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進華



摘 要 農業經濟的增長離不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為了更深入探究二者的關系,利用湖南省1978—2017年農業發展數據,用產值比率變動來初步估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并建立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1)林業的彈性系數最大,是農業經濟未來的增長點,因其特有的經濟、生態雙效應,將深深影響著農業經濟的增長;2)畜牧業彈性系數較大,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將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新方式;
3)種植業的彈性系數最小,但其占比最高,應降低種植業占比,提升養殖業比重;4)漁業彈性系數較大,但占比較低,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后勁明顯不足。綜合以上結論,為其調整給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率;湖南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3.027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發展關乎國計民生。當前,國家對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農業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制約了農業經濟增長,故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對提高農業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圍繞農業產業結構的研究,不少學者取得了顯著成果,且在研究內容方面,重點探討了以下內容。1)農業結構調整的內涵、演變階段。從農業發展規律分析,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是因需滿足市場對農產品多樣化要求而進行的,是農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1]。林建永等[2]認為農業結構調整應從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社會結構3方面進行;蔡昉等[3]認為伴隨著城鎮化與工業化的發展,我國農業經歷了以農補工、平行發展和以工補農3個階段;龍花樓等[4]在研究中國與英國的鄉村發展政策時,認為兩國農業發展階段性特征具有相似性。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李瑞紅[5]分析了自改革開放到2009年30年的農業產業結構政策,指出其利弊,認為今后農業的發展,還要堅持加強土地流轉制度的完善。3)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趙碩[6]以甘肅省為例,闡釋了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在研究方法方面,宋德軍[7]運用線性加權灰色關聯度等4種關聯度分析方法,選取2002—2008年的有關數據資料,剖析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聯度;王海平等[8]以福建省為例,應用固定效應模型檢驗產業升級與農業結構調整對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鄧琨[9]以四川省為例,基于線性回歸模型,說明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快速發展間的關系;陳麗樺等[10]利用最小二乘灰色關聯分析法,對湖南湘潭農業結構調整進行了綜合性研究評價。
總的來說,國內外學者圍繞農業產業結構進行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內涵、概念以及調整對策等3方面,采用的方法包括VAR模型、灰色關聯度模型、偏離份額模型等。但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出發點不同,研究結果也存在差異。基于此,通過構建線性回歸模型,以國家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湖南省為例,實證剖析農、林、牧、漁結構的變化調整對湖南省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貢獻率,并提出相關建議與對策。
1 材料與方法
1.1 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情況
湖南省位于中國中部,長江流域中游,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屬于典型的雨熱同期氣候類型。2017年末,湖南省耕地面積415.1萬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827.01萬公頃,糧經比由1985年的69∶10調整到60∶35,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 998.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985年的42.2%調整到8.8%。從農業生產總值看,2017年農業總產值為5 213.48億元,農、林、牧、漁、服結構由1985年的64.4∶4.6∶22.0∶2.5∶6.5調整為49.8∶6.2∶28.9∶7.5∶7.6。2017年,全國種植業、漁業在農業產業結構的占比分別為53.1%、10.6%,湖南種植業、漁業比重卻分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3%、3.1%,未能充分反映湖南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漁業發展優勢沒有顯現出來。因此,必須加快調整湖南省農業產業結構,為湖南省農業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由圖1可見,1980年以來,在湖南農業產值構成中,種植業產值比重持續下降,但始終高于林、牧、漁業。具體來說,湖南省種植業產值比重由1980年的69.7%跌到2014年的54.4%,跌了近15.3個百分點,2008年創歷史新低,降到43.5%;牧業比重總體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2008年以前穩步上升,2008年以后比重逐年明顯下降;林業和漁業比重較低且變化小,林業比重維持在5%,漁業維持在6%左右。對于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情況可得出初步結論:湖南省農業產業整體結構不斷優化,但種植業比重依然居高不下,牧業比重較合理,林業和漁業的比重還有待提高。
1.2 研究方法
農林牧漁和農業總產值存在著相關關系,可以建立模型[11]:
M=f(X1,X2,…,Xn,A)(1)
式中,M代表總產值,Xi(i=1,2,3,…,n)表示農林牧漁的產值,A為其他的影響要素,比如生產技術和制度等。對式(1)進行全微分可得:
(2)
把公式(2)的兩邊都除以M,得到:
(3)
式(3)中,表示相應第i產業部門Xi的產出彈性,寫作βi;表示其他要素的改變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寫作β0,那么公式(3)可寫為:
(4)
因此,可用公式(4)表示的模型來評測農業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5)
2 結果與分析
2.1 模型檢驗與分析
利用Eviews 8.0軟件,把湖南省1978—2017年農業生產各部門統計數據代入模型(5),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1和圖2。其中M表示實際農業總產值,X1代表種植業實際產值,X2表示林業實際產值,X3代表畜牧業實際產值,X4表示漁業實際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