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琴 楊小麗
肝性腦病(HE)是各種原因導致的肝硬化失代償期和肝病終末期較常見的、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在我國導致HE最常見的病因是乙型肝炎肝硬化[1]。HE預后較差,各種并發癥較多,臨床病死率較高,但至今的發病機制和病理基礎尚未完全明了,不同研究的結論差異較大,大多患者在其疾病早期有明顯的誘因和出現早期癥狀,臨床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對疾病的轉歸影響較大[2]。現就近年來的4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HE患者的高危因素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感染科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HE患者46例,列入觀察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36~78歲,平均(52.6±5.4)歲。肝炎病史3~24年,平均(8.6±3.5)年;肝硬化病史2~21年,平均(6.5±3.2)年。選擇同期住院未發生HE的乙型肝炎肝硬化46例,列入對照組;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齡35~79歲,平均(52.4±5.6)歲。肝炎病史3~25年,平均(8.4±3.6)年;肝硬化病史2~20年,平均(6.4±3.3)年。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具可比性(P>0.05)。
(1)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的診斷標準,有嚴重的肝病史,存在肝性腦病的可能誘因,出現精神錯亂和意識障礙,撲翼樣震顫,明顯肝功能損害,血氨升高,典型腦電圖改變等[3];倫理審核批準。(2)排除標準:肝膽惡性腫瘤,血液性疾病;胃腸瘺、燒傷、嚴重感染等導致的電解質紊亂和精神異常;原發性心腎功能不全,代謝性疾病。
(1)對觀察組患者按照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HE分期,并按照Child-Pugh分級法進行肝功能分期。從患者是否存在勞累、高蛋白飲食、電解質紊亂、合并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腎功能不全、強利尿、放腹水、便秘、創傷、飲酒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引發肝性腦病的各種因素的比例情況。
(2)分別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Child-Pugh評分、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白蛋白(Alb)、總膽紅素(TBil)、尿素氮(BUN)水平,以及血鈉、血氨、凝血酶原活動度(PTA)等指標進行比較,探尋誘發HE可能的危險因素[4]。
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計量和計數資料分別以和(n,%)表示,組間用t和χ2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4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HE患者中,按照嚴重程度分期:Ⅰ期6例(13.04%),Ⅱ期16例(34.78%),Ⅲ期14例(30.43%),Ⅳ期10例(21.74%);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級為B級14例(30.43%),C級32例(69.57%)。
在4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HE患者的各種可能誘發因素中,最多的是合并感染15例(32.61%),其次是上消化道出血9例(19.57%)、電解質紊亂7例(15.22%)和放腹水5例(10.87%),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引發HE的主要原因。其次為高蛋白飲食3例(6.52%)、強利尿3例(6.52%)、腎功能衰竭2例(4.35%)、手術創傷1例(2.17%)和便秘1例(2.17%)等。
將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進行比較,在性別、年齡、ALT和BUN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在Child-Pugh評分、Alb、TBil、血鈉、血氨和PTA等方面,差異顯著(P<0.05),可認為是肝性腦病的單因素。見表1。

表1 兩組單因素相關指標的比較
在本研究中,將46例肝炎肝硬化合并HE患者按照疾病嚴重程度進行分期,最多的是Ⅱ期16例(34.8%),其次是Ⅲ期14例(30.4%);說明大多HE患者在疾病的早中期即可得到初步診斷和有效治療,部分患者發展到Ⅳ期,疾病預后往往較差。將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級進行肝功能評分,最多的是C級25例(54.3%),其次是B級21例(45.7%),并無A級病例發生HE,說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越差,發生HE的可能性越大。
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腸道細菌分布異常、肺動靜脈和門靜脈分流、易致菌群失調,網狀內皮細胞對細菌的清除能力下降,加上肝臟對抗菌藥物的代謝能力減退,易引發各種感染的發生,炎癥因子影響血腦屏障功能,易致腦細胞損傷和功能下降,誘發HE的發生[5]。患者并發上消化道出血后,血容量減少導致紅細胞攜氧能力下降使腦細胞缺血缺氧;腸道內的蛋白質生產增加,經腸道細菌的分解后,產氨顯著增多,易致高氨血癥從而誘發HE[6]。電解質紊亂時出現的低鈉、低氯、低鉀和代謝性堿中毒時,可促進氨的生成,增加機體對氨的吸收,從而導致血氨升高[7]。大量放腹水而白蛋白補充不足時,血漿蛋白質含量降低,電解質紊亂;腹內壓突然降低,易使氨和其他有毒物質由腸道吸收;門靜脈血管床擴張后,腦和腎臟的血液灌注量降低,引起腦和腎臟缺血缺氧,易致HE發生。本研究中,在可能導致和加重HE的各種誘發因素中,比例較高的分別是合并感染、上消化道出血、電解質紊亂和放腹水,臨床上應及時發現這些高危因素的存在及早糾正。
Alb是由肝臟合成,具有運輸營養物質、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抗凝血和清除氧自由基等功能,當Alb含量顯著下降時,提示肝臟的合成功能和儲備功能顯著減退,疾病預后不良。肝
臟對血液中的膽紅素具有攝取、結合和排泄功能,當肝細胞壞死和肝功能障礙時,TBil水平顯著升高,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低鈉血癥與腹水的形成和嚴重性有關,反應腎臟對水鈉排泄功能下降,抗利尿激素的增加,可致星形細胞水腫,改變多種蛋白和RNA,影響下丘腦結構和大腦功能,易致HE發生[8]。高氨血癥干擾腦的能量代謝和神經遞質的轉運,谷氨酰胺蓄積導致星形細胞損傷和基因表達紊亂,從而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誘發HE[9]。凝血酶原和多種凝血因子在肝臟內合成,PTA時反映肝臟凝血功能和儲備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當PTA顯著降低時,提示肝細胞壞死和肝功能損害的程度較嚴重。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Child-Pugh評分、Alb、TBil、血鈉、血氨和PTA等指標比較差異顯著(P<0.05),可認為是肝性腦病發生和加重的單因素。
綜上所述,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HE患者的疾病分期大多為Ⅱ期和Ⅲ期,多發生在Child-Pugh肝功能C級的患者;引發HE的主要原因為合并感染、上消化道出血電解質紊亂和放腹水等,HE的單因素為Child-Pugh評分、Alb、TBil、血鈉、血氨和PTA等指標,在臨床工作中應注重這些致病原因和高危因素的存在,及早發現和干預糾正,以改善疾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