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天臺大農場”建設是浙江省天臺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作,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效載體,更是建設“名縣美城”的重要抓手。“天臺大農場”建設實施以來,天臺縣緊緊圍繞“產業更興、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發展更活”4個發展目標,推廣“認種認養認租+電商”模式,全域統籌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大力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在天臺縣的實踐。
關鍵詞 “天臺大農場”;實踐與思考;浙江省天臺縣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3.040
1 “全域大農場”建設啟動以來的相關做法
啟動“全域大農場”建設以來,天臺縣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效益導向和市場導向,推動全縣農業增產提質和農民增收致富。目前收益人群2.51萬人次,同比增收28.7%。
1.1 探索實踐“認種認養認租”和“私人定制”模式
2018年上半年,在南屏鄉試點農產品的“認購認養認種”和土地的“認租”模式,把“田園野趣”轉化為發展資本,以“私人定制”精準對接市場并向全縣推廣。目前,因果修緣果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南屏全域農場和雷峰鄉里良慢居等地已形成產品認購、托管代養(種)、自行耕種和房屋租賃等多種私人定制服務,總結出比較成熟的經驗。對認種的土地標明認種人、認種時間,對認養的家禽采用耳標等方式進行標識,托管代養(種)可全過程個性化定制,由專業人員托管。目前,全縣已開展相關的認種認養認租活動7場,簽訂大型協議3份。
1.2 多管齊下,標準化生產保障質量
把發展高效農業放在突出位置,為破解天臺縣農產品質量不一的困局,積極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促進工程,進一步完善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統一種養標準;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制,開發“農安天臺”APP,開展全品種全時段抽檢,實現“智慧監管”,初步形成標準一致、資源互補和技術共享的全域互動模式。截至目前,共制訂完善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45個,全縣農業標準化率達66.16%,位列全省前列、全市第二;已抽檢各類農產品11 418批次,合格率99.99%。
1.3 農旅融合,彰顯美麗鄉村“附加值”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設計美麗鄉村精品旅游線路,在全縣7個鄉鎮打造“一鄉一品一節”,推動采摘游,觀光游和農耕民俗體驗游發展。如天臺縣泳溪鄉連續6年舉辦“泳溪香米節”,有效提升了泳溪香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并推出農耕體驗,帶動農村創收。
1.4 打造立體化平臺,破解營銷困局
多方位融合線上、線下營銷模式。線上,打造中農批農業信息化平臺,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實現農產品產地市場信息、產品網上銷售和營銷科學決策等功能;建設四好農村路,提升農村電商和物流基礎建設,推動本地農產品從網上走出去。線下,加快中農批天臺綠色農產品物流園建設,以物流園帶動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促進農產品流通。
2 “天臺大農場”建設中的短板
當前,“天臺大農場”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現代高校農業雛形初成,但是也存在制約發展的諸多瓶頸。在產業化、品牌建設、銷售渠道拓和產業融合等方面還存在短板。
2.1 產業化程度不高
農業從業人員多,但多從事種養等初級生產。種養模式較為粗放,以自由種植為主,品種單一,技術落后,導致農業產業整體層次不高,發展不平衡。農產品加工企業多而不精,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分別有1 004家、361家,但是省級以上示范性的分別僅有22家、7家,年銷售額超過億元的農業企業僅2家,帶動力有限。傳統產品、低檔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高附加值產品少和農業效益不高是當前的主要現狀。
2.2 品牌建設工作滯后
天臺縣農產品中,只有1個中國馳名商標、5個省著名商標、2個省名牌農產品,絕大多數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不高,品牌溢價較低。天臺優質農產品很多,有石梁高山蔬菜、立鉆鐵皮、紅石梁烏藥和康能山茶油等一批叫得響的品牌,但總的來說,大品牌還是不夠多,與天臺縣的農業發展不相匹配,導致很多農產品質優價不優。比如茶葉,天臺山云霧茶發展早于新昌大佛龍井,但因品牌建設重視不夠,目前品牌價值僅7億元多,而大佛龍井品牌價值已達38億元多,許多天臺茶農辛苦種茶卻把茶葉賣到了新昌縣;無獨有偶,新昌縣名產品“新昌小京生”也存在著類似天臺農民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情況。
2.3 銷售渠道拓展不夠
天臺農業經營主體在“互聯網+”市場有所探索,但產值不高,仍主要依靠傳統渠道,導致整體營銷競爭力較弱。2018年,全縣電商零售額達273億元,而農產品電商僅5 804萬元,所占份額較低。
3 全面推進“天臺大農場”建設的建議
今后及一段時間,“天臺大農場”建設都是天臺縣鄉村振興,農業產業興旺的有力抓手,要以全縣域統籌為路徑,以“天臺大農場、綠色中農批”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為依托,厚植“產業、生態、文旅、互聯網、市場”五個優勢,推進“質量保障、農業保險、品牌打造、營銷推廣”四個統一,提升產業化水平,豐富經營業態,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推動產業融合。把農業產業變為美麗農業、共享農業、智慧農業,實現全縣農產品優質優價、農民增收致富。
3.1 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3.1.1 培育大農場建設主力軍
鼓勵工商資本上山下鄉,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規模化種養殖業。轉化土地確權成果,推動農業主體獲得長期穩定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堅持就地培養扎根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新農人,筑巢引鳳,引導外出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企業家返鄉投資農業,雙管齊下讓各類人才、資本等要素在“天臺大農場”上大展身手。鼓勵發展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融合資金、技術、品牌、信息等要素,形成較穩定的長期合作關系,提升農業產業價值鏈。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技改擴建、聯合兼并等途徑做大做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通過聯合與合作形成長遠發展內生動力。
3.1.2 發展品質農業
建立健全綠色農業標準體系,推廣全程標準化生產和安全風險管控。加快建成“農安天臺”APP并實現應用。深入推進“肥藥雙控”,集成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沼液精準高效利用、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技術與模式,實現全年化肥減量160 t、農藥減量2.2 t。推動畜牧業綠色發展,強化線上線下畜禽養殖污染監管,創建省級美麗生態牧場3家。繼續完善智慧農業服務平臺,初步建成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環境監管體系。
3.2 豐富農業經營業態
3.2.1 推廣“認種認養認租”模式
發展“共享農業”,各鄉鎮街道積極梳理轄區特色農業資源,鼓勵相關主體推出土地、水果、蔬菜、畜禽、閑置農房和農家樂等資源,向全社會提供產品認養、托管代種、自行耕種、房屋租賃等多種私人訂制服務,滿足城市游客吃住在農家、種養在田園的“鄉村夢”,并借助“一鄉一節”平臺,打響“天臺大農場”認種認養認租活動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利用“天臺大農場”微信小程序,推廣“掌上認種認養認租”模式,打造深受歡迎的長三角認種認養認租體驗區。
3.2.2 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水平
積極支持天皇公司、旺旺公司、烏藥公司和康能公司等特色優勢明顯的農業加工企業,做好特色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以糧食、食用菌、茶葉、水果、高山蔬菜、筍竹和水產等農產品為重點,大力提升農產品初加工水平,按照品牌化、便攜化和創意化要求,統一設計具有天臺區域特色的旅游地商品系列包裝,在景區景點、民宿農家樂、汽車站和高速服務區建設風格統一的旅游地商品購物網點,打造體面伴手禮。
3.3 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3.3.1 深化農村“環境革命”
健全城鄉環衛一體化機制,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制度,鞏固“河長制”“路長制”,把深入推進農業“肥藥雙控”、土壤污染整治、垃圾分類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美麗庭院建設作為最基礎最基本的工作。垃圾處理房、污水處理池、每家每戶庭院都進行設計造景,變成一道道“風景”。要注重規劃引領,因村制宜,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加強文化植入,避免千篇一律和城市化傾向。按照“全域景觀、全域旅游”的要求,加快景觀帶建設,使每條景觀帶、每個美麗鄉村都實現全方位、全覆蓋、無死角的美麗。
3.3.2 健全生態保護機制
要加大耕地保護力度,深入實施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深化沼液綜合利用,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大力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不斷深化農村“環境革命”,健全城鄉環衛一體化機制,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制度,鞏固“河長制”“路長制”,加快推進實施綠化造林、平原綠化和美麗林相工程,推進美麗公路建設,加快建成始豐溪國家濕地公園。
3.4 推進農文旅產業融合
3.4.1 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
推進閑置農房盤活和流轉,發展精品民宿。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點上政策激勵農業主體種植景觀作物,線上完善提升8條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面上精心打造后岸、安科、張思、塔后4大鄉村振興示范區,形成“一田一處景、一線一風光、一區一亮點、一縣一幅畫”的大美格局,推動觀光游、采摘游和農耕民俗體驗游發展,讓農業既有看頭、又有玩頭、更有賺頭,打造獨具魅力的全國休閑農業目的地。
3.4.2 實施鄉村文化興盛行動
必須堅持既“富口袋”、也“富腦袋”,既塑形、也鑄魂。1)守護鄉土文化之“魂”。2)對傳統鄉村文明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好鄉村傳統文化、農耕文化、習俗文化、禮節文化,推動移風易俗,建設現代鄉村文明。3)保護利用好民俗風情、傳統技藝、鄉樂鄉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鄉村文化更多一點“泥土的芬芳”和“時光的味道”。進一步挖掘傳統舞蹈、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體育等地方表演藝術,推動非遺項目推陳出新,爭取把皇都南拳、靈溪奚家拳和三州吹打等項目打造成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4)培育“和合鄉風”與良好家風,開展“和合家庭”和“美麗庭院”等評選活動,建設和合書院、和合禮堂和和合公園,全面增強群眾的和合意識。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19-07-11
作者簡介:張文忠(1970—),男,浙江天臺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E-mail: 9653451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