菲菲講各種不該生氣的大道理,而是保持了一種很自然并且很開心的狀態—一家人又在一起了。喜怒哀樂都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氣來了也并不可怕,它早晚都會離開,這就是這本繪本傳遞的又一個“真理”。
我們還能發現,菲菲回來后一家人在一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調整了自己的做法,比如大家選了一種都可以參與的拼圖游戲,而把引起過爭執的玩具放在了一邊;爸爸參與了進來,似乎也讓兩個孩子的關系更加平衡了。這恐怕也是生氣的另一個功能:它攪動了關系和環境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