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迅猛,但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一特征還未消除。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彰顯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央一號文件針對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相關因素也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但發展緩慢地區的經濟增長因素呈現隨時間而動態變化的特質。如何在動態變化中尋找緩慢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因子,是當下學者研究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分析發展緩慢地區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并針對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發掘出一條適應發展緩慢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特色路徑。
關鍵詞 發展緩慢地區;農業發展;農業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3.026
農業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以及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率來達到預定的產出效果。目前,我國農業還未完全實現由傳統生產方式向農業現代化生產方式的轉變。因此,研究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成為學者們普遍關注的重點,但鮮有學者對影響發展緩慢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進行深入探究?;诖耍趯嵤┼l村振興的背景下,就發展緩慢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進行進一步研究。
1 發展緩慢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仍處于先富帶后富的階段,發展緩慢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基礎設施薄弱、醫療保障體制滯后、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科技不發達等因素制約著地區經濟的發展,使得發達地區與發展緩慢地區的經濟差距日益明顯,嚴重阻礙了發展緩慢地區的發展[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齊心協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搭乘改革開放的春風快速崛起。雖然建設過程中以先富帶動后富為宗旨,經濟發達地區為發展緩慢地區提供了相應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但對改善發展緩慢地區的現狀依然是杯水車薪。當前,發展緩慢地區農業經濟增長還存在以下問題。
1.1 人均受教育水平低
發展緩慢地區受經濟條件限制,教育普及率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思想觀念落后,對于新知識、新技能的接受能力低,農業生產仍采用傳統的人工耕種方式,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增長。
1.2 地域條件處于劣勢
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特區的選擇因素中較為重要的就是區位因素。經濟特區一般選址在港口附近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方,能夠便捷地進行貨物流轉從而將成本降到最低。之所以提出建立經濟特區就是要優先發展發展前景大的地區,集中力量推動局部發展以期帶動全局。但是發展緩慢地區本就處于地域上的劣處,資源向發達地區傾斜給緩慢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大的困難。部分山區往往因為土質、規模、水源及交通等一系列區位因素受到限制,無法大力發展農業,也就無法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2]。
1.3 發展環境受到制約
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能給地區經濟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同時,發展環境較差也會制約經濟發展。發展緩慢地區除了區位因素會影響農業經濟發展之外,發展環境也至關重要。當前,發展緩慢地區受相關條件限制,市場需求和農民生產之間缺乏媒介,農民信息匱乏,無法對市場未來走勢進行分析和預測,不能提供與市場需求匹配的商品。信息匱乏成為發展緩慢地區農業發展的潛在危機。
1.4 相關政策不完備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氣候、區位等因素差異較大,在政策上很難兼顧,使得對于發展緩慢地區的幫扶工作不能精準到位。同時,發展緩慢地區政府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行為、辦事效率存在一定偏差,導致相關政策不能有效落實。目前,由于政府對發展緩慢地區生產性投資的政策傾斜度不夠,導致這些地區的交通、通訊設施較差,農民對于市場情況不了解,對于先進生產技術的掌握能力較差,無法推動經濟發展[3]。
1.5 建設投入少,發展后勁不足
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一直是農村投資發展的挈肘。當前,農村的投資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自我積累,只有極小部分投資資金可以依靠金融機構融資取得,大多數農業生產活動依靠自有資金或民間借貸來周轉,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發展緩慢地區對于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雖然大幅度增加,但投資總量仍顯不足,占社會投資份額偏小。其中,農村農戶住宅投資節節攀升,非生產性投資特別是農民建房投資的比重過大,影響了生產性投資,制約了農業生產發展,致使農村經濟發展后勁不足。此外,由于農業項目的投資涉及諸多手續辦理問題,特別是土地使用指標、項目環保評審及施工許可證等必要審核文件的辦理時間較長,影響了投資主體的投資信心。
2 促進發展緩慢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對策
2.1 走“科教興國”道路,為經濟發展提供科技動力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的強盛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上,科技與教育不可或缺,通過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實力,并將其轉化為強勁的發展動力,采能夠促進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因此,應加強教育建設,走“科教興國”道路,通過提高文化水平、技術支持、創新投入來提高發展緩慢地區整體的發展水平,使該區域農民從根本上得到思想的解放[4]。
2.2 因地制宜擴大區位優勢,改良劣勢
對于處在交通條件滯后、土地品質差、能源缺乏、自然災害頻發等劣勢條件下的發展緩慢地區需要因地制宜,采用適宜方法對該區域進行改造及完善。地區政府可從打通運輸渠道、拓寬農業市場、發展特色農業產品、利用資源優勢等方面對發展緩慢地區進行合理規劃及整改,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促進該區域可持續發展。
2.3 優化發展環境
1)拓展農業從業知識,提供技術支持及指導。2)重
視軟環境的改善,提高對投資主體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營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為資本、人才、項目進入農村投資提供良好機遇。3)吸引大學生回鄉發展,提升相關部門平均受教育水平,為文化普及較差的局部提供針對性的農業知識科普及農業技術指導。4)引導農民結合現代化科技成果向農業現代化靠攏,解放生產力的同時提高農業產量及質量。5)開拓市場,引入資本。
政府可通過適當的開放政策為本地區引入新的資本力量,給農業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引進資本與科技,用經濟的力量帶動農業生產的發展,使農業經濟得到有效增長;建立穩定有序的多元投資機制,解決農村投資不足的問題,從改善投資機制、擴展融資渠道著手,形成以國家投資為輔助、民間和農民投資為主體、社會各方面參與的復合型、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投資新機制。政府在加大對農村投資力度的同時,要加快地方農業投資立法進程,逐級建立農業投資法規,以法律的約束力規范各級政府的投資行為,保證農業投資增長的穩定性[5]。
2.4 精準扶持,區別對待
向精準扶貧學習,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對發展緩慢地區進行農業補貼,將農業扶持的效果最大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細致、全面地對目標區域進行詳細考察以及科學規劃,將扶持資金及技術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最恰當的資源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的穩步發展。
2.5 招商引資,為發展提供動力
加大農村信貸支持,各級金融機構特別是專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要增加對農村的信貸投放,對投資項目進行調研分析,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以降低資金投放的風險,優化投資環境。既要從硬件上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大財政補貼和支持力度,又要積極引導、多方支持,增強農民對生產投資的積極性。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戶的生產投資熱情明顯提高,但農戶在整個生產性投資中的比重仍然較低,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調動和保護好農戶的積極性,“多予少取”,加大財政補貼,繼續完善和落實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買補貼等政策,不斷擴大農業補貼范圍,切實加大對農業、農民的支持。此外,還要提高生產性投資預期,增強農民投資的信心,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農民進行農田水利、設施農業、飲水和環境改善等方面的長期投資,對農民自主投資的生產項目給予獎勵和補助。
參考文獻:
[1] 梁傳棟,董彬.農業信貸投資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分析——基于中國1980—2005年的實證檢驗[J].廣東農業科學,2009(12):283-286.
[2] 張艷芳,王潔瓊.農業經濟增長因素分析與研究[J].農家參謀,2018(15):279.
[3] 朱萬里,胡瑜杰.財政支農、農業技術創新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研究[J].科學與管理,2019,39(4):73-80.
[4] 吉慶華.農村教育水平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30省市的農村面板數據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5):101-107.
[5] 張亦弛,代瑞熙.農村基礎設施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全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8(3):90-99.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19-07-12
作者簡介:劉俏冉(1992—),女,河南林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區域發展。E-mail: 355086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