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浣非
11月4日,深圳市統計局公布了深圳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GDP 18689.1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6.6%,與深圳上半年GDP增長7.4%相比下降了0.8個百分點。與廣州相比,深圳經濟增速由去年的8.1% 下滑到 6.6%,而廣州則由 6.3% 上升到 6.9%!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深圳前三季度的三大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0.1:40.2:59.7調整為今年前三季度的0.1:39.3:60.6,第二產業增速放緩。
經濟增長始終是由資本分配所決定的,深圳經濟增速放緩可以從資本投入上找原因,即要回答清楚資本去哪兒了、資本投哪兒了、投資量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在深圳市政府官網上查看數據發現,2019年1—7月,深圳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二產業投資增速放緩,甚至繼2016年下半年之后再次出現負增長,而作為第二產業最主要的構成,深圳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也在今年出現放緩。
作為外向性程度極高的中國進出口大市深圳,因貿易摩擦對進出口所產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今年上半年,深圳進出口總額下降 0.9 個百分點,其中進口總額下降了 7.8%,這是多年來沒有過的現象;而消費增速下滑則與香港持續動蕩所帶來的經深圳赴港游客的驟然減少有直接關系。
近幾年,制造業搬離深圳的消息不絕于耳,搬遷主體甚至從低端的落后產能逐漸蔓延至先進制造業,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業。深圳有相當一批企業已經先行一步往深圳周邊等地有計劃地開展產業轉移。比如,華為一次性2700名員工從深圳搬到東莞松山湖,華為公司現已經在松山湖園區先后投資建設了華為大學、華為終端、華為研發實驗室等項目。
而與深圳最為鄰近的東莞,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92.01億元,同比增長7.2%,比上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在廣東省排第二位,在珠三角排第一位。分析認為,東莞制造業的持續發力是與深圳制造業企業的外移有直接關聯的。
同時不能否認,深圳正在經歷諸多都市發展所面臨的同樣的頑癥 : 聚集不經濟。急劇上升的營商成本正在迫使相當的制造業和其他行業遷移,即使搞人才房,也只能解決人的住的成本問題,解決不了企業發展的其他成本問題。
深圳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民企占比高達96%以上,截至2019年5月,全市民營經濟商事主體達314.3497萬家,在全市商事主體的占比高達97.66%。其中,民營企業195.3459萬家,占全市企業總量的96.29%。因此企業對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最為敏感,在內外經濟不確定性有增無減的情況下,企業家選擇觀望或者作出保守的選擇是正常的。
經濟增長因內外部環境變化而發生波動并不奇怪。然而,正因為深圳過去數十年一直受到全國上下的高度矚目,也承載著國家未來發展的特定期望,因此深圳的經濟發展對中國也就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
無論從全球先進城市的發展歷程上看,還是從國家對深圳未來發展所賦予的使命上看,深圳的未來都不必過分擔心,通過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優化及升級產業結構、揚長補短,某一階段的經濟調整甚至下滑反倒有機會成為下一次經濟躍起的下蹲或深蹲。
在不久前公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中,中央對深圳清晰地提出了五方面的發展目標定位: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要求深圳在經濟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關鍵方面要走在全國前列,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先行示范區。
在這樣的目標之下,深圳要做的就是要繼續發揚和光大改革開放精神,始終堅持尊重市場、尊重企業家,始終保持一種臨戰的姿態超前謀劃和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可能出現的問題,相信深圳一定可以不辱使命。
從與深圳相鄰的香港二戰后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香港由過去的漁村成為當今名列前茅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走過了從上世紀50年代的工業化到80年代的多元化再到今天的高度服務業化發展道路,這起碼會給深圳帶來這樣的啟示,即在難以規避聚集不經濟大都市病之時,經濟發展只能在高度服務業化上做文章、尋找新的增長點,深圳完全可以在兩個短板上做文章的,一是高端金融業,二是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前者不僅要在市場開放上加大步伐,更要在資本開放上有所突破;后者則需在實現國家科創中心目標過程中做出超前的部署和努力。
在中央賦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諸多任務中,研究數字貨幣的開發和應用是一項很明確的要求,這是一項事關中國金融體系運行效率的根本性創新,又是中國有可能在國際支付領域實現換道超車的技術系統革命,如果深圳能在這一領域率先實現突破并做出貢獻的話,那無疑將會大大提升深圳在國內外金融市場上的地位。騰訊在提供微信支付方式多年以后,現開始籌備區塊鏈虛擬銀行項目;而華為去年已開始在觸碰式支付方式上做出嘗試。未來則需要深圳的企業在去中心化的支付技術上能在全球實現突破。
作為中國的第一出口大市,深圳具有發展供應鏈金融的天然行業優勢,因此需要進一步打通居上游的零件、模組中小型生產企業與具集成加工功能的生產型企業以及提供國際貿易供應鏈物流、倉儲、報關、稅務處理、資金融通服務的供應鏈管理企業間的產品生產加工、物流倉儲、資金流動信息傳輸管道,建立商業銀行與供應鏈管理企業間的資金融通配套機制,積極發展支持供應鏈金融資產化的資本市場。未來在這方面深圳是大有發展空間的。
因市場發展時間不長且市場基礎狹窄,所以中國的財富管理業務服務層次還是較淺顯的,遠未能跟上中國各類人群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要,具體表現為服務的低層次化和同質化,與外部國際市場的聯系度低。深圳要充分利用與香港相鄰的地緣優勢,積極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可能提供的機會,在財富管理產品和服務形式上主動向國際上先進的金融機構看齊,通過不同的合作形式把不同的先進財富管理產品引入到中國市場,并經過創新不斷提高中國的財富管理服務水平,借此不斷擴大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使國內民眾能充分享有來自財富管理方面的收益。
經過多年的努力,深圳已在諸多方面形成了產業集群。但由于金融服務領域的條塊分割及融合服務能力不高,中國的金融業對產業集群也只能提供缺乏聯系度的條塊服務,尚不能對產業集群提供從技術研發到生產加工到推廣出售到物流交貨及售后服務的全景化金融服務,以致在相當的環節還存在金融服務的空白。因此深圳需要利用對全景化金融服務需求量大、服務需求層次高的特點,積極推動本地及國內外的金融集團對產業集群提供全景化的、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以提高本地產業集群發展效率和升級能力。在這其中,知識產權、技術專利的資本化應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解決好了這方面的問題,產業集群金融服務全景化,既有利于激勵技術創新,又有利于吸引新技術向深圳集聚,完全可得一石二鳥之成效。在這方面,深圳還應致力于把自身打造成中國的新技術、新產品首發之地,使深圳早日成為中國的技術之都。
深圳已提出未來拓展海洋經濟的計劃,但長期以來,中國在遠洋船舶融資及保險服務方面、大宗商品國際采購融資及保險服務方面一直存在短板,如采購信用證需要更高評級國外銀行背書、再保險支持不足等,深圳應在完善該類金融服務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包括與香港金融界及相關專業界展開深度合作。
發達經濟體的數十年發展經驗表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關系經歷了從高度依附轉向相互支撐、從相互支撐轉向發展引領的演進過程。從鞏固、升級制造業的戰略角度出發,深圳須抓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的機遇,突出研發設計、戰略投融資、集成創新等高端環節,加快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化拓展,增強生產性服務業的創造性供給能力,大力促進深圳制造業的縱向升級和橫向升級。
在提升生產性服務業方面,上海已提出重點打造三個品牌的設想,即著力打造支持創新創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品牌;著力打造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生產性服務業品牌;著力打造細分領域專業化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品牌。這些應對深圳有所借鑒。
無論是發展先進的制造業,還是發展先進的生產性服務業,抑或發展高端金融服務業,深圳都面臨著空間不足及成本急劇上升的挑戰。因此深圳要突出強化鞏固提升制造業是進一步發展高端服務業的基礎、要從深圳制造向深圳創造邁進、要將代表企業科技創新力的研發部門留在深圳、留住企業的“母廠”從事小批量和個性化的生產、要系統優化用地結構等理念,并能盡快地轉化為引導產業發展和轉型的政策及措施。
大都市所以能有比其他地區更高的經濟增長效率,一方面在于其高于其他地區的要素集聚和消化能力,另一方面則在于其強于其他地區的產業外部輻射能力。在未來數十年實現中央對深圳發展目標要求的過程中,深圳政府應該堅持未雨綢繆,為土地、資金、人才、技術要素集聚、優化配置、融合供給充分提供制度環境和公共基礎設施環境以及市場設施環境。
責編:陳棟棟 chendongdong@ceweekly.cn
編審:張偉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