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人教版數學二下“數據收集整理”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經歷簡單數據收集和整理的完整過程,學會用調查法來收集數據,重點體會用“正”字記錄數據的優點,最終在數據分析、解決問題中感受統計的價值與必要。基于此,我從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入手,精心設計了一個個調查統計活動,活動開展中出現的一件件“尷尬”事引發了我對統計教學價值觀層面的深入思考。
一、數據收集——什么顏色都不喜歡的小A
為激發學生參與統計的熱情,我創設了定做新校服的問題情境:這次的校服顏色,學校想征求一下孩子們的意見。如果有“紅、黃、藍、白”4種顏色,選哪種顏色合適?該怎么辦?
“調查一下全校的孩子”“這會兒不行,都在上課”……孩子們的想法千奇百怪,但都提到了調查統計,也似乎都感受到了總體調查的難度。在我的引導下,抽樣調查的想法呼之欲出,大家一致認為從每個年級選一個班進行調查既有代表性,又便于操作。一番討論后,制定出調查計劃:找4位同學分別代表4種顏色;由這4位同學發出口令,其余學生站立;分別數出人數;數完后加一加,看是不是74人。一位小朋友還特意提醒大家:一人只能選一次!
統計活動開始了,在一聲聲“我選×色,和我一樣的請起立”的口令引導下,孩子們激動地站起來,一切都那么有序!分別點數后,我把數據填寫在每種顏色的下方,并在四種顏色之前填寫“顏色”,在統計的數據之前填寫“人數”,最終繪制成統計表。看著表中的數據,大家還不忘“核查總數”,這一算不要緊,問題來了:除了1人請假,表中數據加起來應該是73,為何是72?
“老師,小A一次也沒舉手”,她的同桌告密道。看著小A滿臉的不開心,還沒等我開口,她就生氣地說:“4種顏色我都不喜歡!我喜歡紫色!”
任教多年,第一次遇到這種“不聽話的孩子”,“喜歡紫色”道出了她的真實想法。“怎么辦?”我看著全班孩子,“怎么把小A的想法也表示在統計表中?”“老師,在顏色后面添一格,寫上‘紫色”“不行!那要是還有喜歡其他顏色的同學呢?”一個學生質疑道。“其他,添上其他”。妙極了!看來孩子們真的明白了在顏色一欄增設空格,用“其他”來表達的真實含義!而這恰好符合課后習題統計表中留一個空白格“為了更貼近孩子的生活,讓孩子進行補充,體現教材的開放性和統計工作的嚴謹性”的設計意圖。
“4種顏色我都不喜歡”的小A,讓為師的我偶遇“尷尬”后又暗自欣喜。統計教學不僅僅讓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層面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允許孩子真實想法的表達,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的態度,將統計教學目標提升到“實事求是”的價值觀層面,真正落實“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育人”。
二、數據記錄——不愿妥協“正”字記錄的小B
例2的重點是“讓學生充分經歷記錄數據的過程,在不同記錄方法對比中優化出‘正字記錄法”。怎樣在40分鐘內既組織學生用心收集數據,又促使學生想到用不同的方法來整理數據,還有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對不同方法進行對比,深刻體會“正”字記錄的優勢,使得一節課高質高效?
深思熟慮后,我提前布置了一個“調查本班學生最喜歡的季節”網上投票活動,以使學生親歷動態數據的收集過程,感悟分類點數的煩瑣和符號記錄的便捷。要求如下:1.晚上7點之前,以“姓名+季節”的短信形式將選擇發到微信群中;2.每人只能投一次票;3.用最喜歡的方式記錄下每位同學的選擇;4.統計出喜歡每個季節的人數。
第二天,孩子們異常興奮地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記錄方法,我迅速瀏覽每一份記錄,并挑選有序展示的作品:1.用○、√等不同符號一個一個分類記錄的;2.用不同符號記錄,但每排都固定為5個或10個的;3.采用“正”字記錄的。在展示對比中,大家發現前兩種都是符號記錄,但第2種每5個或10個符號一排,方便“數”和“算”。“數學小王子”極力建議大家采用“正”字記錄的一席話贏得了陣陣掌聲:之所以用“正”字,一是因為筆畫為5,既方便數,也方便算;二是因為它的每一筆都是端端正正的,橫平豎直,記錄時簡便!最終,“正”字記錄以絕對優勢在眾多方法中勝出。
但當我問“再給大家提供一個調查的機會,你選擇哪種記錄方法”時,仍有小B同學不選擇“正”字法,他堅持認為自己用一個一個的“√”記錄很方便!
面對不愿妥協“正”字記錄的小B,也為了及時鞏固感受“正”字記錄方法的優越性,我設計了現場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去哪里春游”的活動。先在練習本上寫上公園的名稱,再讓每個孩子順次大聲報出自己的選擇,全班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統計過程異常安靜,最后一名學生剛報完,很多孩子便紛紛算出每個公園的人數。
我輕輕地走到小B身邊,只見他正著急地查數想去每個公園的人數,與“正”字法相比,顯然慢了很多。看著他倔強不愿認輸的小臉,原本打算展示他的記錄過程的我放棄了自己的想法,一是怕會引起其他孩子的嘲笑,笑他的方法笨;二怕輕易改變一個做事執著、有韌性的孩子,因為很多時候是需要有一股不服輸的勇氣的!我堅信,如果再給他一次選擇,他會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悄悄做出改變的。
統計教學中一件件看似“尷尬”的小故事,實則引發了“有意義”的大效應,即孩子們在親歷統計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才是我們最應該給予關注并大加贊嘆的!而這,正是我們數學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