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林 喻清 曾晟 薛希龍 南華大學資源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
當前,高等工程教育進入了快速和根本性變革的新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高等工程人才提出新的需求,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培養更加突出了“協同+創新”的需求。協同培養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催化劑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是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的重要方向。隨著礦業工業向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快速轉型發展,其迫切需求大量理論知識扎實,實踐和創新能力較強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投身礦業開發。
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培養進一步突出“創新意識”和“協同能力”的培養,礦業工程作為一門學科綜合度和交叉關聯度很高的工程科學,具有工程實踐性、系統性、理論性較強的明顯特點。“瞄準礦業科學前沿,落腳礦山工程實際”,主動對接礦業工程轉型升級和“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需求,著力強化研究生“創新意識”和“協同能力”的培養,是礦業工程學科研究生培養的關鍵任務之一。
(1)礦業發展新形勢對人才培養提出新需求
礦山生產規模和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全球礦業經濟逐漸趨向集團化和國際化;礦業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礦山企業不斷調整產業機構,革新生產工藝。在這樣的背景下,礦業行業的發展迫切需求一專多能的復合創新型技術人才,而學校的人才培養既要適應行業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又要具有引領行業科學發展的戰略思路和能力,還要求研究生對社會有更強的適應性。
(2)校企(院所)合作為研究生協同培養提供新路徑
校企協同培養模式的顯著特點和優勢在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多贏”,能夠有效融合“人才培養、技術創新、成果孵化”三位于一體,既有助于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也有助于提升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還有助于高??蒲谐晒挠行мD化,是高等工程教育緊密對接經濟帶、城市群、產業鏈布局的有效抓手和途徑。
礦業工程作為南華大學的特色優勢學科,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工作站。學科高度重視與地礦行業、核工業等企事業單位合作,從戰略協同機制、信任與激勵機制、資源共享機制等方面入手,積極探索了礦業工程校企協同創新的工科研究生培養模式及其運行機制:
(1)協同創新環境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優化
協同創新環境下的研究生培養屬于廣義協同培養,其以全部類型研究生(學術型、專業型)為培養對象,研究生所在院系為培養主體,校外企業、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校內相關單位為協作培養單位,三者之間處于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穩定有序的聯動狀態,建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多贏的協同培養體系。學科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按照培養方案要求進行工程實踐,鼓勵學術學位研究生進行工程實踐或進行創新實踐,通過采取“集中與分段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專業實踐與學位論文相結合”的方式,較好地實現了協同創新環境下的研究生培養。
(2)協同創新培養平臺及其運行機制建立
協同創新環境下的研究生培養平臺應為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的廣義協作培養單位,其應具有為研究生科技創新實踐提供場地、技術、設備與資金保障的能力。在協同培養過程中培養主體應合理規劃平臺功能定位、確定發展目標、構建頂層設計、確定相應運行機制和實施路線,形成充滿活力和各具特色的協同創新組織模式。如建立雙導師制度、開放課題制度等。在協同創新培養過程中,學科在精準培養、雙向引導、創新訓練等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和經驗。
一是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精準培養,一方面邀請企業專家到校參與教學活動或者舉行專題講座,一方面采取“集中+分散”的模式派遣研究生到企業進行實踐或參與科研項目,較好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工程思維和科學思維。
二是實施“重創新、強技術”的雙向引導,在協同培養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瞄準礦業發展前沿,落腳礦山生產實際,既能夠從工程實踐中凝練科學問題,又能夠利用前沿理論解決工程問題,從而提升研究生主動適應行業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戰略的能力。
三是實施“重過程、強素質”的創新訓練,結合企業技術攻關項目,鼓勵學生提煉科學問題申報各類創新實踐課題,同時建立研究生創新項目進展匯報制度,強化項目的實施與過程管理,避免了重立項、輕落實的弊端,使學生扎扎實實從項目的實施中提升綜合素質。
(3)協同創新培養工作的過程管理探索
培養過程是實現協同創新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它是由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專業實踐、導師指導等要素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復雜過程。從培養目標、教學體系、指導教師等方面探索其過程管理要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重引導、輕灌輸”的課堂教學,一方面盡可能采用工程案例法、啟發式教學,一方面鼓勵教師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課堂,同時還構建了以“科技創新實踐”為主線,包括經典著作讀書報告、文獻檢索與科研動態追蹤技能訓練、文獻綜述報告、學術報告、科研項目立項申請書撰寫、科研論文及專利申請書撰寫等在內的課下自主學術訓練體系。
(4)協同培養質量管控保障體系
科學合理的協同創新培養工作質量管控體系是研究生協同創新培養模式高效運行及產出高質量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調動各培養主體積極性、實現利益公平分配的基礎。從培養過程管控入手,探索建立協同培養質量管控保障與評價體系。
結合礦業工程學科實際,從廣義協同培養角度出發,提出協同培養體系的模式優化,協同培養平臺的分類及其運行機制,培養過程的管控及保障,該模式對于礦業類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建議進一步優化完善協同創新培養質量管控保障體系,全方位資源整合與管理創新,進一步滿足研究生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