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蘭 陳斌 賈景譜 劉春艷 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制約河北省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來自結構,而不是總量,因此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這就需要我省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新興生產力發展,進行體制機制創新,最重要的是要進行人才培養。作為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河北省高職院校,就可以從雙創人才培養模式入手開展相應工作。
按照《關于做好2018 年高等職業學校擬招生專業申報工作的通知》《河北省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所確定的戰略目標,要通過深化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改革,為我省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促進我省經濟轉型升級,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新時代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工匠精神”在于敬業、精益、專注以及創新,已受到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的普遍認同,由此,校企雙方發揮合力效應,積極探索產教融合的切入點——“雙創”教育。如: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專門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來統籌全院的“專業+創新創業”的整體布局,通過院級領導牽頭、黨委書記掛帥,輔導員和班主任傳遞政策、教研室和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等安排將“雙創”教育落到實處,設置“雙導師”培育政策,成立由企業家、風險投資人、創業成功人士等組成的導師團,為學生“雙創”提供校內外指導。
“雙創”教育決不能脫離專業教育,而成為就創新說創新、就創業說創業的獨立課程。“工匠精神”和“雙創”教育的融合,首先是校企雙方共同確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專業課程體系,將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融入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環節中,以促進“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工匠精神”和“雙創”教育的融合,其次是校企雙方共同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從公共基礎課程的通識培育開始,到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的技能培訓,到頂崗實習的實踐訓練,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深化專業素養,提升創新創業技能。“工匠精神”和“雙創”教育的融合,再次是校企雙方師資隊伍的融合,從管理和師資層面,學校與企業組成職業教育治理共同體,人員交叉雙向任職,根據企業工作崗位需求,開展學徒制或訂單合作,聯合招收學員,按照工學結合模式,實行校企雙主體育人,校企雙方共同推動對學生教育的融合。
由此,專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養與“雙創”教育有機融合,是高職院校學生“雙創”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
目前,在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方面,突出職業特點的就是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大賽的蓬勃開展,尤其是已開辦五屆的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起到加快培養“雙創”人才、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展示“雙創”教育成果的作用。
通過安排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高職院校就可將專業教學與競賽統一,引入企業指導,安排學生到企業的生產現場進行技能實操的訓練,通過集中高強度的訓練使學生熟練和準確的掌握崗位實踐技能操作的要領。另外,由于職業技能大賽的內容會涉及多門課程,也就成為了教師學習的“窗口”,成為了促進教師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融合學習的平臺,這樣比教師單一的到企業實踐鍛煉更有針對性和綜合性。
尤其是安排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就為學生搭建了體察國情民情、增長智慧才干、錘煉意志品質的廣闊平臺,也為高職院校開展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師資隊伍、管理制度等改革提供了“試驗田”,更為國家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我省高職院校都在積極構建“雙創”能力培養課程體系,實施強調動手能力的現場教學方法,培育“雙創”師資隊伍,以及創新創業學分的認定與轉換辦法等等。尤其是院校可以與企業合作,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創業方案到創業企業、創業崗位中去檢驗,在企業、崗位的檢驗過程中收獲創業理論與實踐的經驗。這些工作的開展都在為實現“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推動“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成果轉化與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開創大學生高質量創業就業的新局面。
總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參加互聯網+大賽等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大賽和社會活動,是高職院校學生“雙創”能力提升的有效舉措。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及教育部《關于做好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 都明確提出要重視構建“雙創”師資隊伍。因為,“雙師”團隊無疑是“雙創”教育中的重要且起決定性作用的一環,“雙創”教師的個人素質和團隊成員之間素質結構的高低也會影響高職院校“雙創”人才培育的實效。由此,在“雙創”教育的驅動下,迫切需要建設一支實踐經驗豐富且前沿領先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在“雙創”師資的安排上,是選擇“雙創”教師專任,還是選擇專業課教師兼任,還是選擇企業專家兼職?目前,很多院校的“雙創”課程是由專門的創新創業教師擔任,這樣的安排突出表現就是教學內容僅是就創新說創新、就創業說創業,沒有辦法給予學生更為專業的技術指導,僅僅是講一些創新創業的原理,內容較為空泛,缺乏專業針對性。
因此,高職院校在組建“雙創”師資隊伍的時候,首選是選擇有經濟背景且專業能力強的“雙師型”中青年教師,對他們進行創業教育的相關培訓;或者是鼓勵或選派青年教師深入企業兼職或開展創業實踐,提升專業教師的實踐經驗和能力,使其盡快成為“雙師型”骨干教師;其次是邀請具有創業經理或管理經驗的企業專家、風險投資人士,由他們開展“雙創”教育,擔任創業導師,指導學生“雙創”項目等。另外,“雙創”成果的落地也離不開企業專家、風險投資人士的推動,他們站在市場角度去推動“雙創”成果轉化,而成果轉化后的經濟效益也能推動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的開展,進行形成良性循環。
由此,整合校內外師資,組建一支專業性強、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團隊,借助“雙師”團隊的基礎理論和實戰技能,為學生“雙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