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俊龍 王麗 尹飄揚
Manag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Based on the Allocation of Control Rights
JIANG Jun-long WANG Li YIN Piao-yang
摘要: 在我國,中國政府組織經過了幾十次的調整,形成了復雜的條塊關系,這使得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變得尤為復雜。本文基于控制權配置的視角,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的控制權配置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給出相應建議。
Abstract: In China, Chines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have formed a complex relationship, which makes the local government debt problem more complex. Based on the view of control rights allocation, this paper gives suggestion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allocation of control rights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s.
關鍵詞:控制權配置;政府主體;地方政府債務
Key words: allocation of control rights;local government;local government debts
中圖分類號:F812.5;F2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32-0108-03
0? 引言
2013年審計署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公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縣三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105789.05億元,比2010年底增加38679.54億元,年均增長19.97%。而在“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地方政府財政運行也進入到了收支矛盾加大、赤字持續增長的新常態。2019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同時明確“防范金融市場異常波動和共振,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做到堅定、可控、有序、適度。”
在借鑒西方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國內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我國開展了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實踐探索。
199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預算法》中,明確提出了“地方各級預算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009年、2010年,財政部代理發行全部地方政府債券。2011年,中央政府推出試點計劃,允許浙江省、廣東省、上海市和深圳市自行發債,但仍是自發代償形式。2014年,江蘇、北京、浙江、上海等省市經國務院批準試點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2014年,修訂后的《預算法》,規定“經國務院批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預算中必需的建設投資的部分資金,可以在國務院確定的限額內,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舉借債務的方式籌措。” 《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于2016年頒布。這意味著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從制度層面開始走向操作層面。
在我國,經過多次改革的政府體制中,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如何協調一直是考驗決策層的重要問題。因此,控制權的配置關涉地方政府的運行績效及行為模式,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有助于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管控問題。
1? 控制權的演變及適用性分析
社會分工促進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也使合作行為成為經濟主體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合作的效率與效果取決于收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是否合理,而控制權配置決定了收益分配和風險分擔結果。因此,控制權配置是組織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自Berle和Means 1932年首次提出公司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現象,并認為那些擁有挑選董事會成員(或大部分董事)實權的個人或集團掌握著公司的控制權。但控制權已經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所有權,表現為一項獨立的、可分割的要素。隨后,關于控制權的來源及其配置問題一直是公司治理的重點研究領域。
1.1 控制權的來源
Berle和Means將控制權劃分為兩大類五種形式:第一類是基于所有權,包括:①通過擁有全部(或近乎全部)所有權;②多數所有權;③不具備多數所有權,但通過合法手段而實施的控制;④少數所有權控制;⑤經營者控制。即,控制權可以源于法律法規和契約條例等,也可以源于其他途徑。產權理論隨后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對物質資產的所有權決定了剩余控制權。Aghion和Tirole認為,控制權的有效行使往往需要掌握信息優勢和專業決策技能,具有優先信息的人具有有效的權力。Salancik和Pfeffer認為,能夠組織并控制資源配置以及對什么是關鍵性資源的界定是權力的基礎。社會資本、社會文化因素等也可以形成控制權。制度安排、財務性資源、信息和知識資源的占有等也是權力的基礎。
1.2 控制權的配置
名義控制權是法律、契約賦予的顯性權力。實際控制權是由法律契約、管理結構、壟斷的資源及其他社會因素帶來的對組織的全部控制力,包括名義控制權和實際控制權。
當名義控制權擁有者不具備實施控制權的能力時,控制權就會發生實質性轉移。如果這種轉移沒有明確顯示出來,就會出現不同于名義控制權的實際控制權。實際控制權是真正決定收益分配和風險分擔的力量。
契約理論認為,主體之間的關系其實是一系列契約集合。基于對信息的不同假設,契約分為完全契約和不完全契約,前者認為信息是完全的,所以契約在事前就明確各種可能狀態中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履約的關鍵是事后監督;而后者認為信息是不完全的,簽約人之間存在信息差異,所以無法明確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只能隨著不斷掌握的信息進行動態調整,履約的關鍵是事前的制度安排。契約理論主要關注:信息不對稱下的收入分配;風險在不同責任主體之間的分擔。
1.3 適用性分析
古德諾明確指出:政府存在著國家意志的表達和執行兩種基本的功能,即政治和行政兩種基本功能。兩種功能之間應該相互協調,但政治功能必須對行政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基于此種認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可視為政治與行政兩種功能分解的體現。中央政府履行政治功能,即負責表達國家意志,地方政府履行行政功能,即負責執行國家意志。作為“代理人”,地方政府執行政策并行使某些決策權。同時,代理人會根據自身利益需要確定最有利于自身的政策執行方式,因此,中央政府要對地方政府的政策執行行為進行必要監控。
我國的政府組織結構既包括縱向的不同行政層級,也包括橫向的不同職能部門。行政層級越高,行政權力越大,活動范圍也越大;反之亦然。中國的地方政府層級一般分為四級,即省、市、縣、鎮。在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中,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中央政府與省級政府之間的關系。
2? 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現狀及問題
2.1 地方政府債務中的政府主體分析
債務資金的特征是還本付息的剛性支付義務。一般來說,當運用資金報酬率高于資金成本時,使用債務資金可以獲取杠桿效應。使用債務資金的主要風險是無法按時履行約定的支付償還義務,造成這種后果的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資金獲利能力低于資金成本;二是現金流的期限不匹配。
地方政府債務中涉及的主要政府主體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主要關注全國性事務,主要是保持政治穩定、經濟穩定發展、各區域協調發展、民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提高等,決定性的激勵是政局的穩定性,如果出現政權的非正常交替,其他目標都將毫無意義。
地方政府擁有中央政府賦予的區域性公共管理權。一方面,要與中央政府保持一致,配合中央政府實現目標;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維護所轄區域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在與同級政府的競爭中保持優勢。
2.2 基于控制權配置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再認識
控制權理論認為,隨著控制權的變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和權威關系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
2.2.1 控制權配置的變化
①第一階段:2007年次貸危機之前。
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后,明確了中央和地方的財權和事權。地方政府有自己的財權和事權,從理論上說,出現資金缺口的情形就屬于正常。從資產負債表角度來看,解決資金缺口的方式包括增加新的債務、增加所有者權益和處置資產三種方式。
1994年的《預算法》明確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舉債資格。處置資產意味著地方政府要承擔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增加所有者權益需要地方和中央談判,爭取轉移支付。但是存在“搭便車”問題:假設 A地方政府就正常的資金短缺與中央進行討價還價,一旦成功以后,其他地方政府就可以以此為參照,要求中央同等對待,而達成交易的談判成本卻只由A地方政府來承擔。因此,表面來看,地方政府已陷入絕境。
但是,地方政府還會有多種對策。一方面,相對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擁有更多的信息,重新安排資金的用途,將不合規的資金缺口轉化為合規的資金缺口,直接獲取中央的轉移支付。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利用手中的法定公共管理權來獲取資金。由于這些手段不能公開使用,也就無法通過契約能對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約束。出現問題,當事人也無法進行有效的維權。但是會損害政府的聲譽,而這最終會危害中央政府的利益。
所以,此時中央政府擁有名義控制權,而實際控制權在地方政府手中。地方政府債務產生的收益歸由地方政府,而中央政府卻要承擔債務帶來的風險。
事情的轉折點在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世界范圍內的動蕩,各國債務迅速上升。我國為了應對危機,2008年,中央推出“四萬億刺激計劃”,隨后地方跟進。在中央的默許下,地方政府債務急劇膨脹,導致地方行動偏離中央政策。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問題的漏洞曝光。
②第二階段:2007年次貸危機之后。
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曝光以后,地方政府債務的管控問題提上議事日程。
2009年至今,地方政府發債模式有“代發代還”、“自發代還”和“自發自還”。“代發代還”是指地方政府為主體,財政部代理發行和代辦還本付息的模式;“自發代還”是指試點省市自行組織發行地方政府債券,財政部代還本付息。在這兩種模式下,地方政府所發債券實質上由國家背書。
2014年在多省市試點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試點地區在國務院批準的發債規模限額內,自行組織本地區政府債券發行、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的機制。在“自發自還”模式下,地方政府債券以地方政府信用資質為基礎。
中央政府通過明確界定地方政府的舉債主體資格,將名義控制權轉移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享有債務產生的收益同時,也要承擔債務帶來的風險。
2.2.2 存在的問題
在第一階段,中央政府掌握名義控制權,將地方政府的舉債資格、債務資金籌集、債務資金償還等一概歸在自己手中,結果是必須付出相應的管理成本和失誤的代價。而在第二階段,地方政府有了舉債的自主權,債務資金的籌集、償還均與中央政府無關,中央政府管理的壓力也相應大幅度縮小。
但值得指出的是,第二階段的“分權”實踐并沒有真正解決舉債人明晰化的可信性承諾,導致的結果是中央政府還需要面對和承擔分權所誘發的社會壓力。中央政府希望通過放棄名義控制權來換取實際控制權,但從目前來看,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管控效果還不明朗:首先,債務管理權限僅是財權的一個部分,受制于財權。但財權并不意味著財力,進而導致有權無法行使的局面;其次,財權受制于事權、人事權等其他方面的限制。沒有事權與人事權等的配套改革,債務管理權限的改革效果將會大打折扣;最后,債務管理權限的調整主要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進行,沒有充分調動債權人行使控制權的的意愿和能力。
3? 結語
合理賦予地方政府負債的權利,在將部分控制權轉移到地方政府手中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中央政府和債權人的控制權。中央政府要做的就是建立和維護一個好的制度環境,防止地方政府濫用手中的公共管理權。好的制度環境可以依靠兩種力量約束地方政府的債務行為:一是法律約束,二是市場約束。法律約束是指嚴格的法律機制會增加地方政府濫用公共管理權的成本,從而降低地方政府攫取私利的效率。市場約束是指由其他資金使用主體的市場競爭可以對低效率使用資金的地方政府產生威懾作用。因為低效使用資金的行為會提高資金提供者的風險,而資金往往會流向使用效率更高的主體,所以市場競爭對手構成對地方政府的替代機制。
參考文獻:
[1]審計署.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R/OL].(2013-12-30)[2019-03-09].http://www.audit.gov.cn/n5/n25/c63642/part/27403.pdf.
[2]張平,周全林.“十三五”時期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的預測與監控[J].當代財經,2017(2).
[3]劉曉洋,譚海波.政府績效管理:權力配置與模式選擇——基于“控制權”的理論視角[J].學術研究,2013(5):41-46,159.
[4][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納·C·米恩斯.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M].甘華鳴,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66,129.
[5]王春艷,等.企業控制權的獲取和維持——基于創始人視角的多案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6(7):144-160.
[6]弗蘭克·J·古德諾.政治與行政[M].王元,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3.
[7]劉桂芝,張赫.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執行偏離的修正路徑研究——以長春市“按份共有”廉租房政策為例[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541-546.
[8]謝慶奎.中國政府的府際關系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26-34.
[9]楊寶劍,楊寶利.委托代理視角下政府間縱向競爭機制與行為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3(2):1-6,13.
[10]張雪瑩,劉超.政府債務、李嘉圖等價與貨幣政策效應——基于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5(3):39-46,125.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自發自還模式下江蘇省政府性債務的風險研究”(項目編號:2015SJB7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江俊龍(1976-),男,安徽肥東人,淮陰工學院商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開發投資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