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唐奇 ,胡慧娟,胡 麗
1.長安大學 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2.陜西省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陜西 西安 710054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各個地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片面追求經濟高速增長而忽視由此造成的資源環境代價的現象,導致產業發展與區域資源環境不匹配,部分自然資源被過度開發利用,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問題時有發生。近年來,我國逐步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國家安全的范疇,日益將資源環境問題提升到社會經濟發展之上予以優先考慮,在此情況下,對不同區域自然資源及其承載力進行調查、評價、監測將逐步成為我國資源環境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創新性工作[1]。2015 年國家發改委“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工作啟動,標志著中國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正式由分類走向綜合、由理論走向實踐[2]。在此前后,國內一眾學者對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監測與預警的思路和方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3-5]。
根據不同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的結果,制定相應產業政策,確定合理的產業發展目標和產業布局方案,對于促進區域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國土空間規劃,還是主體功能區規劃、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都需要對各個區域的資源環境加以調查評價,分析其面臨的壓力和具有的開發利用潛力,方能保證規劃方案與區域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從而以資源優勢為基礎形成產業優勢,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本文以《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主要牧業生產區的五個縣作為調查評價對象,在對傳統評價方法加以改進的基礎上,對其草地資源的利用狀況和承載力進行分析評價,揭示草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既可以為這些縣區今后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提供參考,同時為其他地區,尤其是半農半牧區的草地資源承載力評價提供一種可供借鑒的思路。
陜西省地處我國西北地區,南北差異明顯,其中陜南為秦巴山區,地形坡度大,耕地、園地、草地較少,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為主,經濟以礦產資源開發、特色農業為主;關中平原地區經濟較為發達,人口密度大,土地利用類型以耕地為主;陜北屬于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漠地區,干旱少雨,地表植被稀疏,也不利用發展大規模的畜牧業。因此,《陜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主要牧業生產區只有位于關中平原與陜北黃土高原交接區的隴縣、千陽、麟游、永壽、淳化等5個縣(具體位置見圖1),本文的研究對象即為上述五縣。
上述五縣受資源稟賦、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約束,第一產業較為發達,第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各縣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圖1 陜西省主要牧業生產區位置示意圖

表1 各縣經濟與產業發展情況(2015年)

其次,根據“標準羊”的日均食草量AGC,計算合理載畜量,公式如下:

式(2)中Rj為第j個縣區的合理載畜量,GTPj為該縣區草地產草總量,AGC為“標準羊”的日均食草量,n為放牧天數。
對傳統放牧業區來說,牲畜的全部飼料均為草地生長出來的牧草,但是對于半農半牧區,甚至農業比重超過牧業的地區來說,飼養牲畜的飼料除部分來源于牧草以外,很大一部分為糧食、秸稈以及其他人工飼料。因此,在對上述五個縣區的草地資源承載力進行評價時,必須在式(2)中引入一個系數w,即牧草占各類飼料總量的比重,改進后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3)中w為牧草占各類飼料總量的比重,其余參數同上。
根據對部分養殖戶的實地調查,作為半農半牧區,陜西省上述五縣的牲畜飼料結構與傳統牧區存在極大差異,糧食、秸稈等飼料占飼料總量的比重大大超過牧草,牧草占各類飼料總量的比重僅為五分之一左右,故本文在計算時w取20%。其他地區在做草地承載力評價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實地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等方法合理確定w的取值。
在上述計算的基礎上,計算草原草畜平衡指數,公式如下:

然后根據草原草畜平衡指數確定評價對象的草地利用狀態。徐斌等人將草畜平衡等級劃分為5級,其中BGLI〉150%為極度超載,80%〈BGLI≤150%為嚴重超載,2 0%〈B G L I≤8 0%為超載,-20%≤BGLI≤20%為載畜平衡,BGLI〈-20%為載畜不足[6]。本文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的評定標準如表5所示。
根據上述評價思路、計算方法和判定標準,陜西省主要牧業生產區草地利用情況評價結果見表6和圖2。
從表6可以看出陜西省主要牧業區5個縣的草地利用均未出現明顯超載情況,尤其是淳化縣尚有較大的利用潛力,永壽、麟游、隴縣處于合理的載畜范圍內,只有千陽縣處于臨界超載狀態。
通過實地調查、計算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陜西省隴縣、千陽、麟游、永壽、淳化等五個縣的草地資源中人工牧草地占比非常低,絕大部分牧草地為天然牧草地或其他草地;第二,上述5縣在牲畜養殖中大量使用糧食、秸稈等飼料,牧草在整個飼料總量中的比重僅占20%左右;第三,上述五縣中只有千陽的草地利用處于臨界超載狀態,其余四縣的草地資源尚有一定的利用潛力。

表5 草地利用狀態評定標準

表6 陜西省主要牧業區草地利用情況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對陜西省草地資源利用以及畜牧業發展提出以下建議:第一,適當增加對畜牧業的投入,在加強草地資源保護的同時,對部分天然牧草地和其他草地加以改造,使其成為產草量和利用率更高的人工牧草地;第二,在增加草地產草量的同時逐步減少糧食、秸稈等飼料的用量,構建畜牧業的綠色發展模式,提高畜產品的質量;第三,隴縣、麟游、永壽、淳化等可以適當增加草地載畜量,從而提高養殖戶的畜牧業收入。

圖2 陜西省主要牧業生產區草地資源承載力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