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Poverty in Some Areas of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ZHANG Zi-rui
摘要:本文立足于加快實現貧困地區的全面脫貧,系統分析了當前我國部分地區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的原因,并結合我國國情,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脫貧對策,最后援引廣東省樂昌市九峰鎮的脫貧事例,進一步詮釋了文中的觀點。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ccelerating the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I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long-term poverty in some areas of China,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poverty in light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Finally, it cites the cas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Jiufeng Town, Lecha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o further explain the viewpoints in the article.
關鍵詞:脫貧攻堅;大農業;特色產業;鄉鎮企業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large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township enterprises
中圖分類號:F323.8?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32-0082-03
0? 引言
截止2018年2月,我國還有貧困縣585個。到2020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目標,脫貧工作依然十分艱巨。打好脫貧攻堅戰,實現貧困地區的全面脫貧,成為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系統研究我國部分地區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的原因,并給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 我國部分地區長期貧困的原因
造成我國部分地區長期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看,主要包括主、客觀兩個方面。客觀上,貧困地區往往具有自然條件惡劣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山多、水少、資源匱乏、交通不發達等。不利的外界環境和條件,使得這些地區的糧食及農作物種植、交通運輸、商品交易等受到極大限制,同時也對吸引外界資金流入及發展其他產業造成不利影響,長期下來,致使這些地區由于缺乏相應的支柱產業,而難以擺脫貧困狀態。主觀上,這些貧困地區的勞動力也無法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是在數量方面,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使得農村勞動力資源不能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據資料統計,2003年,中國有1.3億農民外出務工,其中61%的人口流向地級以上大中城市[1],截止2009年6月,中國農民工總規模約2.4億,外出農民工規模約為1.5億,納入城鎮人口統計的農民工約為1.23億[2]。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務工,使得貧困地區“6199”問題越發凸顯。“61”指兒童,“99”指老年人。目前,有效破解“6199”問題已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環節。二是在勞動力素質方面,貧困地區人口所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質較低、生產技能缺乏、精神信仰不堅定等問題,也是貧困地區實現脫貧必須要突破的瓶頸。調查數據顯示,農村留守人口中,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占67%,且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的達85%[3]。農村勞動力整體文化素質的偏低,極大地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嚴重阻礙了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進程。
2? 我國貧困地區的脫貧對策
結合我國貧困地區的現狀,要打好脫貧攻堅戰,當前應因地制宜,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2.1 要發展好大農業
習近平同志強調:“小農經濟是富不起來的,小農業也是沒有多大前途的。我們要的是抓大農業。”[4]當今時代,自給自足、男耕女織,一心撲在二畝田上的小農業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是不可取的。我們應當發展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的主體農業,即要發展大農業。而要走好發展大農業的路子,就要多層次、深層次地開發農業。
“多層次”指的是依據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發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產業。貧困地區應當充分了解自身的第一天性、第二天性,根據區位優勢,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揮自身優勢,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大農業。譬如閩東地區,原先山路崎嶇、交通閉塞、土地較為貧瘠,農民靠種植水稻勉強維持生活,多年以來一直處于極為貧困的境地。習近平同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閩東地區任職期間,指出了閩東地區“靠山沿海”、經濟發展“潛力在山、興業在林”的特點,為閩東地區的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農民一方面大量種植經濟林、薪炭林、果木林,利用山地、林地資源發展林業及果品生產;另一方面結合地區臨海的特點,大力發展捕魚業、魚類加工業等相關產業,并將產品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逐漸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如今,閩東地區的四季柚、龍眼、石斑魚、大黃魚等名優特產品已享譽海內外,閩東的經濟也獲得了長足發展,2018年GDP已逼近2000億元,在福建各設區市中名列第五。閩東地區結合自身地理特點,從僅依靠水稻種植維持溫飽,轉變為發展林業、漁業等特色產業,實現了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閩東地區化劣勢為優勢的做法,對貧困地區實現脫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客觀來講,近些年,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可謂突飛猛進,但與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建設需求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筆者認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一方面國家要對貧困地區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另一方面,貧困地區也要處理好自主奮斗與國家幫扶之間的關系,在脫貧問題上,決不能一味依賴國家幫扶、不思進取,而應當更多地依靠自身努力,因地制宜、發憤圖強,謀求長遠發展。
3? 案例分析——廣東省樂昌市九峰鎮的脫貧事例
廣東省樂昌市九峰鎮最初以水稻種植為支柱產業,種得的糧食作為口糧,幾乎沒有其他收入,農民非常貧困,大部分家庭甚至供不起子女讀完初中。后來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該鎮按照發展“大農業”的工作思路,結合自身地理與氣候環境,綜合發展水果種植、加工、運輸等產業,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最終實現了脫貧致富的目標。
九峰鎮位于粵北地區,九峰鎮的農民沒有像粵南地區果農那樣,以芒果、荔枝的種植為主,而是選擇了把落葉水果種植作為支柱產業,種植了大量的桃、梨、李子等果樹。由于沒有龍頭企業的帶動、沒有品牌效應,致使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盡管九峰鎮水果年產量達到了1.5萬噸,但由于銷路不暢,農民的收入沒有太大的增長。為拓展市場,在政府的引導下,農民們建立起了合作社——九峰鎮綠峰果菜專業合作社,通過抱團闖市場,擴大了產品銷路,增加了農民收入。
為提升產品競爭力,一方面,合作社發展旗下企業,將合作社業務范圍從果樹種植、水果售賣擴大到桃膠、水果糕甚至桃枝擺件等衍生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另一方面,合作社格外注重科技創新。譬如,每年舉辦數期果樹管理技術培訓班,與外地果農進行相互學習交流;與科研院所合作,打造“黃金柰李”品牌,等。
同時,九峰鎮也格外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縱向上,合作社建立自己的電商平臺,完善自己的產業鏈。橫向上,注重發展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促進農旅結合,發展農家樂,增加第三產業收入。據綠峰果菜專業合作社社長潘國平介紹,一個花季,果園就能為九峰鎮吸引五十萬的游客,桃林中的民宿一晚租金高達三四百元。
九峰鎮按照發展大農業、培育特色鄉鎮企業、拓展支柱產業、促進產業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思路,最終走過了脫貧的艱難歷程,走上了致富之路。這也說明,貧窮并不可怕,關鍵在于積極進取,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因地制宜,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自強不息,充分利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擼起袖子加油干,開拓共同富裕的新天地!
4? 結語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扶貧減貧工作,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我國已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減貧之路。近些年來,我國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貧困地區人們的生活條件也有很大改善,但面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脫貧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當前,我們更應以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結合貧困地區的現實情況,積極推動國家各項扶貧減貧政策的落地實施,并以“滾石上山不松勁”的精神在脫貧攻堅戰的陣地上戰斗到底!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去年我國1.1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EB/OL].
http://www.sina.com.cn,2004.05.16.
[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農民工對擴大內需和經濟增長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0,06.
[3]寇亞莉,李亞娟,陳璐.空心村現象:由農村勞動力流失引發的思考[OL].中國農業新聞網,2013,3,27.
[4]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6.
[5]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33.
[6]經濟深觀察.如果中國有那么多錢投資其他國家,為什么不發展中國的貧困地區呢?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MzU1MzQ4NQ==&idx=1&mid=2247494738&sn=531e57fb7c85aa83bef95540fcb7459d.
作者簡介:張子睿(2000-),女,河北滄縣人,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經濟學、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