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欲飛 劉志清

樂樂2歲多,什么都好,就是有個毛病讓人頭疼,那就是聽不得批評,哪怕只是稍微提醒一下哪里沒做好,他都會反抗得厲害,輕則頂嘴,重則哭鬧摔東西。孩子為什么這么小就聽不得批評呢?!難道是叛逆期還沒過去嗎?
比起表揚和贊美,批評的確容易讓人抵觸,成人如此,孩子亦然。所以,樂樂的這種反應很普遍、很正常。如何才能讓孩子聽得進去批評、虛心接受批評呢?首先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處在叛逆期、不聽話等標簽,要弄清楚孩子抗拒批評背后的原因,再自省一下自己批評孩子的方式是否妥當。也許孩子聽不得批評,問題不都在孩子那兒。
孩子對批評背后有擔心
如果父母在教養(yǎng)過程中難以做到無條件的愛,比如孩子做得好就開心,孩子做錯了什么就很生氣,孩子就會對親子關系缺乏安全感,把父母的批評和父母對自己的愛關聯(lián)起來,擔心做錯事后失去爸爸媽媽的愛,自然難以心平氣和地對待批評,更有甚者會“睜著眼睛說瞎話”——堅決不承認事情是自己做的,讓父母哭笑不得。
給父母的建議:
父母要自己先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平時少跟孩子講條件,比如,“如果你表現(xiàn)得乖乖的,媽媽就給你買小汽車。”“如果你再這樣,爸爸就不愛你了!”這類話最好少跟孩子說。反過來,可以經(jīng)常在睡前或擁抱孩子的時候多跟孩子說:“媽媽愛你,不是因為你做了什么,而因為你是媽媽的寶貝。”“無論你是什么樣子,爸爸都愛你。”孩子需要反復確認爸爸媽媽的愛。當他感受到足夠安全,再面對批評時,他會知道,即使這件事沒做好,爸爸媽媽對他的愛也不會變少——消除了這方面的擔心,面對批評時,孩子或許就會變得勇敢一些。
具體在某件事上批評孩子的時候,父母也可以先讓孩子明白,他之所以挨批評,是因為具體的某件事沒做好,但不會影響爸爸媽媽對他的愛。比如可以這樣說:“爸爸媽媽非常愛你,可是這件事,媽媽覺得你做得不夠有禮貌,希望你能改一下。”這樣的表達,不僅可以強化爸爸媽媽對他的愛,久而久之還可以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批評的只是這件事,而不是說他這個人不好,孩子自然就容易虛心接受批評了。
父母批評的方式不走心
很多父母在批評孩子時從不注意方式方法,批評的話隨意就說,認為反正錯的是孩子,怎么說他都應該聽下去,并且應該馬上改正自己的錯誤。但實際上,孩子也是感情豐富的“小人兒”,批評能不能被虛心接受,父母的表達方式也非常重要。
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做了一件錯事,就把相關的陳芝麻爛谷子般孩子做過的類似的事一股腦地翻出來嘮叨。還有的父母,孩子只不過做事慢了點,上來就給孩子貼標簽,或拿孩子跟別人橫向比較,“你怎么這么笨呢?”“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軍軍那樣拿東西細心些呢?”換位思考一下,作為成人,我們也非常討厭別人這么批評自己。
這類的批評,孩子不僅聽不進去,還容易激起反抗。美國神經(jīng)學家保羅 . D . 麥克萊恩的“三腦說”認為,人的大腦由負責認知活動的大腦皮層、主管情緒的邊緣系統(tǒng)和負責基本生命活動的腦干三部分組成的,常規(guī)狀態(tài)下,我們處在大腦皮層主導的意識活動狀態(tài),一旦情緒被批評觸發(fā),大腦的活動馬上就會降格到由腦干主導,以保全尊嚴為首要任務,產(chǎn)生“戰(zhàn)斗”(反抗)/“逃跑”(不配合,罷工)反應。當父母批評的方式有問題時,孩子馬上就會被情緒左右,自然難以理性地面對批評了。
給父母的建議:
要想避免這種不當?shù)呐u方式引發(fā)孩子的“戰(zhàn)斗/逃跑”反應,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能隨口就來,要特別注意表達方式,盡量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不翻舊賬,不橫向比較,不帶情緒,這樣孩子接受起來,可能就不會那么困難了。
批評本身不合理
有時候父母批評孩子,并不是因為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而是孩子的行為方式跟父母期待的不一致,比如某件事情可以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但孩子的做法跟父母習慣的做法不一樣,或者是父母覺得孩子的做法太笨拙,就忍不住批評孩子。還有的父母,自己做事喜歡偷懶,一旦孩子的行為給自己帶來了麻煩,就受不了,哪怕孩子的行為本身沒什么不合理的,也會批評孩子做得不對。比如孩子都喜歡玩水玩沙,可是玩的時候往往會弄臟衣服、鞋子,有些父母覺得很鬧心,就忍不住在孩子揮發(fā)天性時批評孩子不聽話。這類批評,本身就不是孩子的錯,孩子當然聽不進去了。
給父母的建議:
批評孩子的話出口前,一定要先冷靜一下,想一想:我批評孩子,是因為他這件事本身做錯了,還是因為不符合我的期待,或者是讓我覺得麻煩了?如果答案是后兩者,就要學會閉嘴,如果是孩子本身的錯誤,和上一條一樣,要注意批評的方式。所以,批評孩子是應該的,但是怎么批評的效果更好,對孩子的幫助更大,需要父母不斷嘗試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