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農民合作社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調研發現,部分農民合作社發展不規范,核心社員侵占小農戶利益,甚至出現弄虛作假、套取財政補貼等現象。基于此,建議加強合作社考核與監管,實行“后期資助”模式,提高財政支持效率;加強農民培訓,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
關鍵詞 農民合作社;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3.031
農民合作社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主要載體和重要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合作社得到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出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低下、帶動農民致富的能力不強等問題。因此,摸清農民合作社發展困境,探究其規范提升路徑,對于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1 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
1.1 農民合作社快速發展,但規范性較差
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我國農民合作社快速發展,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合作社數量超過230萬家,入社農戶1.2億,超過全國農戶總數的50%,但是合作社質量參差不齊。據《新華網》報道,80%以上合作社淪為空殼,部分合作社甚至出現弄虛作假、套取補貼等亂象。調查發現,不規范合作社占比高達72%,其中,無合作無運營的空殼合作社占51%,有運營但無實質農戶合作的占21%,而規范運行的僅占28%[1],真正發揮作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合作社更少,農民合作社面臨較為嚴重的信任危機。
1.2 農民合作社的典型模式
根據本課題組調查,目前重慶農民合作社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占比90%以上,其他如農機合作社、加工服務合作社占比較少。主要合作模式如表1所示。
1.3 農民合作社促進了鄉村治理與鄉風文明
農民合作社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促進農民參與農村社會治理,廣泛團結農民群眾,緊密黨群關系,發揮社區自我治理的作用。合作社加強內部管理,形成規范的社員代表大會、監事會、理事會等制度,嚴格遵守合作社設立的各項準則、履行合作社的義務,堅持“社員擁有、自覺管理、成員受益”的基本準則。同時,農民合作社聘請技術專家人員開展農技培訓,提高社員的知識技能,合作社宣揚團結互助精神,推動農村精神文化建設,促進了鄉風文明建設。
2 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核心社員主導收益分配,侵占小農戶利益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實施民主管理,但在合作社的實際運行中落實不到位,主要原因是社員素質參差不齊,高度異質性,少數核心社員控制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合作社的管理層和監督層都被核心社員“壟斷”和“暗箱操作”。另外,由于農民合作社要求利潤的60%在社員中進行公平分配,合作社的管理者沒有積極改善經營管理,這也促使合作社管理層傾向于投機取巧。目前,合作社普遍存在著盈余分配異化現象,按股金分紅成為主流,按惠顧程度進行二次返利的很少,委托代理問題較為突出。
2.2 監督激勵機制不規范,合作社發展動力不足
1)監督機制不規范。目前農民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經營業務涉及不同行政部門,形成交叉管理的局面,缺少統一主管部門的長期有效監督,使合作社經營中不規范行為大量滋生。雖然農民合作社大多都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也對股權結構、決策機制、分配機制等做了制度性規定,但這些制度大多流于形式,社員大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并沒有定期召開,合作社內部民主管理不到位、財務制度不透明等諸多問題,造成了農工專業合作社內部管理弱化。2)激勵機制不規范。由于合作社成員的異質性,難以兼顧各方的利益,增大了其內部協調的難度。大量合作社空殼化嚴重,核心成員獲得了政策性優惠收益。但是如果合作社監管過于苛刻,增大合作社的尋租成本,又會降低核心成員提高經營管理的積極性。
2.3 農戶合作意識淡薄,存在“搭便車”行為
農民合作社可提高單個農戶在市場經濟中的談判能力,抵御市場價格波動風險,有利于提高每個農戶的長遠利益。但是很多社員加入合作社并不是為了生產合作,存了“搭便車”的心理。部分社員合作意識淡薄,基于短期利益進行決策,在合作社效益較好,有利可圖時選擇“搭便車”,期望能分一杯羹;在合作社效益不好,或者市場價格高于合作社訂單價格時,選擇不合作、破壞合作。因此,要想農民合作社持續發展,吸引更多農戶入社,合作社要求一直擁有非常好的經濟效益,或者社員自身的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識和較高的道德水平。但這兩個條件目前都無法滿足,使得農民合作社發展面臨“囚徒困境”。
3 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的現實路徑
3.1 實行“后期資助”原則,提高財政支持效率
加強合作社考核與監管,實行“后期資助”原則,即農民合作社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后,再給予政策扶持,包括稅收減免、項目扶持、生產補貼等,以避免出現合作社弄虛作假、套取財政補貼資金等亂象。政府應從綜合考慮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等方面,對農民合作社的績效評價和考核,加強對財政投入資金進行監督管理,及時了解財政資金的使用情況,確保財政資金落到實處、發揮應有的作用,避免財政資金分配不合理影響合作社的公平競爭和良性發展,偏離政策設計的初衷,使合作社財政扶持資金更多用于社員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生產資料購買、技術推廣服務等,增強合作社生產的專業化和產品的標準化,提升合作社績效。同時,合作社屬于非營利組織,提供的產品于農村準公共產品,關心的是弱勢產業和弱勢群體,政府的財政支持的對象,不能僅僅偏好規模大、示范好的合作社,也應當加大對普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擴大資金和補貼支持范圍,讓財政資金發揮出更大的作用[2]。
3.2 充分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民合作社綜合服務能力
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經營性和金融性服務體系,切實為小農戶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1)提供農業生產性服務,包括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提高農民合作社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2)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農批對接、農超對接、農社對接,搭建農產品電商平臺、信息服務平臺和溝通服務平臺,著力提高農產品產量,提升農產品產值,把助農增收的帶動示范作用落到實處。3)提供金融性服務。農業農村中的金融抑制與金融排斥普遍存在,同時存在融資成本高、抵押方式嚴且機會不均等問題,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成本低、效率高、覆蓋廣等特點,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的村級發展互助資金,建立規模化、可持續的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有效地帶動農民生產種植,增加農民收入,助推鄉村振興。
3.3 加強農民培訓,提高合作社管理和農戶合作意識
1)強化理論指導,提高社員素質。充分利用刊物、網站、移動互聯等平臺,建立市場信息體系,向農民合作社傳遞市場需求信息、農村經濟信息和實用技術信息,強化落實惠農政策、規范生產建設、合法管理財務、創新產銷理念和提高營銷技巧等培訓,全面提升農民隊伍的理論水平和總體素質,增強社員合作意識。
2)加強實踐指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合作社需要高素質的領導者,但在實際過程中,其發起人基本來源于農民,教育程度低、缺乏現代經營理念。政府部門牽頭組織合作社負責人、種養大戶、普通社員定期開展學習培訓,讓更多農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提升農戶的自我發展能力。3)組織學習觀摩。通過開展行業交流會、經驗報告會和異地考察調研等,讓農民充分學習成功的生產經驗,了解先進的科學生產知識和技術,并掌握更加充足更加前沿的信息量,增加農民社員發展農民合作社的信心[3]。
3.4 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激發合作社規范提升動力
1)利用基層黨組織,實現民主管理。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嚴格按照各種法律法規的要求,定期按時召開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規范合作社運營,提高效益,保障社員利益。2)改善激勵機制,激發管理層積極性。核心社員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其才能的發揮的努力程度是合作社發展的關鍵所在,而要發揮其才能,就必須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賦予其對合作社的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以實現權利與才能的匹配。3)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激發社員積極性。合作社成員之間是合作關系,不是競爭關系,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為社員提供服務,合作社與社員之間能夠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
參考文獻:
[1] 唐麗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不規范現象研究[J].重慶社會科學,2019(2):93-101.
[2] 黎藜,劉開華.農民專業合作社持續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重慶市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0(12):46-52.
[3] 羅前.賀州市農機合作社發展情況探究[J].南方農業,2018(2):103-104.
(責任編輯:劉昀)
收稿日期:2019-07-15
基金項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項目(16XJC790005)。
作者簡介:劉開華(1976—),男,重慶江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村經濟與金融。E-mail: 3926710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