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力 宋雨晗



摘 要 巴蜀地區具有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濃厚的人文底蘊,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巴蜀園林文化,但目前國內對巴蜀園林研究起步較晚,尚待深入。基于此,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巴蜀”“園林”的相關主題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及信息挖掘,以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中1994年至2019年7月的期刊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為數據源,通過對研究主題聚類分析發現巴蜀園林研究領域的現狀及熱點。結果顯示:對于巴蜀園林的研究整體呈上升趨勢,研究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當前對于巴蜀園林的研究多是從文化、景觀特征等視角進行分析。
關鍵詞 巴蜀園林;聚類分析;文獻計量
中圖分類號:TU986.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3.014
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了中國古典園林,從最早園林雛形——囿的出現算起,已有3 000多年歷史,園林藝術水平高超,風格獨特[1]。巴蜀園林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在歷史發展中遭受的破壞較少,經濟發達,擁有獨特的地域文化。著名學者汪菊淵先生[2]曾說:“園林是一種藝術,又是耗資巨大的物質產品,它的發達,脫離不了經濟、文化發達的基本條件。四川具有了這兩項條件,也自有了比較發達的古典園林。”足見巴蜀園林已具備形成完整地域園林的條件。但現在學者對于巴蜀地區園林的研究只有零星涉及,完善的理論體系還待進一步挖掘。
文獻計量學方法是通過對文獻工作進行一系列統計工作后進行定量的方法。它能夠通過分析數據來找出文獻主題的變化規律,進而描述、評價和預測不同研究領域的現狀及前沿態勢。中國知網以其文獻收錄全面、來源廣泛、真實性強、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等特點而成為國內最大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是研究者分析特定領域國內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的主要依據[3]。基于此,就巴蜀園林研究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計量分析,以便科研工作者準確掌握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及前沿動態,了解該領域的整體研究狀況,指導未來的研究方向。
1 數據來源與分析內容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中的“博士”“碩士”和“期刊”引文數據庫,以“巴蜀”“園林”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時間跨度1994年至2019年7月,共檢索到文獻題錄86條。采用Excel軟件進行文獻數據的清理統計分析,將研究論文以發表年度、關鍵詞頻、引文分析等信息用Origin、SPSS等軟件進行統計,并進行研究主題的聚類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論文年度變化趨勢
文獻的年度數量分布反映了該領域的發展程度和研究水平,對巴蜀園林研究的文獻年度分布見圖1。根據1994年至2019年7月檢索中國知網(CNKI)中的期刊論文、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共有86條結果,其中期刊論文46篇(53.49%)、碩士論文34篇(39.53%)、博士論文6篇(6.98%)。對于巴蜀園林的分析最主要的來源是期刊論文,占總研究文獻的50%以上;其次是碩士論文。
由圖1可知,國內對于巴蜀園林為主題的研究文獻數量隨著時間變化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但在2008年發表的相關文章數量達到歷年頂峰,為15篇,其主要貢獻者為劉庭風教授。他對巴蜀園林進行了系統賞析,涉及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樓、桂湖、三蘇祠、文君井、罨畫池、東湖、房湖公園、二王廟以及離堆公園等。國內對于巴蜀園林的相關文獻研究時間較晚,最早的是重慶建筑工程學院李先逵先生于1994年發表在《四川建筑》雜志上的《巴蜀建筑文化簡論》,對中國建筑傳統尤其是四川建筑的特色進行系統闡述,如注重環境綠化和園林化,曲軸運用,巧用地形、智取空間,講求風水、注重相地等。到2003年,重慶大學李旭的碩士論文以巴蜀山地和臨江城市綠地與景觀規劃研究為例,系統分析研究了山水城市形態與文化理念。2009年,賈玲利的博士論文《四川園林發展研究》系統論述了四川園林的起源及其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狀況,包括先秦(萌芽期)、秦漢三國(發展期)、兩晉南北朝(滯緩期)、隋唐五代(第一個高潮期)、宋元(平穩期)、明至清初(轉折期)、清中期(第二個高潮期)、近現代(多元共生發展期)等階段。從時間維度上可以看出,關于巴蜀園林的文獻數量隨時間變化呈整體增加趨勢,但總體數量偏少。
2.2 關鍵詞頻分析
關鍵詞是研究主題的高度概括和凝練,可從題名、文摘及正文中抽取出來具有檢索意義的詞語。表1為在檢索到的86條文獻中,出現頻次排前10位的關鍵詞。
根據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分析得出,關于巴蜀園林的文章中,對于杜甫草堂和青銅時代文化的研究較多。其中江南園林的出現頻次達到了4次,說明部分研究者對江南園林和巴蜀園林進行了對比分析。從關鍵詞中也可以看出,巴蜀園林屬于巴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較強的地域性。
2.3 引文分析
表2為CNKI期刊數據庫中關于巴蜀園林被引頻次居前5的文獻統計。可以看出,期刊數據庫中被引用最多的是李先逵1995年發表在《建筑學報》期刊上的《古代巴蜀建筑的文化品格》,被引用了74次。該文從巴蜀建筑文化的品格進行了詳細論述,如風韻獨到、自成體系,諧合環境、融于自然,植根民間、質樸率真,古風遺意、獨創鼎新,兼收并蓄、多元融合。
CNKI碩士數據庫中關于巴蜀園林被引頻次居前5的文獻如表3所示。彭麗莉的碩士論文《巴蜀書院建筑特色研究》被引用了45次,其內容主要對巴蜀書院的緣起、發展和流變進行了細致介紹,并對巴蜀書院建筑的選址、空間形態、建筑裝修藝術、環境建設及園林藝術等地域特色進行了分析。
CNKI博士數據庫中關于巴蜀園林被引頻次居前5的文獻見表4。可以看出,方志戎的《川西林盤文化要義》累計被引頻次為74次。該文通過生產、生活、景觀和生態的多重視角對川西林盤體系、林盤文化進行了綜合研究,為川西平原新農村建設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參考。
2.4 研究主題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通過統計主題詞在同一篇文獻中出現的次數,并以此為基礎按照詞間歐氏距離將研究領域加以分類,進而歸納出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結構與研究范式[4]。關于巴蜀園林相關文獻不同研究階段的高頻關鍵詞如表5所示。
由表5的聚類分析可以看出,1994—2007年,可將研究內容分為3類:1)關于重慶園林與江南園林的景觀特征研究;2)對于建筑美學及庭院空間的相關研究;3)關于巴蜀地區的文化,尤其是杜甫草堂的研究。2008年的文獻中,對于私家園林特征分析較多,如陸游祠、罨畫池、浣花溪、石假山、玉壘山等;對于巴蜀文化的探究更多的是與傳統文化的融合。2009—2015年,關于巴蜀園林的研究主要是結合巴蜀地區的文化來研究其造園手法,對其建筑特色及建筑風貌(木構建筑、文化建筑、現代化建筑)關注較多。2016年至2019年7月,關于巴蜀園林的研究體現在3方面:1)集中在巴蜀地區風景園林的空間布局及造園藝術;2)對于康乾時期的巴蜀園林進行了分析;3)巴蜀文明作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充滿地方特色的風景園林風格也是一種視覺盛宴。
3 結論
通過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KI)中的“期刊”“碩士”和“博士”引文數據庫對“巴蜀”且“園林”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并基于文獻計量學從年度變化、研究機構、引文及關鍵詞等多維度分析并據此對研究主題進行聚類分析,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國內對于巴蜀園林的研究隨時間推移整體呈上升趨勢,但總體數量偏少,有待更進一步研究。2)通過共詞聚類分析可知,在不同時期對于巴蜀園林的研究重點不一,對于園林的研究更多的是與文化相結合,對其建筑特色及建筑風貌的景觀特征研究較多,在后續研究中可借助地理信息系統(GIS)對巴蜀園林在空間維度上進行更為細致的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 周凡力,陰帥可.從杜甫草堂園林化過程管窺巴蜀紀念園林之流變[J].中國園林,2016,32(4):124-128.
[2] 趙朝慶.巴蜀文化對川派園林藝術風格的影響[D].天津:天津大學,2012.
[3] 翁勝斌.CNKI數據源的關鍵詞共現分析與多維尺度分析的現實方法[J].現代情報,2013,33(4):27-30,38.
[4] 張勤,徐緒松.共詞分析法與可視化技術的結合:揭示國外知識管理研究結構[J].管理工程學報,2008,22(4):30-35,50.
(責任編輯:劉昀)
收稿日期:2019-07-20
基金項目:重慶文理學院一般項目“從武侯祠園林化過程管窺巴蜀紀念園林空間特征”(2017YLX44)。
作者簡介:周凡力(1993—),女,重慶合川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
※為通信作者,E-mail: rainsal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