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加入“世界最大自貿區”的機會,印度最終還是后退了。盡管加入RCEP談判后的16國自貿區,會給未來印度的經濟一個強有力的刺激,但作為印度總理,莫迪如果現在不遵從“民意”,支持率就會往下掉。而印度退出談判后,其余15國表示仍將在明年簽署RCEP協議,屆時一個涵蓋全球人口近30%的超大型自貿區將誕生。
就此,《中國經濟周刊》新媒體平臺刊發《RCEP或將影響一半地球人!這才是東盟峰會的“重頭戲”》一文,引發網友熱議。
@五湖散人:一、待價而沽。二、討好美歐,尤其美國,減輕美國對其壓力。三、爭取先與美歐達成自貿協議。當然這是印度的良好愿望。
@肖永樂:印度是個保守的大國,政治利益交錯,社會矛盾突出,退出“世界最大自貿區”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唐朝笨蛋:不奇怪,外國政客嘛,為選票服務,而不會為全體人民服務。再說了,印度國內還有個虎視眈眈的國大黨,有執政希望的在野黨就是拖后腿的。內政決定外交,這是肯定的。
@某君:印度不像中國,它是聯邦制國家,導致了中央政府的權威被大大削弱,而其社會生產力水平又很低下,強如莫迪都不能壓制利益集團推進改革,那么后續進去RCEP的幾率只能說微乎其微了。
@二姐夫的憤怒:15個國家等了一個國家3年。沒有了這個拖后腿的,進展會更快的!專家也說了,盡管市場可能會小些,各方在開放水平上、在達成的一體化程度上則可能會有所提高。
@逆風:創始國跟RECP申請國肯定會有區別,既然人家不想要,那就沒必要強求,申請國未來談判,肯定需要一個一個談,就像當年我們跟WTO談一樣,有一個不同意,那就很難達成自己的意愿,雖然略有遺憾,不過那也是自己的選擇,總會有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悔恨人存在。
@一念:利益要許久以后才能看出來,但損害是短期就能看到的,而選票的損失就在眼前。
@樹洞里的猩猩:印度的國家制度決定了它的發展空間,由里及表的束縛感,希望印度多與中國進行歷史文明交流,增強民族自信心,這樣才能攜手一起在世界舞臺上共展風采。
@IMK:中國入世前國內經濟多困難,基礎建設薄弱,營商環境差,哪個報紙不喊狼來了,國內一片質疑。但當時就是借開放倒逼改革的魄力,守住核心行業的自主權,這么多年就是挺過來了。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中國經濟實現了質的飛躍,真正融入了世界舞臺。
@湖水里的魚: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這就是最大的鏡子,保護的結果是啥?LCA研制33年,年產1.5架,摔飛機都摔習慣了,就這樣印度政府還努力保護。
@句號:龍象之爭的結局,若隱若現。18年前,我們也慌過;現在,我們提出制度自信。歷史機遇稍縱即逝,印度錯過這個機會不知道還需要付出什么代價來彌補,更體現當年我國積極推動加入WTO的決策魄力和自信。
責編:鄒松霖
編審: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