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陽 江西科技學院
電子技術實驗課程,以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體系為基礎,在進行素質化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對其教學系統作出系統化分類,并明確其中的重要環節,在教學方法與側重點上作出調整,使教學模式始終維持在良性發展狀態下,并在保證整體教務工作執行效果的內容中,發揮自身優勢。而實現這一目標,務必對課程重點環節的內容有一定理解,形成針對性執行方案與優化策略。
電子技術實驗課程,是對基礎電子技術課程理論知識的再現,并在自身課程中,重點強調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專業化技能水平。在進行能力綜合塑造的過程中,憑借對于實驗步驟的放大與展示,將課程理論知識對應到實踐操作技術中。尤其在處理問題能力上,需要學生綜合使用課程學習中的知識系統,并在靈活調度知識內容的過程中,高效率地處理實際問題,以此保證課程的指導效果。由此,在學科內容引導、課程教學模式、實驗操作地位、效果評價系統、技術帶入程度的內容中,都可以對其整體教學有效性造成影響,并成為左右整體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對此,對于以上五點內容,需要得到崗位教師的高度關注,并在課程教學與引導中,保證學生的成長狀態,使其可以更好地適應課程教學節奏,在充分投入到課堂環境的同時,完成自身技術能力與職業水平的塑造。
教學內容是課程教學的根本,也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內容的重要信息。在電子信息技術領域中,由于行業發展周期條件的特殊性,即便是3-5 年前編制的教學內容,也會在一定程度,無法適應當前的尖端技術。尤其在高等院校的教學體制下,學生課程學習與學業畢業,有著明顯差距,并放大這種課程知識內容與一線生產技術的不匹配性,表現出日益突出的矛盾性問題。對此,需要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分析,并通過對課程內容調整,使學生可更好地展現出對于課程知識的關注度。由此,形成引導型的課堂學習氛圍,并增加學生的自主性。通過課堂教學獲得具體的學習方法與理論基礎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傾向,不斷對尖端知識內容進行學習,加深自身的知識體系,并拓寬知識結構與職業化發展的關聯性。
例如,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可以電路知識作為基本條件,在開展課程實驗的過程中,以較為典型的技術設備作為講解對象,對數字電子技術、模擬電子技術等常見的實驗類型,進行學習與分析。由此,保證實驗課程內容的執行效果,并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學習知識內容,與社會性活動相對接,更好地保證學生對于實驗項目的參與性。
教學模式的開發十分重要,要消除以往以教師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在強調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同時,使實驗課程的最大效用被深入性地開發出來。尤其在理論知識內容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下,避免了理論積累不足,或實踐能力欠缺的實際問題,在縮短理論與實踐交互周期的同時,使學生能夠適應實踐與理論內容的同步化狀態,進而更好的完成課程知識比內容的積累,實現個人綜合能力的成長。例如,在課程模式的開發中,教師可以增加項目教學的應用比例,于課程開始之初,為學生設置具體的任務項目,并對教材內容作出適當的調整,使其與實驗項目的操作步驟保持同步狀態。由此,在完成項目操作的同時,也能同步地對各種應用知識內容展開教學,以此保證實驗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狀態,維護整體課程的有效性。
實踐操作,是實驗課程的核心,在電子技術實驗課程教學中同樣如此。為了更好地轉化學生的理論知識,實現其實踐操作能力的塑造與強化,需要重視實驗課程的教學工作,并在課程理論空間的基礎上,為學生創造開放化的成長環境,使其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實驗課程學習中,并在完成試驗操作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理論應用能力,完成自身職業化水平的綜合塑造。對此,教師需要主動調節課程結構,在減少課后習題講解的同時,為學生布置實踐操作作業,使其通過親自動手,解答課后問題,并在鍛煉動手能力基礎上,加快課程知識與操作能力的融合效果,實現學科知識深層次的理解與掌握[2]。而在學校層面,也需要重視對于實驗課程的關注度,通過定期組織崗位教師參與實驗課程交流,提升教師的“雙師型”能力,使其在進修過程中,掌握良好的實驗課程授課與講解經驗,為學生的素質化培養,奠定穩固的基礎條件。
實驗課程區別于傳統的理論型課堂,需要對整個實驗操作作出系統評價,并對整個實驗課程活動進行回顧,以此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實驗課程,使是對于學生形成教育作用。尤其在內容引導上,通過對于實驗內容的總結,教師可以將課程操作與理論知識建立起系統聯系,更加效率地完成理論與操作的融合。同時,教師在這種課堂評價體系中,也可將嚴肅的實驗態度與職業化的操作精神灌輸給學生,并在言傳身教的展示中,突出這種專業化精神與素養的重要性。例如,在完成課程實驗之后,教師需對課程實驗的內容作出點評,在并將職業化操作規范擺在技術處理之前,將完整、高效的技術操作,作為成長性的階段性內容,通過持續的實驗進行提升與優化。同時,使這種職業化精神,貫穿到整體實驗課程始終,在培養學生行為習慣上,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
現代化社會環境中,對于課程教學形式的升級,需要引入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尤其是作為尖端技術的電子技術實驗課程,需以適應期學科信息化特征的條件,對課程教學進行優化調整,不僅要對課程教學的技術手段進行升級,也要嘗試引入信息化的管理策略,對整體教學形式與結構做出改良。例如,在實驗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的虛擬技術,在計算機中,模擬虛擬化的電子程序,在特定軟件的實踐操作中,加強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而降低時間與空間條件對于課程實驗的影響。同時,還需通過微信、QQ 等網絡群組,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課程知識理論知識與學習內容交流,可以伴隨著課程實驗同步展開,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管理目標。
綜上,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成長,使其已經融合進了社會各行業領域中,并成為重要的技術條件,對整體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務必要強化高校的人才轉化能力,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同時,也要通過實驗課程形式,使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職業化水平得到塑造,以此更好地滿足職業化環境的人才需求,充分展現自身的專業素養與職業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