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宇辰
【摘要】在竹笛教學中,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具象性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從初學竹笛需要掌握的口型、呼吸以及具有一定基礎后學習樂曲的過程中,都需要學生運用具象性思維去思考、學習,這樣才能解決笛子演奏過程中看不見摸不著的問題。
【關鍵詞】具象性思維;教學;基本功;局部與整體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笛子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以它明亮、甜美、悠揚的音色,豐富、形象的表現力,靈活多變的技巧,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廣為流傳。隨著國家對高校教育教學結構的改變,在大學校園中,不少學生把笛子作為自己的選修課來學習。如何使這些沒有笛子演奏基礎的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研究他們的生理、心理因素,根據他們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使教學計劃最有效地順利落實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始終運用具象的思考方法,循循善誘地培養學生具象性的思考方式,使笛子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開始的竹笛教學,首先要進行局部基本功訓練,教師要將姿勢、手形、口形、口風、口勁、風門等基本原理以及它們所在的部位、呼吸過程中橫隔膜的運動狀態、腹肌的變化等向學生們一一講解清楚。但是,在局部分析講解之后應該注意綜合論述,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每一局部的運動作用,更要注意各部分之間能動的、有機的聯系和對全局性所起的協調作用。
竹笛屬于吹管樂器,演奏吹管樂器,最重要的是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竹笛在演奏過程中的呼吸不是一個簡單的腹部運動,它與口形、口風、口勁、腹壓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忽視了某一部位的作用都會影響正確的呼吸。呼吸方法有三種: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呼吸法。我們一般采用胸腹式呼吸法,這種呼吸法綜合了胸式和腹式呼吸法的優點,呼吸肌肉全部積極地參與工作,氣容量達到最大值。吸氣時胸腔下部和腹部自然向外擴張,橫隔膜下沉,使氣壓達到小腹,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氣沉丹田。這種吸氣與我們平時的自然吸氣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將氣吸至腹部。我在教學中發現,初學笛子的學生往往在吸氣時與自然的吸氣相反,吸氣時雙肩聳立,腹部向內收縮,將氣吸至肺部。這樣,吹不多久學生就會感到頭昏、口干、舌噪、胸悶,這不僅不能演奏好笛子,長期下去還會影響身體健康。而我在講解和示范正確的吸氣法時,學生對我所吸氣的位置是看不見的。那么,要想有效地解決好這個問題,使學生快速掌握吸氣法,我就動用些具象性的思考方法,讓學生去體會、思考。比如,在雨后的天氣里,面對清新的空氣總是忍不住要深深地吸上幾口,這時體會氣是吸至小腹的。又比如,你遇到一些讓你感到緊張的事,你想放松的時候總會深呼吸,這時你的氣也是會吸至小腹。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這些生活中的習慣是讓學生體會正確的吸氣法最有效的途徑。正確的吸氣法以及吸氣位置掌握后,如何將氣用腹部控制住,按照樂曲的需要、樂思的發展,將氣合理地呼出。其他部位應怎樣配合,這也是能否演奏好笛子的關鍵。
呼氣時,小腹肌肉、橫膈膜向內收縮,形成一種將氣向上推的力量,胸腔、喉頭周圍的肌肉群處于放松狀態,口腔打開,使氣息從小腹經口腔到風門形成條通道。但這種理論過于抽象,我采取生動而又具體形象的方法使學生有直觀的體驗。要做到這一點,我讓學生體會吹蠟燭,要想把遠處的蠟燭吹滅,你的氣從小腹到口腔必然是暢通的,有一處緊張都不能將氣吹至遠處。要做好腹肌控制氣息,我讓學生體會體育課上做仰臥起坐時腹部肌內繃緊的感受。氣息的暢通又好像是放風箏,無論風箏飛多高、飛多遠,它總是由下方的一條線操縱著。運用這些形象生動的事例,通過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反復體會,很快就能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吸氣時,上身保持垂直,雙肩雙臂自然下垂放松,口鼻可同時快速吸氣。呼氣時,氣流的強弱是靠腹肌和口深來控制的,口風切不可緊張。實踐使我體會到,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積極調動學生的具象性思維,反復體會,反復琢磨,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在打好扎實的基本功以后,應及時引導學生由局部到整體進行訓練。俗話說:“千日管子百日笙,笛子吹響一五更。”這就是說笛子的發音比較容易。但是,要使笛音長短、高低、強弱、音色等完全符合樂曲的要求,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用笛子吹出優美動聽的音色是全局,口型、口風、口勁、腹壓是局部,它們之間的密切配合、有機聯系、協調變化都是為全局服務的。要做好這一點,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環節就是呼吸,口型及腹壓最本質的特征就在于它們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先說口形,口型是指吹笛時口的形態,口型與發音直接相關,吹奏中口型正確才能有良好的發音效果。口型是在唇肌和面部肌肉的協調配合下形成的,兩嘴角微微向后收,像微笑。兩嘴角肌肉上下夾緊,這就是口勁。上唇比下唇微凸出些,在人中的下面,雙唇的中央形成橢圓形的風門。再說呼吸,呼吸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吸氣量的多少和呼氣的粗細上。如果說口型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風門、口型的大小和雙唇的移位上,那么腹壓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腹肌收縮力的大小上,收力大,呼氣急;收力小,呼氣緩。呼氣緩急控制發音的高低,呼氣的粗細控制發音的強弱。呼吸、口型與腹壓的狀態則控制笛子的音色。
為了能使呼吸、口型與腹壓相互配合,有機聯系,協調變化,引用叢星原老師總結出的三者之間的關系:
(1)吹低音,風門大,口勁小,腹壓弱,氣流緩。
(2)吹高音,風門小,口勁大,腹壓強,氣流急。
(3)吹強音,強而不高,強而不噪,笛身微微向外轉。
(4)吹弱音,弱而不低,弱而不虛,笛身微微向內轉。
再次,在解決了笛子的呼吸、口型與腹壓的配合以后再來解決笛子的音色,就要對學生進行笛子美感的訓練。“松、厚、圓、亮”是笛子音色的特點。氣息通過小腹至下而上源源不斷輸入吹孔,使得笛膜、笛管充分振動,這樣就能獲得理想的音色。正確理解和掌握局部與局部之間、局部與全局之間的密切配合、有機聯系、協調運動,加之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就能獲得我們追求的笛子藝術的初步結果,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最后,要想演奏好一首樂曲,除了上述的從生理角度來講的各部分之間的配合與協調外,更重要的還要從學生的心理因素著手,注意培養他們的音樂感覺和藝術修養。音樂感覺是演奏者的靈魂藝術修養,是演奏者的根基。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發現一些學生有良好的演奏笛子的先天條件,技巧訓練進展很快,但演奏樂曲時卻索然無味,缺少音樂的內在表現力。這與學生的心理因素和思想方法有著重要的關系。所以,我要求學生平時除了刻苦練習之外,還要廣泛、大量地接觸中外音樂作品、文學作品,正確地對這些作品進行分析、理解,以此提高自身的鑒賞力和感受力。有很多的中外演奏家在文學、形體、美術、書法等方面的造詣是很深的,這不能不說與他們摒棄狹隘,追求藝術的廣博性,從而完善自己的藝術修養,提高自己的演奏技藝的思維方法有關。
當然,作為一名器樂教師,自己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具象性思維,并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具象思維,高屋建瓴地從全局出發,把握各個環節的配合、聯系、協調、變化,自然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倩.竹笛與長笛演奏技術的異同及其應用[D].中國音樂學院,2015.
[2]王娜.論打開喉嚨在歌唱中的重要性[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吹笛子技巧.轉引自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9375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