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麗 仲維慶 薛芳



Study on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driven Factor and Port-vicinity Industrial Cluster
GUO Yun-li ZHONG Wei-qing XUE Fang
摘要:文章分析了臨港產業集群創新系統的構成,建立了臨港產業集群創新驅動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采用灰色關聯度方法論證了創新驅動因素對臨港產業集群的影響程度,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mposi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 of port-vicinity industrial cluster, establishes innovation driving index system of port-vicinity industrial cluster, demonstrates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innovation driving factors on port-vicinity industrial cluster by using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關鍵詞:創新驅動因素;臨港產業集群;灰色關聯度
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 factor;port-vicinity industrial cluster;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062.9?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32-0184-04
0? 引言
當前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創新正是驅動經濟高質量增長、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最早提出創新驅動的概念,他把經濟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三階段即為創新驅動階段,他認為創新驅動就是以創新帶動要素與投資,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洪銀興(2013)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角度對創新驅動進行了研究,指出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的核心,創新驅動即利用知識、技術、商業模式與企業制度等創新要素對現有的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等進行新的組合改造,從而增加產出,形成內生性增長[1]。王玉民(2016)以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鏈條為坐標軸,構建了知財運營創新、知財管理創新、知識成果創新、驅動形式創新的“四相模型”,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策略選擇路徑[2]。紀玉俊、李超(2015)基于省際面板數據,利用空間誤差模型分析地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關系,得出地區創新對產業升級的促進作用顯著且具有穩定性的結論[3]。可見,學者們大多肯定創新對經濟增長、產業升級的正向作用,創新因素有哪些,驅動機制如何,學者們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但是專門針對臨港產業集群創新驅動因素的研究較少。本文將建立臨港產業集群創新驅動因素框架,并分析創新驅動因素與臨港產業集群發展的關聯度,為臨港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1? 臨港產業集群創新驅動因素框架
1.1 臨港產業集群創新系統
臨港產業集群是以港口資源、業務為依托,由從事與港口事業相關的相對獨立的企業集聚在一起形成的集群,不僅包括港口物流企業,也包括臨港工業、臨港農業及其他臨港服務業。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競爭力主要有四個基本因素,即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撐產業的表現,企業的戰略、結構及競爭對手的表現。Tonu Roolaht認為產業集群創新系統由環境網絡、企業網絡、輔助支持網絡等組成[4]。參考國內外專家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臨港產業集群創新系統應該包括臨港產業集群外圍層、集群輔助層以及集群核心層。
臨港產業集群外圍層主要指產業所處的宏觀經濟、政策、社會和法律環境,臨港產業集群輔助層聯接核心層和外圍層,通過各類平臺、載體和設施為核心層提供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建共享、資金融通便利等支持,臨港產業集群核心層是集群創新系統的核心部分,包括核心臨港企業所形成的的產業集群和關聯企業,以臨港石化工業為例,核心企業是在港口周邊集聚的石化企業,關聯企業包括港口物流企業、貿易企業、石化企業供應鏈上的上下游企業以及其他關聯的服務型企業等。
1.2 臨港產業集群創新驅動指標體系
臨港產業集群創新驅動因素有很多,李楠等(2016)認為創新投入、創新環境、創新人才、創新政策、創新載體五個因素為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5],徐勝、楊學龍(2018)從創新環境、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轉化能力四個維度建立創新驅動指標體系[6]。借鑒現有研究成果,同時考慮指標的代表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將臨港產業集群作為一個創新系統,從外圍層、輔助層和核心層分別選取指標建立創新驅動指標體系,見表1所示。
對于臨港產業集群創新系統外圍層,選取創新環境作為一級指標,產業集群創新活動離不開所處的環境,經貿交流、教育人文、科技支持等因素會影響到產業集群的整體創新氛圍和創新潛力。需要指出的是,把技術合同成交額作為衡量科技環境的指標之一,主要是考慮技術市場的活躍程度對創新活動的正向驅動作用。
臨港產業集群創新系統輔助層包括港口、海事部門、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信息服務機構、各類平臺以及其他協會和政府部門。臨港產業與港口存在共生關系,港口基礎設施條件直接影響到臨港產業集群集聚程度,投融資環境、信息服務能力對臨港產業集群知識、技術的傳播、流動和轉移都會產生影響,因此選取創新基礎作為輔助層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主要考慮基礎設施、金融支持和信息互聯三個方面。創新載體有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孵化器和科技創新平臺等,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普通高等院校數量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R&D活動企業數作為二級指標。
臨港產業集群創新系統核心層主要包括產業核心企業和關聯企業。選取創新投入、自主創新、社會責任三個一級指標衡量核心企業組成的臨港產業集群的創新驅動力。核心企業組成的臨港產業集群整體創新投入直接關系到集群的創新驅動能力和創新產出。資產、財力、人力投入是創新投入的主要方面。選取某臨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作為衡量資產投入的指標。研究表明R&D投入強度與創新產出密切相關,因此財力投入由R&D經費投入比重體現,人力投入由某臨港產業R&D人員數體現。另外,臨港產業集群創新產出的質量也是需要考慮的方面,自主創新由臨港產業自主知識產權數體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創新水平和創新動力,社會責任方面,主要考察環境績效,即臨港產業綜合能耗。運輸便利性是臨港產業空間集聚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選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衡量關聯企業對臨港產業集群的創新驅動作用。
2? 創新驅動與臨港產業集群協同發展分析
2.1 樣本選擇
2018年蘇州港貨物吞吐量在全國排名第六,是世界第一大內河港口,蘇州市臨港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因此本文選取江蘇省蘇州市臨港產業中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作為臨港產業集群的代表,基于2013-2017年《蘇州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研究臨港產業集群創新驅動因素與臨港產業集群發展之間的關聯性。需要指出的是,以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價計算進出口總額的人民幣金額;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問題,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R&D經費投入、R&D人員數、自主知識產權數幾個指標選取大中型企業的數據;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自主知識產權數是指年末擁有發明專利數;由于蘇州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部分年份數據未能獲得,研究時采用插值法補齊缺失的數據。
2.2 研究方法
灰色關聯分析常用來研究系統中元素的關聯程度,其基本思路是通過線性插值的方法將系統因素的離散行為觀測值轉化為分段連續的折線,進而根據折線的幾何特征構造測度關聯程度的模型。折線幾何形狀越接近,相應序列的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7]。本文采用灰色絕對關聯度、灰色相對關聯度與灰色綜合關聯度研究創新驅動因素與臨港產業集群發展的協同程度。
2.2.1 灰色絕對關聯度
設系統行為序列,記折線為,令:
設序列X0與Xi長度相同,則稱
為X0與Xi的灰色絕對關聯度。X0與Xi幾何上相似程度越大,ε0i越大,反之就越小。
2.2.2 灰色相對關聯度
設序列X0與Xi長度相同,且初值皆不等于零,X'0,X'i分別為X0,Xi的初值像,則稱X'0與X'i的灰色絕對關聯度為X0與Xi的灰色相對關聯度,記為r0i。灰色相對關聯度是序列X0與Xi相對于始點的變化速率之聯系的表征,X0與Xi的變化速率越接近,r0i越大,反之就越小。
2.2.3 灰色綜合關聯度
設序列X0與Xi長度相同,且初值皆不等于零,ε0i和r0i分別為X0與Xi的灰色絕對關聯度和灰色相對關聯度,θ∈[0,1],則稱為X0與Xi的灰色綜合關聯度。
區位熵能夠較好地測度產業集聚的情況,因此為研究創新驅動因素與臨港產業集群之間的協同關系,本文設X0為蘇州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區位熵,Xi分別為表1中創新驅動指標,由于各指標量綱不一樣,采用均值像將其轉化成無量綱數據,同時采用倒數像將蘇州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綜合能耗轉化成正向指標。
2.3 實證分析
采用灰色建模軟件得出臨港產業集群創新驅動指標與臨港產業集群發展的灰色關聯度,如表2所示。除了技術合同成交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R&D活動企業數,臨港產業自主知識產權數三個指標外,其他各指標的灰色綜合關聯度均大于0.7,說明所選取的創新驅動指標與臨港產業集群發展的關聯度較大,可以反映臨港產業集群創新系統對臨港產業集群發展的驅動作用。
將各創新驅動指標灰色綜合關聯度進行歸一化處理,計算出臨港產業集群創新系統外圍層灰色綜合關聯度為0.3468,輔助層灰色綜合關聯度為0.3226,核心層灰色綜合關聯度為0.3306,說明創新系統各個層面對臨港產業集群發展的作用較為均衡。從灰色綜合關聯度來看,臨港產業R&D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進出口總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港口吞吐量與碼頭泊位數之比、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7個創新驅動指標與臨港產業集群區位熵的關聯度較大,均大于0.9,且其灰色絕對關聯度與灰色相對關聯度也均大于0.9,因此認為這7個創新驅動因素對臨港產業集群發展具有強影響力,其中臨港產業R&D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灰色綜合關聯度最高,說明臨港產業自身的研發經費投入最為重要,人文科技環境、進出口情況、港口基礎設施與吞吐能力以及關聯產業對臨港產業集群發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臨港產業R&D人員數、實際使用外資額、普通高等院校數量、互聯網用戶數5個創新驅動指標的灰色綜合關聯度均大于0.8,且其灰色絕對關聯度與灰色相對關聯度也均大于0.75,因此認為這5個創新驅動因素對臨港產業集群發展具有較強影響力,即金融支持、科技人才、對外合作、高校及信息互聯對臨港產業發展起著較為重要的促進作用;臨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臨港產業綜合能耗3個創新驅動指標的灰色綜合關聯度均大于0.7,對臨港產業集群發展具有中等強度的影響力,企業、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關注這些創新驅動因素;臨港產業自主知識產權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R&D活動企業數、技術合同成交額3個創新驅動指標的灰色綜合關聯度在0.56~0.67之間,對臨港產業集群發展具有弱影響力,主要原因在于當前臨港產業核心企業發明專利轉化應用能力較弱,輔助層的其他企業科技研發的技術溢出效應較弱,技術市場活躍程度不夠,對相關產業創新發展的驅動力不足。
3? 結論和建議
本文主要探討了臨港產業集群創新驅動因素與臨港產業集群發展的協同關系。主要得出以下幾點結論,其一,臨港產業集群創新系統包括外圍層、輔助層和核心層;其二,結合創新系統外圍層、輔助層和核心層的各自特點及關聯性,建立創新驅動指標體系,創新環境、創新基礎、創新載體、核心企業的創新投入、自主創新和社會責任、關聯企業這些創新驅動因素會對臨港產業集群的發展產生影響;其三,采用灰色關聯度方法分析創新驅動因素對臨港產業集群發展的影響程度,找出強影響、較強影響、中等影響、弱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不同層面的創新驅動指標對臨港產業集群發展的影響力是不同的,臨港產業核心企業、關聯企業、政府、高校、港口、金融機構等實體應加強合作,協同發展,共同推進臨港產業創新發展。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推動臨港產業集群發展。
第一,提高核心企業研發效率。不僅要加大臨港產業集群核心企業投入力度,同時要加強臨港核心企業外部研發協作,重視研發團隊建設,加強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和績效管理,切實提高研發效率。
第二,合理布局、優化創新環境。地方政府應結合國家宏觀戰略和區域發展規劃合理布局臨港產業,例如江蘇省臨港產業應進一步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相協同,與上海、浙江等地區形成錯位競爭、資源共享、合力發展的良好局面,更好地整合利用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
第三,加快臨港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岸線規劃和碼頭泊位建設,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和效率,進一步發展綜合交通樞紐,做好水運與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的銜接,同時完善臨港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
第四,建立科技金融服務平臺。不少臨港中小企業有融資需求,但由于對金融政策、融資渠道和金融產品不了解,陷入“融資難”的困境,地區金融部門、保險部門和臨港經濟區管理部門可以共同搭建面向臨港企業的科技金融平臺,提供政策指導、項目介紹和對接服務,讓臨港企業充分利用科技金融支持,實現創新發展。
第五,加快港口信息化建設。逐步建立港口大數據平臺,實現港口、港航企業、臨港產業核心企業、關聯企業能夠共享數據,并支持各自的經營決策活動。
第六,加快發展港口物流業。港口物流等關聯產業的發展對臨港產業有較強的促進作用,港口物流業應改變當前無序競爭的狀態,通過整合重組,提高物流設施利用率,提高綜合服務水平,進而提高產業集聚效應。
參考文獻:
[1]洪銀興.論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J].經濟學家,2013(01):5-11.
[2]王玉民,劉海波,靳宗振,梁立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6(04):1-12.
[3]紀玉俊,李超.創新驅動與產業升級——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檢驗[J].科學學研究,2015,33(11):1651-1659.
[4]TONU? ROOLAHT.? The? interconnections? of? regional? and? domestic? cluster? development processes[J]. Journal of East-West Business, 2007(20):132-134.
[5]李楠,龔惠玲,張超.區域創新驅動發展關鍵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2):41-46.
[6]徐勝,楊學龍.創新驅動與海洋產業集聚的協同發展研究——基于中國沿海省市的灰色關聯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8,32(02):109-116.
[7]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八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92.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5SJD286);黑龍江省高教學會高等教育研究規劃課題(課題編號:16G174)。
作者簡介:郭云麗(1980-),女,江蘇揚中人,碩士,副教授、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一帶一路”應用型海事人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創新管理;仲維慶(1967-),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工商管理/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薛芳(1980-),女,江蘇江陰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財政與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