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生
三年級是語文學習的轉折期,從這時候開始,學生的閱讀能力開始轉向對文本深層次的理解。理解詞語的意思作為實現深層次理解的奠基石,當仁不讓成了學習的重點。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更是把“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作為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呈現,在該單元的三篇精讀課文編排中都明確了這一意圖,“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再次要求看看哪個小組總結(理解詞語)的方法多。不難看出編者的意圖——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對借助注釋、借助圖片、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找近義詞等理解詞語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認知。但僅僅通過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很難具備熟練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以至于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很不到位,這樣就影響到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學不致用,究其原因可歸結為從認知方法到熟練運用方法之間,少了許多遷移實踐的環節。因此,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訓練不應隨著單元課文的結束而結束,教師還要在以后的教學中,盡可能地創設可以遷移運用知識的機會,引導學生在有趣、有效、有層次地探究詞語意思的過程中,學而時習之。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意的過程,大致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一、猜測到驗證的探究過程
猜測是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最常用、最便捷的策略之一,它是學習者根據自身的學習經驗,綜合運用已有的學習方法進行的思維活動。當閱讀猜測不斷地得到驗證的時候,學習者自然而然地鞏固舊知,產生新認知。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過程也可以是一個從猜測到驗證的過程。
教材第二單元“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第二題出示了兩個句子,要求理解句中“憧憬”“忐忑不安”的意思。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讀完句子后,他們對詞語的意思會有大致的了解,卻無法正確把握,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做必要的引導,以便把思考引向深入。如教師可以先利用形聲字構字規律,引導學生觀察“憧憬”的偏旁,猜測該詞的大致意思——兩個字都與“心”有關;再讀讀句子,聯系句意,運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猜測“憧憬”的意思,也可以找出句子中哪個詞語與之意思相近;最后讓學生借助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驗證之前的猜測。有了學習“憧憬”的經驗,再去理解“忐忑不安”就絕不是難事了。
經過幾番這樣從猜測到驗證的過程,學生綜合運用了根據構字規律、找近義詞、聯系上下文及查字典等多種方法,整個理解詞語的過程成了對舊知不斷遷移運用的過程。
二、抽象到具象的求證過程
有些詞語不但陌生而且抽象,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理解這類詞語最適合具象化操作。在《司馬光》一課中,就出現了一個不常見到的字:“甕”。“甕”是什么意思?課文注釋是“口小肚大的陶器”,這樣的表述還是略顯抽象。該如何具體準確地感知“甕”?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偏旁,發現它與“瓦”相關;繼而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看到過哪些與瓦相似材質的容器;最后再借助課文插圖,學生立刻明白這是一個可以用來裝水的大容器。大到什么程度?聯系課文內容,學生很快明白這是一個能夠淹沒小孩的大缸。
這樣,對“甕”字的理解,綜合運用了借助注釋與插圖,聯系生活經驗,結合課文內容等幾種方法。從單一到多元,從抽象到具體可感,理解詞語的過程,又是一次遷移運用方法的過程。
三、表面到深入的學習過程
當我們不明白詞語意思的時候,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查閱詞典。然而,不少文學作品中的詞語,卻因所在的語言環境不同,詞語的內涵也有所不同。《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富饒”是一個生詞,詞典里的解釋為“物產多;財富多”。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僅止于此顯然是不夠的。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契機,帶領學生繼續發現。初讀課文后,學生發現“富饒”一詞可以理解為“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細細品味課文后,“富饒”一詞的內涵更豐富了,它是五光十色的瑰麗海水,是海底的珊瑚、海參和龍蝦,是各種各樣好看的魚兒,是撿不完的貝殼和有趣的海龜,是茂密的樹林和無數的鳥兒……同樣是“富饒”一詞,從讀課題到初讀課文,再到細讀課文,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對“富饒”的感受更加具體、生動。
類似的例子并不少見,《帶刺的朋友》一課,刺猬“偷棗的本事可真高明啊”中“高明”一詞的理解也在此列。隨著學習的步步深入,學生會發現,無論是選擇新月斜掛的夜晚,緩慢地上到掛滿紅棗的樹杈,用力搖落一地的紅棗,還是出人意料的下樹方式,獨特的歸攏扎棗的本領,甚至是馱棗向水溝眼兒逃跑,無不透著刺猬的“高明”。這樣,通過多次的聯系課文內容,學生讀出了“高明”這個詞無比豐富的內涵,讀出了刺猬偷棗過程中的處處心機,不但感受到刺猬的可愛,而且如作者一樣,對刺猬有了欽佩之情。
如此這般反反復復地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中的關鍵詞,在鞏固方法的同時,讓學習經歷了從表面到深入的過程,經歷了從理解課文內容到領悟文章情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四、一般到特殊的思維過程
還有些詞語因含有特殊的意義,也要準確理解。如“旅行”一詞,學生并不陌生。結合生活經驗,讓學生說說節假日一家人都去過哪里旅行。說著說著,學生就會發現,以玩為目的,去了一個又一個地方,就是旅游的意思。那么,童話故事《在牛肚子里旅行》,課題能不能改成“在牛肚子里旅游”呢?細讀課文,得知故事的主人公紅頭并不是去牛肚子里游玩的,而是一個不小心經歷了“被牛卷進嘴里—進牛肚子—到第一、二兩個胃后又重回牛嘴—在朋友青頭的幫助下,被噴出牛嘴”死里逃生的危險過程。可見,這里的“旅行”不等同于“旅游”。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究“旅行”的另一層意思。繼續讀課文,發現主人公紅頭雖經歷了生死之行,但終歸還是有驚無險。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收獲了牛有四個胃和牛會反芻的科學知識。作者把這個有收獲的危險經歷稱為“旅行”,也正突出了童話故事文體豐富而奇特的想象特點。像這樣對具有特殊內蘊的詞語的理解過程,開始于對詞語的探究,結束于對文體特點的感悟,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遷移運用的思維過程。
伴隨著語文學習的過程,盡可能多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反復地把從第二單元習得的理解詞語意思的多種方法,運用于更多課文的學習中。這樣,所學之法才有可能因為被反復操練而能熟練運用。
三年級這個閱讀轉折階段,學生若能在上學期“熟練運用理解詞語的方法”,就可以為下學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以及以后的“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這樣,讓學生的閱讀走向深層次的理解才不會是一句空話,在提升閱讀能力這條康莊大道上才好步步為營。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實驗小學 ?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