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瑜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依照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獲得閱讀策略的規律,有層次、有梯度地編排了“預測”等閱讀策略單元,目的是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培養運用閱讀策略的意識,成為積極的閱讀者。然而,這些閱讀策略在課程標準和教材中僅僅作為一個個概念術語被提出,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指導、效果如何測評,則往往言之不詳。筆者以為,從整體的視角來設計教學,更有助于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整體的功能大于局部之和。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教師不應過分關注單篇課文的表達方法、主題思想以及其他一般意義的寫作特點,而應從整體上觀照,將教學的重點聚焦于“掌握預測策略”與“驗證預測策略”上。本單元第一篇講讀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學習,旨在分析,掌握“邊讀邊預測”的方法;另外兩篇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小狗學叫》的學習,則應將重點放在實踐與檢驗預測的策略上。
一、依據導讀,設計主問題
預測作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已經很清晰了,為了使圍繞著預測的閱讀教學指向更明確,教學更集中,三篇課文必須設置既統一又有所區別的主問題。事實上,主問題在本單元第二、第三篇課文的導語部分已經有所體現。第一篇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看似沒有導語,但細讀之后會發現,編者實際上是將導語隱藏在課文的閱讀旁批里,利用旁批引導學生從題目到內容一步步展開猜測與推想。我們把這些旁批歸納起來就會形成這樣的主問題:一邊讀,一邊看旁批,看看你的推想與文中旁批有什么不同?主問題設計必須按照學生認知特點從易到難,逐步進階。比如,同樣是“邊讀邊預測”,第一篇是結合旁批來預測,第二篇拋開了旁批這根拐杖,主要預測后面發生的事;第三篇除了預測事件的發展,還預測故事的結局。圍繞主問題展開教學,由扶到放,學生學習目的更明確,線索更明晰,效率也更高。
二、借助支架,預測有理有據
預測依托于合理想象,而想象是對具體形象進行加工、改造的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更多集中在“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上。對于這一認知階段的學生,簡單地放手讓他們自由想象,美其名曰“打破思維的枷鎖”。但實際情況是,許多學生想得零散,想得沒有章法,想得脫離了主題。此時,如果為學生提供一個思維的支架——圖表,通過圖表來演繹預測過程,呈現預測路徑,發現預測的理據,就會讓看不見的預測具有較強的可視性。
1. 依托表格。第一次系統性接觸預測策略,學生的思維可能比較凌亂。筆者以為,教師首先要用好課后第二題中的表格,以表格為支架,讓學生從表格中發現“預測不是簡單的猜測,每一種預測結果實際上都能在文本中、生活常識中得到理據”。有了課后第二題的表格作鋪墊,教師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將表格進行擴展,繼續圍繞課文中其他內容,或者跳出文本情節進行預測。這樣,學生的思維水平就能獲得螺旋式提升。
2. 依托思維導圖。表格化的支架是比較具體的,適合于第一篇的講讀課文。對于第二、第三篇的略讀課文,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習共同體,通過閱讀、討論,一起完成思維導圖。無論是“組織結構圖”還是“魚骨圖”,都有助于學生一邊讀一邊預測。此外,以這兩種思維導圖為支架,可以為學生續編故事以及預測結局提供邏輯參照。通過思維導圖,學生既能發散思維,也不至于離題太遠。
三、舉一反三,實現策略遷移
預測是一種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是運用思維進行深層次學習的過程,其結果具有遷移性,學生能夠根據特定的情境,實現對學習成果的遷移和運用。在整體設計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預測情節—掌握規律—再次閱讀”,如此循環往復,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實現策略遷移??梢詮囊韵聝蓚€角度聚焦閱讀策略的遷移。
1. 組內遷移。三篇選文都是比較淺顯有趣的反復結構的童話類故事,特別有助于閱讀策略的遷移。學習第二篇時,要回顧第一篇學習時采用的方法,想想當時是怎么預測的。有了《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圖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應該會答應吧”這種“看圖預測”的認知,當看到《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插圖中的“胡蘿卜拖著長長的胡子,一旁鳥太太正準備晾衣服”的場景時,學生就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閱讀第一篇時用到的方法,然后來預測此時鳥太太大概會怎么做。當讀到《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第二次出現“等等,老屋”時,預測老屋可能會不耐煩,這是“根據生活經驗”預測的結果。因此,學生在讀第二篇時,很自然會想,在生活中,“長長的線”(文中指胡蘿卜先生的胡子)可以用來釣魚,可以用來跳皮筋。于是,也就有了第三篇的“狗碰上了農民,被農民收養用來看家”的預測,這也是生活經驗。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將本單元三篇課文當成毫不相干的文本來教,要關注每一種預測策略從一篇到另一篇的遷移。閱讀策略每成功遷移一次,這種策略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一個印跡。
2. 課外遷移。閱讀教學得法于課內運用于課外,閱讀策略的掌握最終要運用到課外。學生在海量的課外閱讀中不斷地實踐這種策略,形成良性的循環,最終就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鑒于在上課之前,大多數學生已經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所了解。甚至對于單元中第二、第三篇中被隱去的續編與結局,他們也可能在課前通過網絡搜索獲取相關信息。所以,以課文內容來檢驗學生對“預測”策略的掌握有其局限性,最佳的辦法就是向學生展示課外閱讀材料。考慮到單元的選文皆為童話,作為延伸,課外閱讀所選的材料一般也應從具有反復結構的童話中選取。比如,教師通過屏幕分段展示安徒生的《拇指姑娘》,師生一邊閱讀,一邊預測。(1)出示“拇指姑娘被癩蛤蟆劫持”的片段,預測:誰救了她?依據是什么?(2)出示“拇指姑娘被金龜子抓住”的片段,預測:金龜子會帶她去哪里?依據是什么?(3)出示“拇指姑娘被田鼠收留”的片段,預測:拇指姑娘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依據是什么?(4)出示“拇指姑娘快要與鼴鼠結婚”的片段,預測:他們會結婚嗎?誰帶走了她?又到了哪里?依據是什么?(5)出示“拇指姑娘見到鮮花王子”的片段,預測:故事的結局。依據是什么?
綜上所述,教師的觀念必須從“教課文”轉到“教閱讀”,從“教會知識”轉到“教會學習”,在統整理念的觀照下,圍繞一個核心目標進行單元整體設計,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在閱讀中形成閱讀策略,在閱讀中使用閱讀策略,從而提升閱讀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城關小學 ?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