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鮮食玉米營養豐富,具有良好的適口性,深受消費者喜愛。云南省臨滄市水資源豐富,小山丘較多,地域隔離屏障較好,非常適合發展鮮食玉米。而且,發展鮮食玉米對于調整玉米產業結構,改善居民飲食健康習慣,發展地方經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探討當前臨滄市鮮食玉米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分析其發展優勢和方向,并提出了鮮食玉米產業發展對策。
關鍵詞 鮮食玉米;產業結構調整;云南省臨滄市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3.050
鮮食玉米是指以青嫩果穗或籽粒作食用或加工的玉米,又稱菜用玉米、蔬果玉米,包括糯玉米、甜玉米、筍玉米以及甜糯玉米等。鮮食玉米營養豐富,具有良好的適口性,品種多樣,深受消費者喜愛,同時又具有多種醫療保健功效,營養學家稱其為“新型營養保健食品”“長壽食品”等。我國居民谷物飲食結構極不均衡,鮮食玉米對于改善飲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鮮食玉米產出的經濟效益也是普通玉米的2~3倍,其果穗采摘后剩下的玉米秸稈粗蛋白含量很高,是奶牛理想的青貯飼料,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云南省臨滄市地處云南省西南部,位于東經98°40′~100°32′,北緯23°05′~25°03′,北回歸線橫穿轄區南部,瀾滄江、怒江流經轄區東、西兩側,水資源豐富,常年降雨量1 485.7 mm[1]。臨滄市轄
7縣1區,常住人口250萬人,全市面積2.45萬平方千米,熱區面積7 886.07 km2,占32.20%,主要分布在1 500 m以下地區,特別適宜種植冬季鮮食玉米,避開鮮食玉米季節性過剩的矛盾,提高經濟效益[2]。
1 臨滄市鮮食玉米發展現狀
玉米是云南省臨滄市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在該市農業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鮮食玉米在臨滄8縣(區)均有種植,常年種植面積在0.17萬公頃左右,占玉米常年種植面積14萬公頃的1.19%左右,以糯玉米為主,甜玉米種植較少,筍玉米則沒有種植。鮮食玉米在臨滄市種植較早,但受限于市場開發,一直發展緩慢,主要為個體零星銷售。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臨滄市種植鮮食玉米平均每667 m2產1 084 kg,總產量達2.692萬噸,平均每667 m2產值3 241元,總產值達8 047.4萬元。扣除平均每667 m2投入(種子成本153.8元,投入農膜、肥料等農資成本253.9元,人工成本565.0元)972.7元,每667 m2實現純收益2 268.3元,總純收益達5 632.2萬元。其中,冬播鮮食玉米平均每667 m2產1 009 kg,每667 m2產值
3 895元,每667 m2純收益2 922.3元;秋播鮮食玉米平均每667 m2產786 kg,每667 m2產值3 010元,每667 m2純收益2 037.3元;早春平均每667 m2產953 kg,每667 m2產值3 280元,每667 m2純收益2 307.3元;大春(正季)平均每667 m2產1 314 kg,每667 m2產值2 632元,每667 m2純收益1 659.3元。
1.1 鮮食玉米品種選育現狀
云南省臨滄市鮮食玉米的地方品種主要有孟定紫糯、鎮康黃糯和本地白糯等品種,都屬于地方綜合種,其產量較低,種植面積較少。臨滄鮮食玉米雜交種選育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擁有種質材料31份,由于種質資源狹窄等原因,沒有自育的鮮食玉米品種,以引進和推廣為主。據不完全統計,自2008年起,試驗引進鮮食玉米新品種200多個,篩選適宜種植的品種20多個,種植面積較大的有京科糯系列、花鮮糯、紫糯、云糯系列和高原麗人等品種。新品種的選育為鮮食玉米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對鮮食玉米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2 鮮食玉米生產情況
云南省臨滄市鮮食玉米生產一直以來以農戶種植、本地銷售、種植糯玉米為主,沒有規模以上的生產企業。隨著交通的發展和冬季鮮食玉米的市場較好,已經開始出現從事冬季鮮食玉米生產的合作社,但銷售形式單一,多數為鮮果穗直接銷售,少數以簡單加工銷售。目前,臨滄市的鮮食玉米生產還處于起步階段,隨著高速路、鐵路等修建完成,臨滄市的鮮食玉米,尤其是反季節的冬季鮮食玉米將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2 臨滄市鮮食玉米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鮮食玉米在臨滄市種植起步較早,但發展緩慢。回顧臨滄60多年的玉米產業發展,在2017年以前,臨滄市把玉米產業作為增加糧食產量、實現區內糧食自求平衡的突破口來抓,解決了臨滄市的口糧和畜牧養殖的飼料問題。1952年,臨滄市玉米產量僅有5.897萬噸,到2017年,臨滄玉米產量達61.5萬噸,增加了55.603萬噸,年均增0.86萬噸,增14.58%。1952年臨滄市玉米的播種面積僅為4.15萬公頃,到2017年增加到14.39萬公頃,增10.24萬公頃,年均增0.16萬公頃,增3.79%。臨滄市玉米的產量和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玉米成為臨滄第一大糧食作物。但是,該市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緩慢,2016年的播種面積只有0.17萬公頃,僅占云南省鮮食玉米播種面積的1.04%,鮮食玉米產業發展嚴重滯后。
2.1 科技支撐力量薄弱
云南省臨滄市鮮食玉米育種研發水平明顯滯后,除地方綜合種外,沒有自育的單交品種,現在大面積種植的都是其他州市及省份外引品種。育種研發能力弱,直接影響鮮食玉米的推廣。貯藏是確保鮮食玉米品質及延長銷售時間的主要措施。但是,臨滄市目前沒有較為完備的冷庫及速凍設備,增加了鮮食玉米的銷售風險,導致其只能在本地銷售,壓縮了市場需求量,很難走外銷路[3]。加工是延長鮮食玉米產業鏈的重要途徑[4]。當前,臨滄市沒有完備的鮮食玉米加工企業,主要以簡單加工和真空包裝為主,低門檻的加工技術限制了鮮食玉米產業的發展,產品形式單一也導致了產品品質控制差。鮮食玉米新型食品如玉米汁、玉米功能飲料等產品在臨滄市沒有得到發展。品種研發、貯藏和加工的技術短板,極大地限制了臨滄鮮食玉米產業的發展。
2.2 交通條件差,運輸成本高
云南省臨滄市地處邊疆地區,地理位置偏僻,離內地大中城市較遠,產品運輸半徑大,運輸時間長、成本高,難以保障產品的鮮活程度和質量,導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受到影響。
2.3 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滯后
云南省臨滄市轄區內雖然光熱水資源豐富,但是時空分布不均勻,冬、春干旱嚴重,夏、秋多雨,光照不足,風災,病蟲為害較重,冬、早春、秋、大春(正季)鮮食玉米種植、生長均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而臨滄市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滯后,使得玉米種植靠天吃飯現象依然存在,制約著全市鮮食玉米生產發展。
2.4 對鮮食玉米生產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受傳統種植方式和市場的影響,云南省臨滄市只重視普通玉米的生產,對鮮食玉米生產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另外,相關科研機構缺乏對鮮食玉米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項目經費支持,示范推廣引導、指導工作不到位。
2.5 缺乏企業主導的銷售市場
云南省臨滄市鮮食玉米種植規模小,種植品種多、亂、雜現象突出,品質參差不齊,缺乏企業主導的銷售市場,沒有發展成為固定的訂單農業形式,農戶種植鮮食玉米風險較大,收益低。
3 臨滄市鮮食玉米的發展前景
鮮食玉米具有主糧化潛力,其能量、主要營養素供給、微量元素及維生素供給與小麥和水稻等主食類產品相當,且其安全性和健康性高于當前的主食產品。更重要的是,鮮食玉米歸類于全谷物類,而目前全谷物的健康價值已經獲得了廣泛認可,膳食中增加全谷物類食物,能夠減少脂肪、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攝入,降低患心臟病和特定癌癥的風險。因此,鮮食玉米的主糧化對于提升國人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義。此外,鮮食玉米口感香甜、糯軟,得到了城鄉居民的廣泛青睞,發展潛力巨大。
3.1 地域優勢明顯
云南省臨滄市地處云南省西南部,水資源豐富,屬亞熱帶低緯度山地季風氣候,四季溫差不大,干濕季分明,垂直變化突出,且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亞洲恒溫城”之美稱,年平均氣溫16.8~17.7 ℃,
日照時間2 552.6 h,常年降雨量1 485.7 mm,相對濕度71%,氣候條件適宜鮮食玉米生產,且一年四季均可種植。另外,由于臨滄市小山丘較多,地域屏障優勢明顯,在解決不同品種鮮食玉米在授粉期間相互傳粉影響品質的問題上,除了在時間上可控外,地域上也比較容易控制[5]。
3.2 交通體系逐漸完善
交通體系的發展有利于拓寬產品的銷售渠道,激活市場潛能。目前,云南省臨滄市正在逐步規劃建設機場、高速公路、鐵路。臨滄市的交通體系逐步完善,不僅能增加人流、物流量,也可以激活旅游、餐飲等產業發展,使該市的對外貿易更加容易。對于鮮食玉米市場而言,完善的交通體系大大降低了鮮食玉米的運輸、貯藏等成本投入,縮短了運輸時間,確保了品質,提高了其對外的市場競爭力。此外,交通體系的完善也促進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畜牧、餐飲、旅游等產業。
3.3 生活條件的提高及飲食習慣的改變
1)臨滄的經濟正在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糧食的需求結構不斷發生改變,常規的糧食已經不能滿足需求,鮮食玉米由于獨特的口感及豐富的營養價值,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2)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人們對健康飲食的認識不斷提高,膳食結構不斷發生改變,而鮮食玉米由于具有多種醫療保健功效,其市場需求日趨強烈。
3.4 種植結構調整的需要
玉米是云南省臨滄市重要的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6.67萬公頃,同時也是國家規劃結構調整的主要作物。在臨滄市,種植玉米已經成為人們的習慣,要讓人們放棄種植玉米難度很大,而改變所種植玉米的用途,是調整當地產業結構的主攻方向。鮮食玉米由于其鮮果穗的口感及營養價值深受人們喜愛,同時加工渠道較多,產業鏈較長,是一個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而且,收獲鮮果穗后的鮮食玉米秸稈可以作為青貯飼料,使得玉米種植的經濟效益提高。因此,鮮食玉米的優勢明顯,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具有重要意義。
4 促進臨滄市鮮食玉米發展的對策
鮮食玉米的優勢決定了其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目前其仍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因此,需要采取相關措施以促進該產業健康發展。
4.1 加大政策扶持,提高科技支撐水平
鮮食玉米的發展,要有相關政策的扶持。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鮮食玉米產業將形成一個具有很強競爭力的產業,因此,政府及農業部門要把鮮食玉米產業作為一個拉動經濟的重要產業來抓。1)要明確政策定位,提高大產業意識。例如可將鮮食玉米產業作為構建“名村、名品、特色小鎮、旅游鄉村”等產業的內生產業,促進多產業融合,將其作為一個統一的大產業來做。2)鮮食玉米產業發展需要相關的科技專項資金支持,以提高科技支撐水平。例如在科技研發、推廣示范、專業人才培養以及企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專項資金扶持力度。
4.2 完善交通、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
鮮食玉米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有硬件設施的支撐。完善的農田基礎設施能夠降低種植鮮食玉米的勞動成本,提高農業種植的機械化程度,使鮮食玉米的種植效率得到提高。此外,完善的農田基礎設施還能提高鮮食玉米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解決了“靠天吃飯”的問題,確保了鮮食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因此,必須要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的建設。
鮮食玉米產業的發展空間大小與交通系統的完善程度息息相關。完善的交通系統能夠拓寬鮮食玉米銷售市場的輻射面,增加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鮮食玉米產業發展中來,同時可以有效降低銷售成本,提高鮮食玉米的市場競爭力。
4.3 加大宣傳,提高認識
1)要在全社會加大宣傳發展鮮食玉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提高認識。2)各級政府、涉農部門要不斷增加鮮食玉米產業發展項目的資金投入,使其逐漸發展壯大,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3)要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根據不同時期和節令開展集中培訓、現場會、觀摩會、交流會、入戶指導、田間指導、發放明白紙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宣傳培訓和指導,普及鮮食玉米種植、加工、銷售等技術知識,提高鮮食玉米生產水平。
4.4 構建適宜的科研、銷售體系
1)要做好鮮食玉米產業發展規劃,確保鮮食玉米產業有序推進。2)要加強技術儲備,做好新品種選育、引進、篩選工作,做到主推品種明確,后備品種充足,同時要研究集成高產栽培配套技術,并加強科研推廣隊伍建設。3)要構建“科研+農戶(或合作社)+企業”等合作體系,確保種植銷售一體化。4)構建“互聯網+”銷售渠道。
參考文獻:
[1] 余小強.臨滄市降雨量特性分析[J].人民珠江,2013,34(5):30-32.
[2] 黃家雄,呂玉蘭.臨滄熱區資源與咖啡發展前景[J].中國熱帶農業,2013(6):16-18.
[3] 龔魁杰,李青,陳利容,等.山東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7,49(1):141-147.
[4] 張曉梅,謝圓元.德宏州鮮食玉米產業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18):191-193.
[5] 李學智.淺析臨滄地區玉米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玉米科學,2002(4):98-101.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19-07-11
作者簡介:劉如海(1986—),男,拉祜族,云南臨滄人,本科,農藝師,從事玉米育種、試驗示范及推廣。E-mail: 5468746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