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偉忠 翁麗珍
摘 要 浙江省遂昌縣茶產業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但在種植過程中,土壤、環境、種植方式和人工管理模式等會直接影響茶葉的產量,同時茶產業的文化推廣與宣傳不足,導致茶產業發展緩慢。基于此,針對在茶葉的種植、生產和推廣中出現的“四小”與“五弱”問題,提出應對策略,為改善遂昌縣的茶產業發展作出貢獻。
關鍵詞 茶產業;發展對策;浙江省遂昌縣
中圖分類號:F326.1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3.049
遂昌縣位于浙西南山區,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地處錢塘江和甌江源頭,土壤以紅壤和黃壤為主,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季回溫早,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7.1 ℃,年均降水量1 559 mm,年均日照時間1 755 h,極端最高溫40.6 ℃,極端最低溫-9.9 ℃;境內山巒疊嶂,云霧繚繞,空氣清新,自然生態環境優越,是種植茶葉的好地方。茶葉是遂昌縣傳統經濟作物,全縣20個鄉鎮均產茶,共有茶園8 246 hm2,良種率82%,種植的無性系良種主要有龍井43、迎霜、烏牛早、銀猴、白葉一號、浙農139等。茶葉生產以家庭經營為主,其中面積6.6 hm2以上的有15家,茶園面積共214.7 hm2,占總面積的2.6%。全縣有茶葉加工廠826家,以家庭作坊式加工廠為主。其中加工場地面積超過300 m2的有32家,占總數的3.9%。2018年,全縣實現茶葉產量12 077 t,產值9.385 4億元。
1 遂昌縣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 “四小”問題
1.1.1 茶園生產經營規模小
遂昌縣茶園以農戶種植為主,以主產區大柘鎮為例,全鎮有茶園面積1 450 hm2,農業生產戶4 037戶(種糧補貼農戶數),其中經營1.4 hm2以上的生產經營戶很少,只有32戶,占總戶數的0.8%;共有茶園146 hm2(包括5個大茶場),占全鎮總面積的10.1%,小農戶生產經營者種植面積占總面積的90%。
1.1.2 茶葉加工經營規模小
同樣以主產區大柘鎮為例,全鎮茶葉加工經營戶共有243戶,生產加工廠房面積在300 m2以上的有12家,只占全鎮總戶數的5%,95%的茶葉加工廠均是夫妻倆經營加工的小作坊,而且分布較為分散。
1.1.3 茶葉區域品牌小
遂昌縣從2001年開始確立“龍谷”茶為全縣茶葉主導品牌。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并每年組織人員參加茶葉博覽會和其他茶葉產品展銷會。雖然經過多年的品牌打造,但是“遂昌縣龍谷茶”在市場上還是沒有很大的知名度,影響力不夠,帶動效果弱,市場占有率低,銷售方式被動單一,茶葉生產以給大品牌做貼牌加工為主。
1.1.4 茶葉經銷市場小
遂昌縣龍谷名茶交易市場,只在春茶前期進行茶葉交易,由于市場較小,開展交易時會堵塞公路,嚴重影響了正常居民的工作生產和生活,廣大茶商也只能到鄰近茶葉市場進行交易。
1.2 “五弱”問題
1.2.1 創新能力弱
1)創新力不夠,大部分從事茶葉生產的人年齡較大,50歲以上為主,本身的知識水平低,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弱。2)轉型升級能力不足,開發新品種新花色茶葉能力差,基本以生產綠茶為主,沒有隨品種和季節的轉換而改變生產品種,更沒有組織生產其他高效益茶類。
1.2.2 服務能力弱
1)科技人員服務能力弱,茶葉科技人員在鄉鎮工作中大部分時間以政府的中心工作為主,用于專業科技服務的時間不到1/10,而且全縣各鄉鎮有一半以上茶葉專業技術人員由其他人員兼任,不是專業的茶葉技術人員,服務能力差。2)社會化服務弱,雖然遂昌縣設有茶葉社會化服務組織,如遂昌縣茗道茶葉有限公司,對全縣的茶葉提供精制分級包裝和質量追溯服務,但服務面較窄,服務工作不到位[1]。
1.2.3 茶文化內涵弱
雖然在開發茶產業時挖掘了湯顯祖文化,但與茶文化的聯系小,因此也難對茶葉品牌的推廣有較大貢獻。
1.2.4 對外宣傳弱
遂昌縣每年只在茶葉博覽會和茶葉展銷會期間參加活動,或開展一兩次茶事活動,其余時間宣傳較少,動力不足,所以對外影響很小。
1.2.5 資金來源弱
1)在“扶大不扶小、扶強不扶弱”項目安排政策下,廣大農民很難獲得政策層面的扶持,導致發展緩慢;2)外來資金少,農民貸款困難,也是農業發展緩慢的問題所在。
2 解決問題的對策
2.1 繼續打造“龍谷”品牌,提高遂昌縣茶葉知名度
品牌建設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更是提高遂昌縣茶葉知名度的有效抓手和長期任務。遂昌縣應發揮自然生態和人文地理優勢,將“龍谷”打造成既富含湯公文化底蘊,又具時代活力的知名品牌[2]。同時,加強“龍谷”品牌管理,實行“五統一”管理制度,即統一行業監管、統一品牌宣傳、統一基地認證、統一生產標準和統一包裝標識。支持茶葉企業進行品牌定點包裝,并開發特色包裝。
2.2 強化科技創新,促進茶產業轉轉型升級
1)緊抓茶產業轉型升級工作,可開發細嫩紅茶、青茶、白茶以及茶食品和茶用品等茶葉精深加工產品。2)引
導茶葉企業在春茶前期多生產高中檔扁茶、毛峰茶、曲毫茶等;春茶中期多生產中高檔綠茶(香茶)和細嫩紅茶;夏秋季適當擴大紅茶、烏龍茶的生產。3)研究夏秋茶原料綜合利用技術,鼓勵茶葉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經濟效益。4)推進機器化生產,加大茶葉機械化采摘推廣力度,利用機采鮮葉加工大宗綠茶和大宗紅茶,降低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提高茶園經濟效益。
2.3 培育擴大生產經營主體規模
推動股份制合作經濟組織和家庭農場的發展,促進規模化經營。1)鼓勵茶葉生產經營主體聯合組建龍頭企業,培育一批上連市場、下連基地和農戶的茶葉龍頭企業,提高競爭力。2)推進土地流轉,加大對規模經營主體的扶持,不斷提高茶園種植規模和集約化水平。
2.4 優化茶廠改造
開展茶廠標準化、清潔化改造,改善茶葉加工條件。鼓勵重點產茶鄉鎮建設茶葉加工聚集區,利用相對優越的條件將茶葉加工戶吸引到聚集區從事生產[3]。
2.5 提高社會化服務水準,培育社會化服務主體
1)不斷充實茶葉科技隊伍并加強隊伍建設,提升茶葉科技隊伍的整體水平,有計劃地引進與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營銷的茶葉人才,不斷提高茶葉經營管理和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2)以質量追溯為主線,為茶農提供分級、包裝和加工等社會化服務,努力將服務主體培育成新的農業龍頭企業。3)大力扶持茶園飛防隊伍(無人機防治病蟲害)建設,培養一批飛防人才,提高飛防的水平和能力,力爭3年內飛防茶園面積達667 hm2以上。
2.6 挖掘茶文化內涵,普及茶文化知識,構建茶文化旅游平臺
1)借助湯公文化獨特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精心辦好遂昌縣湯公茶文化節,可以通過舉行多種形式的專題茶文化宣傳,提升遂昌縣茶文化內涵。2)結合生態茶園建設,融合旅游文化,打造現代農業綜合區升級版,將大柘茶葉主導產業核心區打造成農旅融合的高等級景區,建設遂昌縣原生態茶文化博物館,整合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品茶等功能,打造集茶文化展示與茶產品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購物場所。
2.7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1)充分利用上級政府對農業的扶持政策,組合資金,集中使用,重點突破,扶持1~2個茶葉龍頭企業。2)同時加大對小農戶茶園機采、飛防的補助力度,既能降低勞動強度,也能提高茶園效益。3)積極引導吸收社會資本、工商資本對茶產業的投入,注入新的血液、新的理念和新的生產方式,促進遂昌縣茶產業更上層樓。
參考文獻:
[1] 朱雪英,朱彩虹,黃志平,等.提高遂昌縣茶產業發展的建議[J].貴州茶葉,2014,42(2):40-42.
[2] 徐子光.淺議遂昌縣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上海農業科技,2011(2):11-13.
[3] 林文熙,蔣吉華,高文武,等.做大做強遂昌茶產業對策探討[J].茶葉,2017,43(2):95-98.
(責任編輯:劉昀)
收稿日期:2019-07-19
作者簡介:翁偉忠(1966—),男,浙江遂昌人,大專,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茶葉生產技術推廣。E-mail: Dzwwz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