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巍



第一個診室里的故事
“在耳鼻喉科診室中,很多檢查都需要我們使用儀器伸入孩子的口腔、鼻腔和耳朵里進行,這就需要我們特別用愛心和耐心來面對每個孩子。”
王桂香:愛在細微處,
我的耳鼻喉診室有故事
氣管異物,絕不僅僅是吸出來這么簡單
鏡頭回放:
你們一定想象不到,耳鼻喉診室里因異物就診的患兒特別多,異物塞到鼻子里、耳朵里,危險性相對小一些,可是嗆到氣管里面的,就比較危險了。在國外,和我們同樣級別的醫院里,這種病例一年里也許不到10例,但是我們有400~500例。尤其是在過年前后,兒童氣管異物發生的情況特別多。
一天夜里,一對父母抱著孩子來就診。他們身上穿著睡衣,腳上穿著拖鞋,手里還拿著一張CT片,一看就是急匆匆地出門看病,而且已經在別的醫院就診過的患者。這個孩子的呼吸方式和正常孩子不太一樣,呼吸聲粗重。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孩子的氣道可能有問題。
果然,孩子的父母開門見山地說:“醫生,大過年的,我們也沒有注意,孩子和他姐姐在搶著玩菜園里的豆子,孩子為了不讓姐姐搶到,一邊跑一邊往嘴巴里塞豆子,結果嗆進氣管了。別的醫院說治不了,讓我們轉來這里。”
我接過患兒的CT片,發現這顆豆子就卡在孩子的氣管里。這顆豆子的一部分把右側的支氣管堵得滿滿的,還有半截正好堵在主氣道里邊,與細小的氣管異物堵塞相比,這種情況更兇險,孩子隨時可能出現窒息。
事不宜遲,我馬上跟家長交代:“需要馬上安排手術!”孩子的父母一聽“手術”二字有點蒙,問道:“難道不是在門診直接用管子吸出來嗎?”“你們看,這顆豆子已經堵住了大部分氣道,用鉗子夾都很困難,更不可能吸出來了。另外,這顆豆子很大,不論是直接夾住取出來還是夾碎后取出來,都很困難,在取出來的過程中孩子隨時有窒息的可能。但是手術是唯一的辦法,所以,雖然風險很高,但我們只能手術,而且我們需要爭分奪秒。”
經過耐心的解釋,孩子的父母簽了手術同意書。但我明顯能感覺到他們對這種手術的高風險沒概念。這次手術最危險的一種可能是,在使用異物鉗夾取異物退出的過程中,如果豆子經過最窄的聲門時被卡住,豆子會再掉下去,很有可能掉到對側的氣管內,孩子就有可能窒息而亡。
這種情況下,即使我們很詳細地交代病情,家長有時候也很難理解。甚至有些家長還會覺得我們“小題大做”“嚇唬他們”。殊不知,孩子已經在“鬼門關”走了一遭。還好,后來手術比較順利,孩子也順利出院了。
關于氣管異物防治的健康科普
氣管異物是父母最不希望孩子發生的意外之一,因為可能會導致孩子窒息,出現生命危險。那么,孩子為什么會被異物嗆到?在平日的照護中,父母應該如何有效地避免異物進入孩子的氣管?如果一旦發生此類情況,父母又應該如何在黃金時間幫孩子脫離危險?
為什么孩子容易發生嗆咳?
幼兒牙齒發育不全,難以嚼碎堅果類食物,如花生、豆類、瓜子等,此外,咽喉的保護性反射功能也不健全,當孩子進食此類食物時,嬉笑、哭鬧、跌倒時都易將食物吸入氣道,這是氣管、支氣管異物最常見的原因。此外,兒童喜歡口含小食物或小玩具玩,突然說話、大笑或摔倒時也可能將異物吸入氣道。
如何發現孩子氣管有異物?
一般情況下,當異物嗆到氣管里,孩子會有很明顯的癥狀。剛被嗆到時,孩子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不停地劇烈咳嗽,有的甚至會咳嗽到嘔吐。同時因為憋氣,孩子的臉色也會發白,嘴巴和鼻子周圍發青。之后孩子會有間斷的咳嗽和喘息,時間長了還會出現發燒等炎癥表現。
如何幫助孩子脫離危險?
如果懷疑孩子氣管或支氣管有異物,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就診路上要盡量讓孩子保持安靜,避免哭鬧,也不要再繼續給孩子喂水或者食物,以免影響之后的檢查和治療。
如何讓孩子遠離容易造成窒息的危險物品?
● 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有些家人喜歡給孩子喂食一些花生、瓜子等食物。尤其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這類食物常常隨手可取。孩子們在玩鬧時,很容易出現一邊嚼著花生一邊哈哈大笑的情況。對于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咀嚼功能和咳嗽反射功能尚未發育完全,一旦食物被嗆進氣管,孩子很難通過劇烈的咳嗽把嗆到氣管里的東西咳出來。因此,3歲以內的兒童,建議不要喂食干果。
● 教育孩子不要口內含物
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告訴孩子嘴巴里含著東西是不安全的行為,并如實告知可能產生的后果。比如,孩子喜歡嘴巴里含著小玩具,或者筆帽等,一定要及時糾正。
● 密切觀察孩子的日常情況
有些孩子在剛被嗆到的時候,表現并不明顯。家長可能以為只是簡單的咳嗽,沒有過多的關注,然后,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會有時不時咳嗽和喘息的狀況,有的家長甚至是在反復的內科治療無效后才到耳鼻喉科就診。病史時間越長,氣道內炎癥越重,就會大大增加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因此,密切觀察孩子的日常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就診也是十分重要的。
談到這里,王醫生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幾年前,我們收治了一名2歲多的患兒,因為肺炎他反復住院了好幾次,雖然每次在外院住院都照了胸片,但都沒有發現異物。后來到我們這里檢查,我們發現孩子氣管里確實嗆到了異物,異物是一顆豬牙,因為這顆豬牙正好和肋骨的影像重合,所以之前一直沒有發現。原來這個孩子在1歲多的時候吃過一次豬頭肉,當時嗆到了,卻沒有引起家長重視。”
寶寶犬吠樣咳,小心急性喉炎
鏡頭回放:
急性喉炎在秋冬季的兒童耳鼻喉科診室里非常常見。有一次,一位媽媽半夜里抱著孩子來就診,孩子1歲左右,一直哭鬧不安,很煩躁。媽媽很緊張地問我:“醫生,我的孩子好像喉嚨里卡了東西,您快看看。”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般會追問孩子吃了什么,她說:“我也不知道。孩子白天還好好的,吃晚飯后也好好的。孩子9點多就睡著了,但晚上11點多的時候,他突然就憋醒了,呼吸聲特別粗。我們發現孩子想哭,但是哭不出聲音了,嗓音特別啞,而且咳嗽的聲音很奇怪。”
恰好,此時孩子又咳嗽了幾聲,像小狗的叫聲。這種咳嗽聲非常典型,我們稱之為“犬吠樣咳”,是秋冬季常見的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急性喉炎所產生的特殊咳嗽聲。于是,我趕緊安撫了孩子的媽媽:“您先別太著急,經過初步診斷孩子可能是急性喉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喉部感染。我們先完善相關檢查,確診后會馬上給孩子進行霧化等相關治療。”
一聽到“喉炎”兩個字,這位媽媽立刻緊張起來:“喉炎?嚴重嗎?孩子會不會突然憋住?”“別擔心,喉炎來得比較突然,但治療得當的話效果還是很好的。我們需要給孩子做一下霧化,適當用點激素,同時做一些檢查。您和孩子需要在醫院急診觀察一段時間。”
第二天,當我再看到這位媽媽和孩子的時候,孩子的狀況已經明顯好多了。這位媽媽明顯放松了許多,但是談到孩子昨天的狀況,仍然心有余悸。
關于急性喉炎防治的健康科普
如果父母把喉炎當成感冒,用治療感冒的方法去處理,沒有按時做霧化治療,或者霧化治療做得不夠充分,患兒的喉部水腫明顯,或者痰排不出來,痰液在氣管里邊結成痰痂,會堵塞到氣道,這時孩子的呼吸困難就不容易緩解了。所以,對于喉炎,父母一定要特別重視。
為什么寶寶容易患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大多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冬季溫差較大時,孩子的抵抗力下降,容易被病毒感染。急性喉炎常發生于6個月~3歲的嬰幼兒。該病多繼發于咽炎、鼻炎或感冒著涼之后。寶寶發生急性喉炎后,因其喉腔狹小,喉部黏膜下組織松弛,黏膜淋巴管豐富,極易產生水腫并阻塞喉腔。除了典型的犬吠樣咳嗽,還可以通過患兒的發音和呼吸狀況判斷。
如何及時發現寶寶得了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是嬰幼兒時期較嚴重、特別需要注意的急癥,起病較急,病情進展快,家長要學會早期辨別,及時送醫:
急性喉炎多伴有發熱、聲音嘶啞、咳嗽等,初起聲音嘶啞大多不嚴重,哭鬧時有喉鳴聲,繼而炎癥侵及聲門,則成“空、空”樣咳嗽聲,像小狗叫。白天癥狀較輕,夜間加重。
寶寶可能出現面色青紫、三凹征(即吸氣時鎖骨上窩、胸骨上窩及劍突下凹陷)。
寶寶得了急性喉炎,父母如何應對?
● 用手機錄下寶寶咳嗽的聲音
喉炎導致的喉頭水腫需要用喉鏡才能看到,而普通的感冒癥狀很少進行這樣的檢查。
所以醫生檢查時最典型的判斷依據就是咳嗽和聲音情況,帶寶寶去醫院看病時,如果剛好醫生聽到寶寶咳嗽了,就能立即判斷出來。如果醫生沒有聽到寶寶咳嗽聲,有可能會影響對疾病的判斷。所以建議父母最好能用手機錄下寶寶咳嗽的聲音,方便醫生判斷。
● 遵照醫囑,及時、徹底地進行霧化治療
在急性喉炎的治療過程中,有些家長會認為它就是普通感冒,從而忽視了霧化治療的重要性。如果霧化治療做得不夠,再加上秋冬季干燥的環境,寶寶的痰液會在氣管里結成塊狀,就像是異物,也會堵塞氣道,呼吸困難的狀況就更難得到緩解了。所以說,喉炎的治療時機和正確判斷都很重要。
● 喉炎的夜間護理很關鍵
喉炎的癥狀晚上容易加重,因為人在夜間咽喉部分泌物會增多,加上睡覺時平躺的關系,使分泌物不好排出。所以建議把寶寶的頭部墊高一些,或者讓寶寶側著身子睡覺,把下巴稍稍抬起一些。給寶寶穿少一些,最好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讓室內空氣濕潤、通風,因為悶熱的環境會加重憋氣。
如何預防急性喉炎的發生?
讓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比如不要讓孩子頭一天瘋玩熬夜,第二天倒頭大睡,要規律作息。
秋冬季,室內不要總關著窗戶,要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多喝水,保證氣道的濕潤。帶孩子適當進行戶外運動,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令人煩惱的過敏性鼻炎,趕快消失吧
鏡頭回放:
前段時間,我在夜間急診的時候接診了一個2歲多的小男孩。孩子的媽媽告訴我:“孩子最近鼻子總是出血,基本天天都出。您看,血都是黑色的。”一邊說一邊還把拍的照片拿給我看。
我仔細看過后首先告訴她,血到了體外很快會凝成血塊,基本上都是黑色的,這不用擔心。接下來我又問了問其他情況,這才發現孩子鼻子總出血這個情況是最近才發生的,我又追問道:“除了出鼻血之外孩子還有別的不舒服的癥狀嗎?比如有沒有摳鼻子,用手揉搓鼻子?有沒有常常打噴嚏,或者會流清鼻涕,鼻子也通氣不好?”孩子媽媽說:“醫生您太神了!您說的全中。他最近早晨起來特別容易打噴嚏,有時候一次連續四五個,夜里睡覺鼻子也不是特別通暢。”
有很多家長會像這位媽媽一樣,帶孩子在就診時總是圍繞著孩子最嚴重的鼻出血癥狀在說,而孩子的鼻子癢、打噴嚏、鼻子堵、清水樣鼻涕等癥狀卻被忽略了。實際上,這個孩子的重點問題不是鼻出血,而是過敏性鼻炎。
診斷后,我給孩子開了一些抗過敏的藥和噴鼻腔的藥。幾天過去了,又是夜間急診的時候,孩子和他的父母又來了。家長進來的第一句話就是:“醫生,孩子的鼻子還是出血啊。”當時我一下子沒反應過來,結果我一翻就診記錄,才發現他就是前幾天來過的那個患兒。
我問道:“一個多星期了,藥用了沒有效果嗎?”孩子的爸爸說:“我們根本就沒給孩子用。”“為什么?”孩子的媽媽說:“我發現那個藥含激素,就沒敢用。”
我當時真有點著急了:“開藥的時候,已經告訴你了,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是要用到鼻噴激素才能控制好,怎么能說不用就不用呢?你要給孩子用藥用到位,鼻炎控制好了,才能緩解他的出血的情況啊。”
我后來再也沒有見過這個孩子,想來孩子的情況應該好多了。但是像這個孩子的媽媽一樣,談“激素”色變的家長,還真不是少數呀。
關于過敏性鼻炎防治的健康科普
過敏性鼻炎非常令人煩惱,如果不及時治療,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很可能增加孩子患哮喘的概率。很多患哮喘的孩子之前都有過過敏性鼻炎的病史。所以,如果遭遇過敏性鼻炎,就要讓它趕快走開!
為什么孩子容易患過敏性鼻炎?
對于孩子來說,過敏性鼻炎的癥狀跟成人有一定區別,成人患過敏性鼻炎一般就是鼻子癢、鼻子堵、打噴嚏、流鼻涕,但50%以上患過敏性鼻炎的孩子都會伴有流鼻血,因為孩子的鼻黏膜比較薄,血管又比較豐富,在過敏性鼻炎發作的時候,孩子經常揉鼻子,打噴嚏,就更容易出血了!另外如果孩子喝水少,鼻腔干燥或是劇烈活動等,也會出現鼻出血的狀況。
如何判斷是不是患了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的很多癥狀跟感冒相似,容易被父母當成感冒來護理,結果使病情延誤。父母可以根據這些癥狀來初步判斷寶寶是不是得了過敏性鼻炎,然后及早就醫。
● 打噴嚏、流鼻涕,尤其是每天早起、換季、突然進入新環境時,一打起噴嚏來,就是一連串,隨后清水鼻涕流不停。寶寶喜歡揉搓鼻子也是特征之一。
● 寶寶喜歡揉眼睛,有時候頻繁地眨眼睛。
● 常常用嘴呼吸。
● 寶寶睡眠不穩、打鼾。
患了過敏性鼻炎,應該如何護理?
● 避免讓孩子接觸過敏原。如花粉、灰塵、螨蟲、動物皮毛等。比如當孩子有塵螨的過敏,家長尤其要注意家里的環境衛生,注重除螨、通風、透氣;如果是花粉過敏,外出時盡量給孩子戴口罩,遠離草原等。
● 多鍛煉身體。過敏性鼻炎會隨著環境的改變和人體自身免疫力強弱而改變,如果孩子身體好,就算是過敏性體質,也不一定會過敏。過敏性鼻炎很難完全治愈,多數只能以藥物來控制。
●如果孩子只是偶然發作,那么只要在鼻炎發作的時候用藥物規律治療一下就會有很好的效果。長期反復發作的兒童最好進行相應的檢查,并且在醫生處規律地進行治療。
第二個診室里的故事
“秋冬季節里,急診科收治的肺炎患兒特別多。其中,約有半數是因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看到孩子因發熱、咳嗽、憋氣而反復哭鬧,家長往往會慌了神,要求醫生趕緊用藥。其實肺炎的種類很多,對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來說,霧化治療和日常科學護理相結合,才是最關鍵的。”
余楠:精準地對癥施治
讓寶寶擁有更加健康的肺
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霧化治療是關鍵
鏡頭回放:
秋冬季的夜里,常常會有父母帶著高燒不退的孩子來就診,一次有一對父母抱著孩子沖進診室,孩子看著不大,1歲多,他們就把孩子平放在病床上,急呼呼地說:“醫生,給我們孩子看看吧。高燒三天,退不下來。她還咳嗽,也不是干咳,聽著像有痰。我們前兩天在社區醫院看了看,退燒藥和咳嗽藥也都用了,效果都不明顯,好像還加重了。”
我看看孩子,覺得臉色不好,精神也不好,體溫也挺高,手一摸感覺渾身都是燙的。于是,我先檢查了一下孩子的喉嚨,紅腫紅腫的,然后又聽了一下肺音,雜音起伏,基本確診了肺炎。不過,為了謹慎起見,我還是要求他們拍了張肺片,做了個快速呼吸道檢測,驗了血常規。很快結果出來了:白細胞不高,呼吸道病毒呈陽性,診斷為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
于是,我跟這位媽媽說:“孩子得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這種肺炎屬于自愈性疾病,一般5~7天就能好。”
媽媽擔心地問:“有這么簡單嗎?需要吃點抗生素嗎?”
我說:“病毒性肺炎不需要吃抗生素,不過建議給孩子做一下霧化,減少癥狀和不適感。如果發燒的話,可以使用退燒藥。我再給您開一些化痰平喘的藥。”
“謝謝醫生,我在家中還需要注意什么呢?”“一定要注意家中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室內不要太干燥。”然后,我給孩子開好了藥,囑咐他們隔一天做一次霧化。三次霧化后,孩子燒也退了,肺里也沒雜音了。
關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健康科普
秋冬季節里,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的孩子特別多,幾乎占到患兒中的50%以上。做呼吸道快速檢測時,每兩個孩子里就有一個是合胞病毒感染。孩子的氣管、支氣管的管腔窄,分泌的黏液少,一旦受到損傷,感染到病毒和細菌,很容易向下呼吸道發展,引發肺炎。因此,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不容忽視。
孩子患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的癥狀有哪些?
孩子的呼吸道比成人短,所以病毒進入得快,發病也快。通常孩子會先有1~2天的“感冒”癥狀,如38℃以下的低燒、流鼻涕、咳嗽,之后2~3天內突然出現肺炎癥狀。
● 精神狀態不佳,常因憋氣而哭鬧不安,夜里有呼吸困難加重的趨勢。
● 喘、咳和吸氣時有“咕嚕”聲。3歲以內的孩子出現肺炎后有時喘的癥狀要比咳嗽厲害。孩子的胸壁薄,有時不用聽診器直接用耳朵聽也能聽到水泡音,父母可以在孩子安靜或睡著時聽其胸壁。聽胸壁的時候,要求室溫在18℃以上,先將孩子上衣脫去,將耳朵輕輕地貼在孩子的脊柱兩側胸壁,仔細傾聽。如果孩子出現肺炎,那么在吸氣末期會聽到“咕嚕”“咕嚕”的聲音,這是肺部發炎的重要表現。
● 高燒38℃以上。3歲以內的孩子抵抗力相對比較低,所以大部分孩子感染肺炎后會出現38℃以上的高燒癥狀,而且會持續2~3天。但也有些得了肺炎的孩子不發燒,所以發燒不是判斷肺炎的唯一標準。
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患兒需要住院嗎?
大多數肺炎都不需要輸液和住院治療,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也不需要。通常醫生提出住院治療,不一定是因為孩子的肺炎病情嚴重,而是出于綜合考慮。但是,遇到以下幾個狀況,就必須住院治療。
● 伴有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癥的肺炎患兒應住院診治,接受兒科的專業監護。嚴重的肺部感染合并缺氧情況,往往表現為口周青紫,嚴重情況時肢端發紺,檢測到的血氧飽和度低于90%。
● 可疑細菌性肺炎的3~6個月的嬰幼兒,應及時住院診治。
● 強毒力的致病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所致可疑或確診的肺炎患兒,應及時住院診治。
● 家庭護理不到位、治療依從性差者,應及時住院診治。醫生讓肺炎孩子住院治療,大多數是出于這種情況,父母護理不到位、治療依從性差、隨訪不及時等有可能導致孩子的病情延誤或加重,影響疾病的恢復。所以,孩子確診肺炎后,如果被要求住院治療,也不必盲目拒絕。在父母沒有足夠的醫療護理常識之前,還是應該遵循醫生的意見,該住院時就住院。
秋冬季,應該如何預防合胞病毒感染性肺炎?
● 流感多發季節,盡量少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外出回家先洗手。如果家人患有流感的,盡量不要接觸孩子,或者在接觸孩子的時候戴上口罩。
● 注意增減衣服,防止受涼,多喝水。
● 感冒期間注意休息,否則容易病情加重,易引發肺炎。如果孩子流鼻涕,要及時為他清除鼻涕,有痰時可以將孩子抱起,輕輕拍打其背部,盡量讓他把痰咳出來,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 有孩子的家庭,家人最好不要在室內吸煙了,外出時,盡量選擇無煙區,減少對呼吸系統的傷害。
● 家里要常備新的退燒藥,并且保證藥在有效期的范圍內。拆封過的退燒藥,已經失去藥效,要及時扔掉。
第三個診室里的故事
“在我的營養科診室里,經常有父母因為擔心又吐又拉的狀態會影響腹瀉寶寶的健康,于是急于給寶寶補充食物,其實,這樣的做法反而會延長腹瀉的病程,過度的營養補充會傷害寶寶尚未恢復的消化系統。父母需要給寶寶安排合理的飲食,才能有效幫助寶寶減少體液丟失、加快腸道修復和體力恢復。”
劉遂謙:秋季腹瀉遷延不愈,可能是飲食惹的禍
秋季腹瀉的寶寶,這樣吃才能好得快
鏡頭回放:
秋季腹瀉高發期的尾聲,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來復診,還沒坐穩就開始絮叨孩子的病況:“我們上次看診說是秋季腹瀉,這都快一個月了怎么還不好呢?”
我看看孩子,大約一歲,精神狀態還不錯,我請這位媽媽具體說一下孩子的情況。于是,媽媽又詳細地講述了一下經過:“3周前,孩子突然開始上吐下瀉,我就趕緊帶她來看診。內科醫生檢查以后說是輪狀病毒感染,給開了點益生菌,然后說了一下怎么護理,就讓我們回去了。回家之后,我們按時吃藥并調理,孩子慢慢地就好點了。可是前兩天,孩子的情況又不太好了,變嚴重了。我馬上帶著孩子來醫院看,醫生給開了化驗單,讓排除一下是不是有交叉感染。檢查完以后,醫生說也不是,但孩子還是拉肚子,這可怎么辦呀?找不出病因急死人了。”
我聽完之后,又看了看化驗單,上面顯示輪狀病毒陰性,也沒有檢查出細菌、病毒感染。于是我繼續問她:“你們都給孩子吃什么了?仔細說說。”
然后,這位媽媽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起來了,“剛開始,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們謹遵醫囑,飲食清淡,少量多次。后來,我看孩子的狀態好了點,食欲也不錯,以為痊愈了,給孩子吃得稍微豐富了些,結果又不行了。”
我又追問:“給孩子吃得豐富了些,您都給她吃什么了?”
這位媽媽告訴我:“我看孩子精神好,又挺有食欲,就給孩子吃了饅頭、花卷,還有她喜歡吃的紅燒肉,為了營養均衡還加了點葉菜……”
這個時候,我就明白孩子為什么又開始鬧肚子了:“我知道怎么回事兒了,您家孩子是吃得不對了。沒事,您遵醫囑,回家給孩子進行調理,很快就能好。”然后,我細細地給她講了該如何給孩子調理飲食。這個孩子的情況不需要復診,媽媽后來通過郵件給了反饋,告訴我孩子已經恢復正常。
關于秋季腹瀉飲食調理的健康科普
作為秋冬季節的高發疾病,秋季腹瀉會“騷擾”很多孩子。孩子的腹瀉停止后,不能急迫地立刻恢復、甚至超額恢復原有的飲食習慣。一般大約需要10天到兩周的時間逐漸恢復正常飲食。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腹瀉快好的階段也是食欲恢復的時期,小孩子只知道想吃,并不知道腸胃是否受得了吃進去的食物。如果孩子沒有把控力,而家長又沒有很好地控制,就會使孩子剛剛恢復的腸道黏膜再遭受一輪“過勞”損傷。
什么是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是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俗稱,具有很高的傳染性,主要通過消化道或口腔黏膜傳播,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因為在秋季出現比較多,所以習慣稱之為秋季腹瀉。6個月~3歲的孩子,因為胃腸道生理和免疫系統發育還不健全,是秋季腹瀉的高危人群。
秋季腹瀉有哪些典型癥狀?
● 突然發熱。大部分孩子發病初期可先有發熱,個別孩子還會同時伴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現象,體溫較高,一般為38~40℃。
● 嘔吐。有的孩子伴隨著發熱,有頻繁嘔吐的癥狀,吃什么吐什么,有時不吃也吐。
● 蛋花湯樣水便腹瀉。孩子一天拉稀七八次,甚至十幾次,腹瀉物多為蛋花湯樣水便,但不含血或黏液。
● 病程時間長。一般可持續3~9天,平均5天左右,前3天腹瀉最為嚴重。
秋季腹瀉,補水和飲食是護理的重中之重
● “少而慢”地給孩子喝口服補液鹽水
腹瀉護理的關鍵是給孩子補充水分。腹瀉和嘔吐對孩子最大的威脅是水和電解質會大量流失,以及增加酸中毒的風險,所以在護理時要注意多給孩子補水,不要讓他出現脫水的情況。如果孩子正出現輕微脫水癥狀,要在醫生指導下給他服用口服補液鹽水,通常是孩子每腹瀉一次,服口服補液鹽水50~100毫升,起到預防脫水和糾正酸中毒的作用。給孩子喂口服補液鹽水應該耐心,少量多次地喂,每2~3分鐘喂一次,每次用勺喂10~20毫升;這樣積少成多,4~6小時即能糾正脫水。如果孩子排斥補液,可以用米湯加一點鹽(比例為 10:1)自制電解液,孩子也容易接受這種味道。特別需要提及的是,不建議用果水或果汁補液,因為果糖有可能會加重腹瀉。
● 飲食要清淡、好消化,給腸胃留出休息的時間
因為嘔吐和腹瀉,孩子的胃腸黏膜或多或少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需要逐漸修復。所以,這時的飲食建議是清淡、好消化,比如吃些小面包、小饅頭這種發酵過的面類主食,可以提供易消化的熱量。肉類、蛋類等食物,在孩子食欲好的情況下,可以少量添加,且一定要做得細膩些。另外,在腹瀉期間,進食頻次不可太頻繁,最好可以保證2~3小時的進食間隔。在腹瀉期,孩子的腸蠕動加快,尤其是不足1歲的小寶寶們,容易在進食的時候出現動力性腹瀉,也就是一吃東西就會促進腸蠕動,導致又一次腹瀉的加速到來。所以,保障一定的進食間隔,可以給孩子的消化道留出充分休息的時間。
第四個診室里的故事
“每年的10月份至第二年的5月份,我們的門診中有一大半患兒都是濕疹和丘疹性蕁麻疹。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寶寶的皮膚很薄,秋冬季又容易造成水分流失,使寶寶的皮膚變得干燥敏感。因此,保持寶寶的皮膚濕潤是遠離秋冬季皮膚疾病的第一要義。”
劉曉雁:預防皮膚干燥
構筑健康的皮膚保護屏障
反反復復的濕疹,元兇原來是干燥
鏡頭回放:
作為皮膚科醫生,我經常遇到媽媽抱著皮膚出問題的孩子來就診。孩子的小臉紅撲撲的,有時是起了疹子,有時就是皴裂,看著真讓人心疼。
記得有一次,一位媽媽抱著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孩子來就診,孩子的臉上有紅紅的一片疹子,她特別焦急地說:“醫生,你看看我這孩子,出了月子就開始起濕疹,不光臉上,身上也有。我們給孩子用了激素,也抹了潤膚霜,可孩子的濕疹反反復復就是不見好。有人說可能是過敏引起的,我就開始忌口,現在就光吃水煮白菜了,可是她還是一身濕疹,連覺都睡不好。您給看看,這可怎么辦啊!”
我檢查了一下孩子的小臉和身體,皮膚很干,疹子周圍的皮膚都帶細紋。于是,我就跟這位媽媽說:“孩子出生后,在新環境中的確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多少會有點過敏。但皮膚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皮質的屏障功能發育不完善造成的。如果孩子皮膚的水分、營養保持不均,皮膚干燥,皮膚屏障功能就會減弱,這時候,再加上外界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處理方法不當,就會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皮膚出現敏感反應。而減輕這種敏感反應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通過保濕、潤膚緩解皮膚干燥,改善皮膚屏障的功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位媽媽說:“我們注意給孩子的皮膚保濕了呀!每天都擦油的。”
我就問這位媽媽:“你是怎么給孩子保濕的呀?”
這位媽媽就說:“每次洗完小臉,就涂一層。早晚都會涂一下。”
我立刻說:“遠遠不夠。如果孩子的皮膚干燥,每天要涂5~6次,至少也要3~4次,應該是覺得干了就涂。每次涂的時候,你還可以輕輕按摩一下孩子的皮膚,盡可能讓皮膚吸收潤膚露。出現濕疹了,該用激素的時候還是要用,在疹子表面涂一層藥膏,輕輕地揉進去。不要擔心,按照醫囑的量來使用一般不會有副作用,一定要讓每一片疹子都能接觸到藥膏。濕疹的面積慢慢會縮小。之后也不要隨意停藥,你可以少用一點,一定要等濕疹痊愈了再停藥。停藥之后,一定還要繼續給孩子的皮膚保濕,不要間斷。”
關于濕疹防治的健康科普
很多寶寶都有濕疹的經歷,“反反復復”“激素”“過敏”這些跟濕疹有關聯的詞最讓媽媽們糾結。對于寶寶的皮膚來說,與其等到患了濕疹著急,不如做些日常的護理,而潤膚就是日常護理皮膚的法寶。
寶寶為什么容易得濕疹?
濕疹的發病機制并不是十分明確,目前認為多是由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嬰幼兒期濕疹的發生主要是皮膚的屏障功能障礙,進而引發免疫異常所致。和成人相比,嬰幼兒的皮膚結構發育不完全,皮膚很薄,皮膚的脂質含量也低于成人,所以嬰幼兒皮膚的水分很容易丟失,外界的刺激容易進入,易產生各種皮膚問題,最常見的就是濕疹。
什么樣的皮膚表現是濕疹?
濕疹的典型表現是皮膚發紅、丘疹、表面粗糙、脫屑,伴滲出結痂,異常瘙癢。北方秋冬季節寒冷干燥,經常刮風,孩子的皮膚就更容易出現水分嚴重丟失的情況,皮膚干燥皸裂,屏障功能下降,所以濕疹在北方的秋冬季尤為高發。
家長如何有效應對?
●有些濕疹不用看醫生也會自愈
如果孩子的皮膚上只是偶爾出現零星幾個小濕疹,每天堅持給他抹潤膚霜,做好皮膚保濕功課就可以。只有當孩子的皮膚大面積出現濕疹,而且感到很癢,影響晚上睡眠時,才需要盡快帶他去就診,做治療。
●給孩子使用的激素類藥物是安全的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所以皮膚要用的外用藥,就如同感冒時的口服藥,一樣是治本,而不是治標。有些治療濕疹的外用藥確實含有激素,但是給孩子使用的外用藥的激素含量都是低濃度的,只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定時、定量、正確地使用,是很安全的。
●保濕護膚是日常護理的關鍵
很多父母只知道治療濕疹要使用藥膏,而不知道在治療的同時,還要給孩子的皮膚涂上保護性的潤膚霜。藥膏是為了治療,潤膚霜是為了讓皮膚保濕,這樣才能徹底治療濕疹。潤膚霜可以選擇嬰兒專用的,也可以是醫學護膚品,比如硅霜等。要在皮膚科醫生的指導下,按照正確的比例,將外用藥膏和潤膚霜混合使用。
●濕疹藥物涂多少量有講究
常有這樣的情況,寶寶用了藥,卻沒有效果,一問媽媽,原來每次只給寶寶涂了針尖大小的藥膏,根本起不到效果,但是涂抹多少合適呢?皮膚科里有一個名詞叫“指節單位”——成人食指第一個指節的長度被稱為一個指節單位,擠出一個指節單位的藥膏,大約是0.5克,這0.5克的藥膏,適合涂抹兩個成人手掌那么大的皮膚面積。在聽醫囑時,要特別注意醫生的醫囑是幾個“指節單位”。此外,對于激素類的藥物,醫生不建議在同一個部位使用超過兩周。
濕疹寶寶如何喂養?
由于過敏知識的普及,很多父母誤認為濕疹都是由食物過敏引起的,過分夸大了“過敏”二字的影響。其實,濕疹是皮膚的炎癥,是皮膚變干了,跟食物的關系微乎其微。那么,濕疹寶寶究竟該如何喂養呢?
● 母乳是防止孩子過敏的最好食物:哺乳的過程是營養物質經過母親的消化系統吸收后又經過母體分泌成乳汁給孩子。經過母親的吸收和分泌的過程,母乳已經形成了較為適合寶寶生長發育的營養結構比例,所以,要堅持把母乳喂養放在第一位。
● 食物回避實驗和激發試驗:如果家長實在擔心孩子的濕疹是由食物過敏引起的話,可以用食物的回避實驗和激發試驗來判斷。可以停止食用某種食物兩周,看寶寶的濕疹情況有無改善,如果沒有就可以恢復正常的飲食,如果有確實明顯改善,可以再食用這種食物兩周,觀察濕疹是否明顯加重。
丘疹性蕁麻疹,小蟲子帶來的大煩惱
鏡頭回放:
入秋后,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特別煩惱的,那就是蚊蟲叮咬引起的丘疹性皮炎。前幾天,有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來看診,就屬于這種情況。
那個媽媽帶孩子進來的時候特別慌張,一進門就說:“醫生,您給看看孩子這個胳膊。昨天我帶她下樓遛彎,也就10分鐘的工夫,回到家就發現她的胳膊上被叮了一個包,差不多有大人的拇指蓋那么大,是發白的硬塊,仔細看,能看到中間有個小點,看上去像是蚊蟲叮的。我趕緊給她擦了蘆薈膠。當時并沒有什么異常,不一會兒她的半只胳膊都腫了,摸上去還有些發燙,腫塊中央還有水皰,我就慌了。蚊蟲咬的怎么會腫這么大?還有水皰?”
我看過之后,確定這屬于典型的丘疹性皮炎,然后就安慰這位媽媽說:“沒關系,應該是蚊蟲叮咬導致的。”那位媽媽立刻又問:“蚊蟲叮咬能腫得這么厲害?不會是什么毒蟲咬的吧?”
我告訴她:“被蚊蟲叮咬后出現疹子,叫丘疹性皮炎,也叫丘疹性蕁麻疹,不是大病,但孩子會很受罪,特別是深秋季節,蚊蟲叮咬的疹子可能會時輕時重,反反復復的,持續一個月甚至一個冬天。平時的護理重點是防止孩子手抓造成繼發感染。”這位媽媽立刻又問:“那為啥夏天被咬很快就沒事了?”
這位媽媽的困惑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我趁機給她科普了一下“秋冬季孩子的皮膚干燥敏感,容易被反復搔抓,抓癢時就會刺激叮咬部位,加重炎癥反應,就屬于雪上加霜,容易造成皮疹反復。所以要在潤膚的同時局部用藥才能讓皮疹消退。”
后來,這位媽媽反饋說,孩子的疹子果然持續了一個月才好。
關于丘疹性蕁麻疹防治的健康科普
丘疹性皮炎也叫丘疹性蕁麻疹,是夏秋季常見的兒童皮膚病,主要是因為孩子的皮膚被蚊蟲叮咬后,蚊蟲的唾液進入皮膚引起了毒性反應或過敏反應。表現為局部紅腫、丘疹、風團,表面可出現水皰及大皰,皮損中心可見叮咬痕跡,多發于身體的暴露部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刺痛感。如果不及時治療還會導致嚴重的皮膚感染。因此,止癢和防感染是夏秋季丘疹性皮炎的治療原則。
孩子得了丘疹性蕁麻疹如何護理?
● 癥狀較輕的紅腫,可遵照醫囑涂抹消炎止癢的藥膏,常用的有爐甘石洗劑,藥店有售的蟲咬水等。如果有明顯的過敏癥狀,醫生可能會給孩子開一些抗組織胺藥物。
● 盡量避免寶寶抓撓,及時給寶寶剪短指甲。勤給寶寶洗澡,但要少用沐浴液,如果用,要徹底沖洗干凈。寶寶出汗要及時擦干,保持皮膚干爽。不要給寶寶穿得過熱,應穿純棉質地的衣服。
● 冷敷消腫止癢。如果寶寶被蚊蟲咬后皮膚腫起很大的一個包,可以用硼酸溶液冷敷,然后涂上止癢的藥膏,連續三天。
● 如果疹子被寶寶抓破了,應該遵照醫囑涂抹抗生素類藥膏以防感染。
為什么丘疹性蕁麻疹會反復發作?
深秋或冬季到熱帶地區旅游后又回到北方干燥地區,這時寶寶的皮膚干燥,容易引起瘙癢,寶寶被蚊蟲叮咬的皮疹會反復受到刺激而持續不退。所以秋冬季節一定要給寶寶進行有效潤膚。
丘疹性蕁麻疹怎么預防?
最佳的預防方法就是減少寶寶被蚊蟲叮咬的概率,比如盡量少帶寶寶去雜草叢生的地方玩耍;保持室內衛生,避免蚊蟲滋生,使用蚊帳、滅蚊燈、蚊香等驅蚊;有蟲叮咬時不要拍打,應將其撣落。另外,就是要注意給皮膚保濕。對孩子來說,潤膚是一件需要長期持續的護理工作,不管有沒有出現皮膚問題。
第五個診室里的故事
“秋冬季常見病雖然令父母煩惱,卻不會覺得過于揪心:畢竟及時就醫并遵照醫囑,吃吃藥打打針也就熬過去了。殊不知,在兒科,后果嚴重的疾病往往都是常見病的并發癥。所以,父母們要睜大眼睛,對常見病的檢查與照護要慎之又慎。”
李冀:不可忽視的
兒科常見病并發癥
隱匿的腹股溝疝,病情的變化往往超乎想象
鏡頭回放:
很多家長面對常見病的時候,雖然會著急,但是卻不夠重視。記得有一次,一位媽媽大半夜抱著6個月大的男孩來看急診,到了診室,一邊哄著哭鬧不休的孩子,一邊焦急地說:“醫生,我們孩子前幾天開始拉蛋花樣的大便,我懷疑是輪狀病毒,就帶他看醫生。然后,醫生化驗之后,確診就是輪狀病毒感染,給開了益生菌,叮囑說注意補水。我們回去之后,按照醫囑護理。結果這兩天大便雖然稍微好了一點,但還是偏稀,水分大,還有少量的蛋花樣便便。可今天孩子突然開始大哭大鬧,也不知道這是怎么了?孩子已經鬧了快5個小時了。”
輪狀病毒感染的孩子最怕出現脫水的情況,所以我馬上先檢查了一下孩子的囟門。如果囟門凹陷說明有嚴重的脫水,但是這個孩子的囟門沒什么異樣。我又追問:“孩子一天尿幾次?尿量多嗎?”
那位媽媽想了想說:“一天五六次吧,尿量和平時差不多。”
孩子沒有脫水癥狀,但持續哭鬧,這很不正常。于是我決定全面檢查一下,先查了心臟,又聽了肺音,都挺正常的。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年齡小的孩子通常會一直穿著紙尿褲,所以腹部常常是被家長忽略的觀察區域。于是,我解開了孩子的紙尿褲,瞬間我就發現孩子恥骨聯合的右側腹股溝區的部位出現一個差不多2厘米×5厘米的包塊,觸痛很明顯,一碰就疼。而且,這個孩子右側腹股溝的外環飽滿,手檢初步確定可能是一個腹股溝疝,并且是一個嵌頓疝。找到了病因,我立刻跟這位媽媽說:“應該是腹股溝嵌頓疝。”
孩子的媽媽不解地問:“什么是嵌頓疝?那之前是誤診了嗎?”
我解釋道:“嵌頓疝也叫腹股溝斜疝嵌閉,是說得了腹股溝斜疝之后,由于腹內壓突然升高,疝內容物就可能會不斷地擴張,變大,隨后又因為疝囊頸收縮,將疝內容物卡住而不能回納到腹腔的情況,嚴重的話可能會引起局部缺血壞死,同時引發一些急腹癥。不過,發現早,做個小外科手術就可以解決,不用太擔心。之前的診斷也沒錯,不過病情是會隨時發生變化的。秋季腹瀉雖然屬于內科疾病,但也有可能引發外科問題。這也屬于并發癥的一種吧。”
之后,我快速為小男孩安排了疝氣手術,術后恢復得也不錯。
關于腹股溝疝防治的健康科普
無論面對兒科常見病,還是非常見病,在護理期間要特別注意觀察孩子的狀態。因為病情在發展的過程中,隨時都會發生變化,可能出現一些急癥、重癥。所以,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出現異樣的狀態,比如長時間持續哭鬧、大面積出現皮疹,某些部位發生腫脹,可以先用手機拍一張照片或者錄一個小視頻,再及時送孩子就醫。因為有些癥狀在就診時不一定會發生,而沒有這個反應則可能會影響醫生的確診。
腹股溝疝是什么?
腹股溝疝是由于寶寶腹膜鞘突沒有發育完全、未閉合,當腹壓增高時,腸管從腹股溝管向腹壁突出,甚至進入陰囊而引發的。這也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小兒疾病,發生率約為3%,男孩發生的概率約為女孩的5~10倍。這種病的癥狀是在腹股溝處有隆起腫塊,有些甚至會腫至陰囊部位。這些腫塊多數是在哭鬧、咳嗽、打噴嚏、久站或劇烈運動后才突起來,但經平躺或休息后便會自然消失,有時須用手將它壓回去。
腹股溝疝有危險嗎?
如果疝氣長期不愈就會引發腸壁和疝囊壁粘連等問題。單純的疝氣所引起的疼痛,通常不會很厲害。但如果腹股溝處發生持續的劇痛,同時腫塊無法壓回去,且癥狀持續兩三天,掉入的腸子可能發生組織壞死,這可能導致敗血癥,危及生命。
在家應該如何應對?
如果寶寶在家出現腹股溝疝,立刻讓寶寶平躺,適當墊高下身,通常過一會兒疝氣就會自動消失;父母也可以用手輕輕地將腫塊推回腹腔。如果腫塊很硬,又無法推回腹腔,同時,寶寶伴有劇烈哭鬧、嘔吐、腹痛、發燒等癥狀,很可能預示著小腸出現嵌頓,應立即帶寶寶去醫院。
腹股溝疝一定要手術嗎?
腹股溝疝不一定非要手術,有些寶寶隨著年齡長大,會自行痊愈。是否需要手術,應該聽從醫生的建議。目前,大部分寶寶都可以采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創傷小,愈合快,術后第二天就能出院,一周左右就能痊愈。不過,因為寶寶年紀小,所以,手術通常都是全身麻醉。寶寶最佳手術時機是6個月~1歲。 手術復發率只有1%~3%,家長不必過于擔心。
出院后如何護理寶寶?
● 手術后的第二天就可以出院,出院后一星期內復診。手術后寶寶只能淋浴,待到返院復診,醫生檢視傷口無礙后,才可以盆浴。
● 保護好傷口非常重要,注意不要讓寶寶將覆蓋在傷口上的紗布抓掉;也要十分小心,不要讓大小便污染了傷口的紗布,造成傷口感染、化膿。
● 睡覺時盡量讓寶寶側身睡,如果右側手術,就讓寶寶左側臥位。
● 最好不用尿不濕,可以用一塊柔軟的棉質尿布,折成長條狀夾在會陰部。即使尿濕了,也不會尿在紗布上而污染傷口。如果一定要用尿不濕,一定要把傷口處的紗布露在尿不濕外面。
● 術后陰囊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腫脹, 一般2~3天會消退。如果腫脹不消或發硬,可能是有瘀血,最好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一下。如果腫脹和發硬不再發展了,瘀血就會慢慢地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