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米學謙 河北大學
近年來,隨著電子科技的快速發展,電子書已經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但電子書的普及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這背后所隱藏的版權問題以及侵權問題受到法學人的關注。電子書如此暢銷,但從美國的“亞馬遜刪書事件”到中國“盛大文學狀告百度侵權案”、“3.15 作家聯名訴百度文庫侵權”再到“中文公司訴百度文庫侵權案”都讓人看到電子書的前景并非那么樂觀。人們的需求量很大,法律的腳步卻無法走到前面,法律的漏洞使得讀者也變成了“盜版助理”,電子書版權的保護問題值得探究。
1.案件過程
2011 年3月15 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賈平凹、韓寒、郭敬明等近50 位作家聯名發表《三一五中國作家討百度書》,頓時引起各界熱議,聲討書中作家將百度比作小偷,指責百度文庫“偷走了我們的作品,偷走了我們的財產”稱“百度已經徹底墮落成了一個竊賊公司”。
第二天,該公司作出答復稱“從文庫誕生日起就鄭重承諾,如果作家及版權方發現文庫用戶在上傳內容時有侵權問題,只要通過文庫投訴中心反饋情況,百度會在48 小時以內迅速核實并依法進行相應的處理。”
2011年3月24日,雙方代表為解決糾紛進行談判,最終談判破裂。
2011 年3 月26 日,韓寒又在微博中發表《給李彥宏先生的一封信》,寫道“您現在是中國排名第一的企業家,作為企業家的表率,您必須對百度文庫給出版行業帶來的傷害有所表態。”
2011 年3 月28 日,李彥宏首次對此事件回應,他表示希望與版權方和作家探討共贏的商業模式,也表態稱:“我在公司內部的態度很明確,如果管不好,就關掉百度文庫。”
該年11 月,北京海淀區法院正式受理了百度文庫版權糾紛案。
次年9月,該案進行一審判決。判決書中主要論述了如下幾個問題:
(1)韓寒等作者是否享有被上傳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作品上署名的公民就是作者,而且百度公司對作者也不存在異議,因此首先認定這些作者系這些電子書的作者。電子書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在沒有明確授予他人的情況下,則專屬于其作者,因此,作者仍然享有作品電子書形式的版權。
(2)百度公司是否侵權并應承擔責任
首先,該平臺由百度提供,為侵權作品的傳播和下載提供了捷徑,因此,這種行為與侵害結果存在因果關系。
其次,本案的爭論焦點在于其是否存在主觀過錯,其辯稱,其平臺性質為ISP,沒有對作品事先審查的義務。但是這并不能判定百度公司不存在主觀過錯,因為不存在主觀過錯是有條件的,是主體不知道或者沒有理由知道的情況下,針對本案,韓寒等作家在我國是由一定知名度的,其紙質版作品的銷量也很可觀,而且通過之前雙方的談判,百度公司也應注意到侵犯韓寒等知名作家版權的文檔,因此,我們無法認定其明知侵權行為,但其有充分途徑知道該文檔侵權。
綜上,法院認定其行為滿足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百度文庫侵權案雖落下帷幕,最終判決也肯定了百度公司的過錯,保護了版權人的權利。但引發的思考和討論,以及對現存法律空白如何彌補,都值得深思。
1.“百度文庫”主體性質的確定
網絡提供商可分為網絡服務提供商(ISP)和網絡內容提供商(ICP)。具體來說,ISP 主要是向廣大用戶綜合提供互聯網業務,不參與直接的編輯加工和篩選信息,同時也不負有審查義務,只是單獨存儲空間,如果收到通知及時刪除信息即可免除責任。ICP 一般要對信息進行加工和編輯,并且有審核義務,一旦涉及到侵權內容,就可以直接認定為侵權主體。
通過上述概念的闡述,再結合百度文庫的概念,我們可以得知出百度文庫歸屬于網絡服務提供商,因此百度文庫并不造成直接侵權。
2.是否適用“紅旗標準”
我國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23 條提及“紅旗標準”,本案中,焦點在于百度是否知道侵權作品的存在。實踐表明,用戶可以在百度文庫右側發現與自己查找內容相似的文檔,也可以看到最近較熱的文學作品,可見其對這些作品是做過整理的,綜上,其明知或者有理由知道,不適用抗辯理由,所以,本案適宜“紅旗標準”。
3.百度文庫侵權行為的性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48 條規定,百度文庫只是平臺提供方,并沒有直接做出侵權行為,而上傳、下載盜版或侵權作品的網民才是直接侵權主體,應承擔主要責任。但是實際中,主要侵權者數量龐大且具有隱蔽性,追究起來非常困難,無法操作。對于百度文庫侵權行為的性質,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3條的規定,實際上,百度文庫中有些文檔需要金幣下載,而金幣的獲取需要用戶上傳作品,這就會導致一些用戶為獲取金幣而上傳作品,但百度僅在版權人發現侵權發出侵權后才進行刪除,上文也提到適用“紅旗標準”,所以,百度文庫間接侵權,應承擔共同的侵權責任。
1.電子書的概念
關于電子書的概念,原新聞出版總署《關于發展電子書產業的意見》規定:“電子書是指將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信息內容數字化的出版物,本意見具體所指的是植入或下載數字化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信息內容的集存儲介質和顯示終端于一體的手持閱讀器。”《百度百科》關于電子圖書有不同定義。其概念有兩個角度,本文旨在就電子書的版權保護問題展開研究,主要研究對象是內容的保護問題
2.電子書的法律特征
(1)電子書是數字化商品
數字化(digitalization)是指用模數轉換器將通過計算機輸入的連續信號(文字、畫圖或聲音等)轉化為一連串分離的0 與1 的電磁組合。當今時代個人寫作的電子化,電子書也可以一開始就以數字化的形式產生,作為數字化的形式,因此本質上是一種信息,可以無數次反復使用和復制而無損耗,反而使用越多,復制越頻繁,價值越大,利益也越豐厚,因此電子書是數字化商品。
(2)電子書是民一種特殊的物權客體
對于數字化的電子書的內容是否屬于“物”尚無定論,對于“物”的范圍,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解釋,但是法律是為順應時代發展的,物的概念不斷豐富,物本身已不限于有體有形,凡是具有排除他人性質的,可被人所支配或控制的,都可為物權客體。因此理論上電子書的內容可以被當做民法上的物,是一種新的物權客體,是可以交易的標的,同樣也應該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定。
(3)電子書出版發行的相關法律特殊
正是因為上訴所說的其本身的法律特征,因此電子書出版發行相關的法律關系不同于紙質書,其相關的法律關系也更復雜,電子書數字化出版具有“去中介化”的特點,省去了印刷和倉儲的環節,出版社和作者的關系就發生了變化,在作者與出版社的關系中,由于電子書作品內容上的復合性和權利形態的多樣性,決定了出版社和作者之間的授權許可合同必須具有復雜性和靈活性。
目前,我國在數字出版版權保護方面的相關法律包括《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實施條例、《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著作權法》于1991 年開始實施,2001 年國家修訂是增加了信息網絡傳播權。2005 年4月《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正式頒布。 2006 年國務院頒布關于互聯網文化領域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11 年進行《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工作。但是我國現行法律偏宏觀規定,操作性不強,對電子書的版權保護和版權人的權利界定以及出版商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責任規定的都不夠明確。
近兩年,為了適應數字環境下的版權保護,我國也在不斷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2014 年9月出臺了《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方法》,其中就規定了數字出版的電子文字作品的付酬標準,有助于司法實踐過程中參照。2016 年4 月26 日第十五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國家信息通訊研究院公開發布了《2015 年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年度報告》,其中提到“中國在網絡領域的版權制度已經成型”。在2015 年11 月1日實施的刑(九)中也將版權保護納入其中,強化了網絡行為和網絡犯罪的監管,明確了網絡侵權的刑事責任。
總之,我國在保護電子書版權方面不斷努力,但是也不可否認的是在現行法律條例中電子書侵權范圍仍然不明確,法律的灰色地帶仍然使人有機可乘,對電子書在內的數字出版物的合理使用的界定仍然模糊。
1.電子書版權侵權形式多樣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政府對音樂、影視方面的網絡侵權盜版方面的整治有明顯效果,各大網絡平臺對一些音樂、影視的下載要求付費,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潛意識,但是對電子書版權保護的缺失,使得電子書版權保護問題越來越突出。
根據資料統計,電子書版權侵權的形式主要有:非法下載、互聯網上的相關鏈接、網絡論壇或者小組提供的相關鏈接或者聊天軟件中提供的盜版電子數交易、網絡中計算機文件共享、云盤等分享等多種形式,不在僅僅限于網絡服務商提供平臺的上傳、瀏覽和下載。比如現在網絡論壇,現在的網絡論壇僅限于一般性的審查義務,對于論壇上發表的電子書信息并不能一一審核。電子書版權侵權的方式層出不窮,也使得電子書版權保護受到極大限制。
2.電子書版權歸屬模糊
上文所述,當前我國規定版權問題的法律對于紙質版的版權歸屬,各項權利界限的劃分都有清晰的規定,但是對于電子書等網絡出版物的版權人的相關權利的劃分和界定都很模糊。因為電子書借助網絡的傳播,網絡傳播速度快范圍廣,與傳統版權觀念不同的是,在網站下載或者轉載一本電子書后,會出現數字版權歸屬問題。電子書版權應歸屬于作者,但被交易之后,版權就會在三者之間博弈。現在的電子書大致有這樣三種情況,一是直接由紙質版轉碼生成;二是作者原創;三是作者直接上傳。所以電子書版權的歸屬就模糊不清。
3.電子書版權侵權責任認定困難
在我國現存的法規中,主要在《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 條和《條例》第23 條中有規定,也只是規定了ISP 的“共同侵權責任”,但是具體規則都未提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就很大,對整個案件的公正性有一定影響。而實踐中,我國并沒有對電子書版權間接侵權的直接規定。
4.電子書版權保護技術措施落后
目前,針對電子書版權保護的技術措施主要有:Data Encryption、Digital Watermarking、Digital Fingerprinting 以及DRM 技術、電子簽名技術和認證技術。現在水平能保護版權的只有DRM 系統,但是這個系統的缺點是不兼容性,DRM 系統偏向保護版權所有者卻損害了合法購買的讀者的利益,遭到了電子書用戶的抵制。
另外,社會整體的版權環境也不夠成熟,2014 年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只有60%的居民知道版權這個概念,50%的人不知道版權的具體內容,還有25%左右的人不知道怎么區分正版和盜版。
隨著數字產業的不斷升級,電子書產業增速發展,信息的無形閱讀和傳播已經打破了傳統的閱讀方式,傳統的針對出版物的版權法應當在數字時代被重塑,應當考慮對“合理使用”“個人復制”等進行明確界定,對版權的授權范圍和利益分配明確界定,更要明晰作者、出版商和消費者的權力義務,更要借鑒國外版權體制的改革措施。建議如下:
(1)完善現有法律。為保護權利人的權益,可以在法律修訂時,完善權利人法定許可獲酬權保障機制,建立電子書版權許可授權使用合同,設立電子書出版權,只有版權法定化才能更準確的保障權利;
(2)保障出版商利益。為了保障出版商的利益,應當建立出版新秩序,在新的法律環境中予以保護,要對出版社在電子圖書作品生產制作中的編輯加工予以保護和承認,國家行政機關通過法規政策的等規定出版社可以合同的形式來保證自己的出版權益,并且通過相關法律解決出版授權的問題,以及物價管理部門對電子圖書產品價格的控制;
(3)制定網絡服務商的侵權責任制度。要制定網絡服務商的侵權責任制度,在“避風港”原則的基礎上,對改編進行明確界定,對收到侵權通知后刪除義務的范圍明確規定,在現有基礎上借鑒外國經驗,并且規定網絡服務者的最低義務,避免權力的濫用。
(1)建立電子書版權保護平臺。對于電子書版權監測平臺的建立,應滿足下列要求:一是要明確所有電子書的出版及銷售實行權利注冊制度,使得同一本電子書在不同平臺有不同標識,方便侵權后追溯,還能保證電子書來源的合法性。二是網絡服務商、電商平臺應有判斷電子書合法性的義務,不僅有被通知后刪除的義務,還應有監督審查相關內容的義務。三是無論作者、電子書出版商還是銷售商都有義務對每本電子書出版、銷售和上架前進行注冊登記。四是發現侵權行為應及時通知監管機構和相關人的義務。
(2)加強專項整治。除了建立電子書版權檢測平臺,還要加強專項整治,要依法治理網絡空間,加強版權執法監管,規范網絡傳播秩序,我認為可以單獨建立電子書侵權管理辦公室,要抓內容,抓盜版,抓傳播,同時該部門也應作為一個協調機構,協調出版、工商、檢察院和法院等相關機構,而且應建立信息化平臺,對于電子書的注冊登記實現實時查詢。
我國公民版權意識的缺乏不利于電子書版權的保護,因此提高我國公民的電子書版權意識至關重要。要加大宣傳力度,在網絡環境下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著作權人,也有可能成為著作權的侵權對象,所以普及著作權的知識是提升版權意識的有效途徑。要加強網絡時代下版權的正確認識,數字信息時代下,每個人既是輸出者又是收入者,只有端正自己的認識,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知識的良好風氣,培養從我做起的良好行為,才能有更好的作品和電子書環境。建立網絡資源平臺,提供正當合法的獲取資源的途徑,拓寬讀者的獲取渠道,使讀者能夠花錢買到想要的內容,逐步培養廣大讀者付費閱讀的習慣,提高全社會的版權意識,為保護互聯網知識產權創造良好的環境。
縱觀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大事件,我們不禁發現,中國視頻行業的不斷的反盜版行動,使視頻產業發展逐步成熟。百度音樂與中國三大音樂協會侵權事件,也造就了新的互聯網音樂推廣和利益分享新型商業模式。谷歌數字圖書館事件,因谷歌公司和相關方未能達成利益分割協議導致談判破裂而整體退出中國大陸市場。每一次規范總始于沖突,但每一次進步都在于嘗試。有理由相信“互聯網創新不斷,著作權糾紛不止”的現狀,在百度文庫事件后,會得到長足地改觀,數字時代下著作權保護和推進互聯網化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道路會在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越走越寬、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