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艷 韋麗英
摘 要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是社會與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土地資源豐富,氣候環境多變,地形結構繁雜。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氣象災害嚴重影響農業發展,其不但對農作物有非常大的影響,同時還會給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诖?,結合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及其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 農業;氣象災害;農作物;影響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3.069
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如土壤、氣候、水質以及空氣等。在以上若干影響因素中,農業氣象災害產生的影響最大,其對農作物的經濟效益有決定性的影響。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各類自然災害大量暴發,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甚大。當前,比較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包括霜凍、洪澇、風暴、干旱以及泥石流等,上述農業氣象災害的出現會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嚴重影響經濟發展。
1 農業氣象災害概述
農作物生產需相應的氣象環境,在氣象環境無法滿足需求時,農作物的生長便會遭受影響。因不利氣象因素導致的農作物產量減少,可將其稱作農業氣象災害[1]。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主要有3點,1)季節性顯著。在出現農業氣象災害時,通常伴有大幅度的溫度變化。在夏秋兩季,我國很多區域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氣象災害。2)局部性出現。洪澇災害大都出現于降水較多的區域,而干旱災害主要出現于降水較少的區域。大多數農業氣象災害的出現都具有相應的地區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某個地區只會出現相同的氣象災害。3)多災害并發性。農業氣象災害的出現通常會呈現出多災害并發的特點,若出現某種氣象災害,則通常會造成其他氣象災害。比如,在暴雨發生時,往往會伴有洪澇災害等,對農作物影響巨大。伴隨農業的不斷發展,此種現象表現得愈發明顯,農業生產難以保障。
2 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2.1 霜凍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農作物在不同的生長時期有其相應的溫度需求,在我國北方地區,霜凍經常出現,嚴重阻礙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在春秋兩季,北方極易受到寒潮的影響,溫度急劇下降,晝夜溫差大,導致農作物無法及時發芽、發育。霜凍災害主要出現于北方地區,具有較為顯著的區域性。同時,此類氣象災害會對農作物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基本上會導致農作物的大面積死亡,即使能夠在后期進行補種,然而卻錯過了農作物種植的最佳時間點,對農作物的質量與產量有著一定的影響。
2.2 洪澇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在我國降水相對充足的南方區域,洪澇是比較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洪澇災害大都出現于降水量較大的夏季,長時間的強降雨等造成農田中的水量超過標準,引起農作物根系腐爛或者不穩等問題,對農作物的正常發育造成影響,從而導致農作物產量的減少。同時,長期強降雨還會引起水位不斷上漲,嚴重時會引起河道崩潰等,洪水對農作物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有著直接性的影響[2]。除此以外,洪澇災害還可能增大重金屬的污染面積。例如,在鎘成礦帶和高背景地區,因為洪水等因素的作用,土壤中包含的鎘元素能在該流域的中下游位置產生富集帶或者富集區,使土壤遭受毀滅性的破壞。
2.3 風暴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當前,常見的風暴災害主要有冰雹、龍卷風、雷暴、雷雨天氣等。風暴災害主要是由于外界氣候不穩定,極端強對流天氣通過大氣時的熱力與動力共同作用而引起的。風暴災害的影響面積并不是很大,然而其突發性較強、強度大、破壞性極大,相較于干旱災害,風暴災害有著更加明顯的地區性。風暴災害會對農作物的莖稈、果實以及葉片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在遭受破壞后難以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對農作物的質量與產量有極大的不利影響。
2.4 干旱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干旱災害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降水較少,蒸發量較大,而造成水分轉換存在過大的缺口,導致地面由于缺少水分而發生龜裂。干旱災害主要發生于我國內陸偏北方的區域,比如甘肅省的年降雨量只有約400 mm,然而其蒸發量卻在1 500 mm以上,所以甘肅省的農業極易受到干旱災害的影響。干旱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農作物無法吸收到足量的、其生長所需的水分,造成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水分轉換發生問題,引起農作物干枯、萎縮、死亡等現象。因為我國幅員遼闊,西北地區作為國內農作物的主要產區之一,然而在水分極度缺少的情況下,造成可種植的農作物受到嚴重限制。
2.5 泥石流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泥石流災害的出現大都與農作物種植區域的地質狀況、地貌地形等有關。那些地形陡峻、溝深山高的地區,極易有流水匯集于此,非常容易出現泥石流災害,再加上地表巖石結構比較松散,其為泥石流災害的出現提供了大量的固體物質。人類過度的開發、破壞,地表植被驟減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在強降雨氣候下,極易產生泥石流災害。泥石流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遠超其他農業氣象災害。在山體下方種植農作物,如果出現泥石流災害,農作物就會被泥石流帶來的碎石、泥沙等所掩蓋,導致農作物的根系被破壞或直接死亡,情況嚴重的泥石流災害甚至會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造成農民發生巨大的經濟損失。
3 農業氣象災害的防范對策
3.1 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防意識
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應具備較強的農業氣象災害預防意識,充分認識到減災、防災的重要意義,加大宣傳力度,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工作,對可能會出現的農業氣象災害事先運用預防措施。
3.2 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
3.2.1 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1)在各個鄉鎮中重要的位置安裝自動氣象站,自行監測并將數據信息傳遞給區縣氣象臺,使農業氣象工作者能夠及時把握各個地區的氣象狀況與天氣變動情況,強化對災害性天氣的追蹤監測,進而大大加強農業氣象服務的針對性。2)進一步擴展農業氣象預報的服務途徑。通過廣播、電視、電子顯示屏、手機、互聯網以及氣象警報機等眾多途徑,及時對外公布災害性天氣預警等信息,進而使得氣象為農服務能夠實現“全方位、立體、雙向反饋、互相聯動”的根本需求。
3.2.2 構建信息共享體系
農業氣象服務單位應積極與水利、農林、農經等相關單位與部門加強交流、溝通,強化合作,采取各類形式開展交流,全面運用農村工作動態、天情、苗情、農情、水情、病蟲情、災情、墑情以及開發農業資源、推廣農業技術等有關信息,構建信息共享體系。通過信息的共同分享,充分把握農業發展現狀、農業生產及運營對農業氣象服務的具體訴求,推動氣象為農業提供更加“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天制宜”的服務[3]。在信息共享體系下,促進氣象服務與其他行業的互相結合、加強合作,有效提高了農業氣象服務的整體效果,獲得非常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收益。
3.2.3 大力推廣、運用科研成果
在農業氣象服務過程中,應大力推廣、運用各項科研成果,全面發揮出農業氣象科技的重要作用。在此前提下,需要充分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課題,積極摸索、實踐農業防災抗災、農業氣象趨利避害、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及其對策,為農業氣象服務積蓄更加多的“能源”,加強后勁,推動農業氣象服務逐漸適應農業科技的發展要求,盡可能加強農業氣象服務的科學性。
3.3 建立健全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機制
建立相對健全的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機制,以科學技術為基礎,構建全面覆蓋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及時把握農業氣象災害狀況,精準地測量與預報,合理防范農業氣象災害的出現。農業從業者充分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特征、各類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及其作用原理等,有助于采用科學、高效的應對方式。例如,針對霜凍災害,采取先進的科技手段實施數據檢測,合理采用防霜處理技術、增溫助長制劑;針對干旱、洪澇等其他災害,能夠按照農作物特點、區域環境以及災害變化狀況等,結合先進的災害防御機制,采用非工程性的農業技術。
3.4 構建農業氣象災害保障機制
1)因為農業氣象災害的出現有著較強的突發性,為了有效降低農業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需構建農業氣象災害保障機制,并且還需定期向廣大農民宣傳預防農業氣象災害的有效措施,加強人們的災害防范意識。在此環節,農業氣象管理工作者還可制定農業氣象災害應急方案,降低農業損失。2)農田災害暴發時,會嚴重影響農業經濟,為了防止此問題的出現,需構建農業氣象保障渠道,更加細化農業氣象災害防范工作。比如,在雨季,農業氣象工作者應向農民提供合理的建議,如果出現農業氣象災害,則可及時做出應對。
4 結語
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有巨大的不良影響。因此,未來可采取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防意識、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機制、構建農業氣象災害保障渠道等措施以防范農業氣象災害,進而推進農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玉平.博愛縣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23):222.
[2] 蔡金波,李海悅,劉偉鋒,等.開展農業氣象災害分析保障農業生產順利進行[J].吉林農業,2017(5):93.
[3] 李焱乾.農業氣象災害與氣候變化的關系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7(2):294.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19-07-16
作者簡介:黃梅艷(1972—),女,壯族,廣西百色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綜合氣象探測。E-mail: 4037987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