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 劉元鵬,王 平,張 旸
全國汽車維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劉元鵬,王 平,張 旸
汽車在使用過程中,隨著行駛里程的增加,車輛技術狀況不斷發生變化,使用性能也逐漸衰退。為維持或恢復汽車的技術狀況和正常功能,延長汽車的使用壽命,需要對汽車定期維護、檢查,發現問題時,進行必要的維護或修理。應該說,現在的汽車維修服務,對恢復汽車的技術狀態,維護道路交通安全,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汽車制造業及交通運輸行業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技術要求越來越嚴、分工越來越細、生產協作越來越廣泛,推動了汽車維修產業的飛速發展。在此大環境下,需要研究并建立完善的汽車維修標準體系,用標準化的管理,規范汽車維修市場秩序,提升維修質量和提高維修企業競爭力,促進汽車維修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準,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通過標準化及相關技術策略的實施,可以整合和引導社會資源,激活科技要素,推動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加速技術積累、科技進步、成果推廣、創新擴散、產業升級。也正因為如此,標準體系在我國工業、農業、服務行業及社會事業等各領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對標準的制定、標準的實施、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進行了規定。
標準共分為5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
(1)國家標準。國家標準是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訂頒布的全國統一標準,國家標準以字母“GB”為代號。
(2)行業標準。由國家行業行政主管部門制訂并頒布,如交通運輸部制訂的行業標準以字母“JT”為代號。
(3)地方標準。為滿足地方自然條件、風俗習慣等特殊要求,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訂并頒布的地方標準。地方標準需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通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地方標準以字母“DB”為代號。
(4)團體標準。由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為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而制定的團體標準,由本團體成員約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團體的規定供社會自愿采用。制定團體標準,應當遵循開放、透明、公平為原則,保證各參與主體獲取相關信息,反映各參與主體的共同需求,并組織對標準相關事項進行調查分析、實驗、論證。
(5)企業標準。為提升產品質量或服務質量,企業可自行制訂標準,企業標準應嚴于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且僅在本企業范圍內使用。企業標準應公開產品性能、指標等相關信息及服務功能。
制定標準應當在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和社會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調查論證,廣泛征求意見,保證標準的科學性、規范性、時效性,提高標準質量。
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為推薦性標準。
國家標準,即強制性執行標準,主要針對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及滿足社會經濟管理基本需要所制訂的標準。對于滿足基礎通用、與強制性國家標準配套、對各有關行業起引領作用等需要的技術要求,可以制定推薦性國家標準,推薦性國家標準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的技術要求不得低于國家強制性標準的相關技術要求。
國家實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自我公開聲明和監督制度,企業應當公開其執行的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團體標準或者企業標準的編號和名稱,國家鼓勵團體標準、企業標準通過公共信息平臺向社會公開。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和改進交通運輸標準化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的“加強技術標準體系建設”任務,圍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道路運輸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通知》提出的構建“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道路運輸服務體系的工作目標,根據《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完善標準體系”的要求,全國汽車維修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下簡稱汽車維修標委會)通過系統研究,分析我國汽車維修領域的發展現狀和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需求,遵循“目標明確、全面成套、層次恰當、劃分清楚”的原則,按國家《標準體系表編制原則和要求》(GB/T 13016—2009)的相關要求,研究制訂了汽車維修標準體系。
汽車維修標準體系,主要針對汽車維修行業管理和汽車維修企業管理及汽車維修質量控制所制訂,對推動汽車維修行業的發展和保障汽車維修質量、提高汽車維修技術水平等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目前,我國汽車維修標準體系構成分為五個層次(圖1):基礎標準、服務標準、技術標準、產品標準、相關標準。維修標準體系涵蓋了汽車維修基礎、管理、維修工藝、檢測方法、維修檢測設備等內容。
現在的汽車維修是具有高新技術含量的行業,且牽涉面廣。因此,維修標準體系制訂的內容,既與汽車產品本身的技術標準有關,又與汽車制造技術、檢測技術、計算機技術等行業技術標準有著密切關聯。

圖1 汽車維修標準體系構成
基礎標準包括術語、分類和編碼規則等汽車維修行業基礎通用性標準。如《汽車維修術語》(GB/T 5624—2005)等。
服務標準包括企業條件、從業人員、服務質量等3個方面。
(1)企業條件。汽車維修業開業條件、摩托車維修業開業條件和綜合性能檢驗檢測機構開業資質等。如《汽車維修業開業條件 第1部分:汽車整車維修企業》(GB/T 16739.1—2014)、《汽車維修業開業條件 第2部分:汽車綜合小修及專項維修業戶》(GB/T 16739.2—2014)、《汽車綜合性能檢驗機構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17993—2017)、《摩托車維修業開業條件》(GB/T 18189—2008)等。
(2)從業人員。從業人員技術水平要求和資格條件等相關標準。如《機動車維修技術人員從業資格培訓技術要求》(JT/T 698—2007)等。
(3)服務質量。維修業服務規范和考核評價方法、指標體系等相關標準。如《汽車修理質量檢查評定方法》(GB/T 15746—2011)、《機動車維修服務規范》(JT/T 816—2011)、《汽車售后服務客戶滿意度評價方法》(JT/T 900—2014)等。
(1)汽車修理。修理竣工要求和修理技術條件等相關標準。如《汽車大修竣工出廠技術條件第1部分》(GB/T 3798.1—2005)、《汽車大修竣工出廠技術條件第2部分》(GB/T 3798.2—2005)、《汽車發動機電子控制系統修理技術要求》(GB/T 19910—2005)、《汽車空調制冷劑回收、凈化、加注工藝規范》(JT/T 774—2010)、《事故汽車修復技術規范》(JT/T 795—2011)等。
(2)汽車維護。汽車日常檢查和各級維護技術規范等相關標準。如《汽車維護、檢測、診斷技術規范》(GB/T 18344—2016)、《壓縮天然氣汽車維護技術規范》(GB/T 27876—2011)、《液化石油氣汽車維護技術規范》(GB/T 27877—2011)、《公共汽車維護技術規范》(GB/T 35260—2017)、《純電動汽車日常檢查方法》(JT/T 1011—2015)等。
(3)汽車檢測與診斷及試驗方法等相關標準。如《道路運輸車輛綜合性能要求和檢驗方法》(GB 18565—2016)、《汽車動力性臺架試驗方法和評價指標》(GB/T 18276—2017)等。
(4)節能與環保。新能源汽車應用、維修能耗控制、汽車維修廢棄物處理及維修節能評價等相關標準。如《使用乙醇汽油車輛性能技術要求》(GB/T 25351—2010)、《汽車噴烤漆房能源消耗量限值及能源效率等級》(JT/T 938—2014)等。
(5)安全應急。安全規程和安全生產要求的相關標準。如《在用汽車噴烤漆房安全評價規程》(JT/T 937—2014)、《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基本規范 第6部分:機動車維修企業》(JT/T 1180.6—2018)等。
(6)信息化。汽車維修行業的統計、數據分析及信息化應用等相關標準。如《汽車檢驗機構計算機控制系統技術規范》(JT/T 478—2017)、《汽車維修行業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技術規范》(JT/T 640—2017)、《汽車維修電子健康檔案系統 第1部分:總體技術要求》(JT/T 1132.1—2017)、《汽車維修電子健康檔案系統 第2部分:數據采集技術要求》(JT/T 1132.2—2017)、《汽車維修電子健康檔案系統 第3部分:數據元》(JT/T 1132.3—2017)、《汽車維修電子健康檔案系統 第4部分:數據交換與共享》(JT/T 1132.4—2017)、《機動車維修費用結算清單》(JT/T 1133—2017)等。
產品標準包含維護與修理設備、檢測與診斷設備、教學與培訓設備及汽車用化學品等4個方面。
(1)汽車維護與修理設備的相關標準。如《汽車舉升機》(JT/T 155—2004)、《汽車噴烤漆房》(JT/T 324—2008)、《汽車車體校正機》(JT/T 639—2005)、《汽車空調制冷劑回收、凈化、加注設備》(JT/T 783—2010)等。
若服務請求者對于所請求的Web服務需求的權重分配為:費用(Price)占0.4、兼容性(Compatibility)占0.1、吞吐率(Throughput) 占0.2.和響應時間(ResponseTime)占0.3。根據用戶分配權重得出的Web服務評價結果: S1=0.759 93,S2=0.705 45,S3=0.987 90,S4=0.577 75,S5=0.449 44,S6=0.646 85,S7=0.757 47,S8=0.454 05,S9=0.618 33,S10=0.869 55。可見S3為最符合該用戶需求的候選服務,S10較符合用戶要求。
(2)汽車檢測和診斷設備的相關標準。如《滾筒式汽車車速表檢驗臺》(GB/T 13563—2007)、《滾筒反力式汽車制動檢驗臺》(GB/T 13564—2005)、《平板制動檢驗臺》(GB/T 28529—2012)、《機動車排氣分析儀》(JT/T 386.1—2017)、《汽車底盤測功機》(JT/T 445—2016)、《四輪定位儀》(JT/T 33570—2017)、《汽車側滑檢驗臺》(JT/T 507—2004)、《機動車前照燈檢測儀》(JT/T 508—2015)、《汽車故障電腦診斷儀》(JT/T 632—2018《汽車外廓尺寸檢測儀》(JT/T 1012—2015)、《碳平衡法汽車燃料消耗量檢測儀》(JT/T 1013—2015)等。
(3)汽車維修教學(培訓)、實訓設備類的相關標準。如《汽車維修培訓設備 第1部分:發動機實訓臺》(JT/T 1070.1—2016)、《汽車維修培訓設備 第2部分:自動變速器實訓臺》(JT/T 1070.2—2016)等。
(4)汽車用化學品。汽車清潔、保養、維護用品類的相關標準。如《電噴汽車噴油嘴清洗液》(GB/T 23435—2009)、《汽車風窗玻璃清洗液》(GB/T 23436—2009)、《機動車發動機冷卻液》(GB 29743—2013)、《機動車發動機潤滑系統清洗液》(GB/T 31026—2014)、《機動車發動機冷卻系統內部清洗液》(GB/T 31027—2014)等。
汽車維修行業現行使用的標準,有的由其他相應專業標準委員會歸口管理,如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汽油機及柴油機油換油指標、道路運輸車輛燃料消耗量檢測評價方法等,如《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 7258—2017)、《柴油機油換油指標》(GB/T 7607—2010)、《汽油機油換油指標》(GB/T 8028—2010)、《道路運輸車輛燃料消耗量檢測評價方法》(GB/T 18566—2011)、《汽車維修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6877—2011)等。
截至2018年12月,由汽車維修標委會歸口、已發布的現行汽車維修國家標準34項,交通運輸行業標準57項,共91項;計劃制定的國家標準1項,交通運輸行業標準19項,上述標準數量合計111項。涵蓋了汽車維修基礎、維修管理、維修工藝、檢測方法、維修檢測設備等領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汽車維修標準體系。但與社會經濟發展、深化改革的需求和人民群眾的期待及維修行業轉型升級需要等仍有不足之處,需要完善,與此同時,在生產安全、節能環保等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
為貫徹實施《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建設更加開放包容的標準體系,汽車維修標委會將根據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需求和汽車維修行業發展中的“短板”,注重發揮標準的質量效益,在今后一段時期里,重點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落實配套標準制修訂工作。2017年9月22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中,包含了“機動車維修經營許可”,要求建立健全機動車維修經營備案制度,維修企業應嚴格按照標準開展維修業務。汽車維修標委會將認真履行相關指示精神,加快配套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在做好事中事后監督管理工作的同時,推進維修行業誠信體系的建設。
(2)加強新能源汽車維修服務能力建設。2015年,交通運輸部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在交通運輸行業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交運發〔2015〕34號),明確了交通行業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總體要求、目標及主要任務。汽車維修標委會將依照指示精神,制定和完善電動汽車、天然氣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的維修竣工出廠技術條件、維修人員資格條件等相關標準。
(3)樹立綠色維修理念,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實施機動車排放檢驗與維護(I/M)治理制度是國家相關部委明確要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任務,是對排放超標的在用汽車進行規范維護以減少汽車尾氣對大氣污染的重要手段。因此,汽車維修標委會將依照相關指示精神,制訂和完善汽車尾氣排放檢測及維護規范、節能環保評價規則等標準,形成維修廢棄物和有害排放少、資源利用率高的成套工藝規范。
(4)助力道路運輸高質量發展,提高汽車維修服務能力。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強調“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因此,汽車維修標委會將深入相關企業調研,根據實際對現有的維修標準體系進行優化、完善;同時,引導維修企業重視標準、運用標準,通過標準化的管理,不斷提升企業的服務能力,從而推動汽車維修產業和促進道路運輸業的高質量發展。
(5)規范行業安全管理,促進維修行業健康發展。制定維修企業安全管理制度,健全規范的維修作業、安全操作流程,完善舉升設備、噴漆房等維修設備管理的標準內容。通過安全生產責任制,從而實現維修企業安全生產規范化的管理。
(6)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加強汽車維修信息化建設。制訂汽車維修配件供應、配件使用管理等標準,建立和完善汽車維修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實現維修配件可追溯、追蹤,消費者合法權益受侵害時可追責、追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