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帆揚
【摘 要】空間構成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理論基礎,以空間為中心,探索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構成思路,需要把握空間的內涵,并圍繞環境藝術設計目標,從空間與實體關系入手,來闡述空間構成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環境藝術;空間;空間構成
中圖分類號:TU2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1-0096-02
環境藝術設計涵蓋多個門類,學科交叉性、綜合性強,長期以來,受傳統工藝美術、繪畫、雕塑等影響,環境藝術設計在課程結構上缺乏針對性,制約了環境藝術造型設計教學水平的提升。從學科發展來看,環境藝術設計的本質在于為人服務,通過藝術美感、藝術意境的物質空間,來滿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空間是構成建筑環境的基本要素,無論是對于建筑內空間的組合與分隔,還是對建筑外部空間限定與綠化、小品、公共空間、設施要素的造型藝術,都屬于環境藝術設計范疇。事實上,空間和實體是構成環境藝術設計的核心,兩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通過闡釋空間的內涵,分析空間構成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重要性,提出幾點教學建議。
一、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空間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新興產業,起步較晚,但其發展速度卻很快。在環境藝術學科體系建設上,由于涵蓋專業面廣,對多學科交叉而形成的知識結構多元化特色,為綜合分析空間及空間構成的關系提供了契機。在建筑空間與環境藝術設計空間,對建筑、雕塑、繪畫、工藝美術等都稱為“造型藝術”或“空間藝術”。顯然,“空間”的內涵具有多樣性。但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空間”并非等同于上述“空間藝術”。在繪畫領域,“空間”表現為平面二維,盡管繪畫也可以延伸三維、思維空間,但對人而言,繪畫相對于視覺是靜止的。在雕塑領域,“空間”被看作是三維占有性空間,即三維實體所占據的空間體量。在工藝美術中的“空間”,基本與繪畫、雕塑所對應的“空間”相似。環境藝術設計多是有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其中,建筑的“空間”內涵相較而言更趨復雜多樣。既有三維限定性空間,又有思維特性。在日本建筑師盧原義信的《外部空間設計》中,他提出“外部環境空間是由地面和豎向界面構成,比建筑室內少一個頂面。”意大利建筑理論家布魯諾·賽維提出:“掌握空間與知道如何去觀察空間,是了解建筑的鑰匙。”環境藝術設計設計包含室內設計、室外景觀設計,前者結語建筑內部空間,從優化建筑環境要素關系上來搭建適宜的空間環境;后者是對外部環境進行設計。因此,在環藝設計中,對“空間”的理解,不能僅限于建筑,而是要立足建筑設計,升華到建筑藝術范疇,要關注“空間”意識的培養,加深對環境“空間”的全面認識。
二、環境藝術設計中空間與實體構成關系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空間與實體是基本造型形態。如山石、花草、樹木等實體形態,以及由此圍合而成的各類空間形態。對于人工建造的設施、小品、雕塑、建筑藝術等實體形態,以及由此限定圍合的室內空間、室外街道、庭院等空間形態,共同構成環境藝術設計的主體,兩者是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的辯證統一關系。環境藝術設計是多門類造型藝術的集合體,也就是說,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遠超任何一門傳統造型藝術。考慮到當前環境藝術設計實踐中,“重實體、輕空間”現象,過于強調環境實體的表象應用,忽視環境空間功能與空間意境的挖掘,這種片面的設計思路,阻礙了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健康發展。布魯諾·賽維在探析建筑空間特征中提出:“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進入其中,并在行進中來感受它的效果。”對于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要區別于其他藝術,原因在于人在建筑環境中的空間特性,融合了建筑藝術與建筑環境的共同特性。從單個的室內、庭院、廣場、道路等空間,到龐雜的城市群空間,人都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參與者,而單憑建筑模式無法完整解讀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與實體的關系。所以說,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空間”與實體構成關系是復雜多樣的,表現形態也是豐富多彩的,它是建立在建筑藝術空間基礎上,綜合其他造型藝術的空間特征,來形成環境藝術設計的主要空間特征。
三、環境藝術設計中空間構成的應用
單體建筑是建筑專業學習建筑設計的基礎,也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認知建筑空間與設計原理的起點。很多時候,面對單體建筑藝術,可以從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建筑藝術特點,來分析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的多樣性、傳承性、創造性。如建筑環境藝術設計中,建筑主體與周圍環境的協調關系,對自然景觀的理應,對地域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審美創造等等,都可以融入環境藝術設計中,來化解建筑形式與建筑功能的矛盾,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不過,對于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及空間的布局,如何體現各元素間的有機銜接?根據建筑形態構成的一般原理,多從環境藝術設計的形式美感出發,來開發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從知覺提煉中來設計空間形態構成。學生可以初步掌握建筑設計的語言和技巧,了解從平面草圖到立體模型的設計思路。可以學習建筑大師在單體建筑設計中的設計理念、創新精神,感悟不同建筑思潮與流派的演變與更迭。如柯布西耶提出的現代建筑五原則,并在薩伏伊別墅設計中建造出與以往石砌結構不同的建筑手法。同樣,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圖根德哈特及范斯沃斯住宅中,倡導“少即是多”的建筑理念。賴特的“有機建筑論”,在其“流水別墅”設計中更顯深遠影響,他提出:“努力使建筑具有一種協調的感覺、一種結合的感覺,成為環境的一部分。”從這些不同代表人物的設計理念中,來探究建筑語言與建筑空間環境的關系,為環境藝術設計注入更多新的指導思想。同樣,在中央美術學院新美術館的設計、奧運會場“鳥巢”的設計中,這些由名家設計的作品,也成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典范,從環境藝術形式的感染力,對環境空間的深刻認識,來引領學生獲得創意空間設計思維。當然,對于廣大學生而言,初學環境藝術設計,對潮流、時尚更具敏銳的觀察力,但缺失理性思維與深刻地求解環境設計空間意境的能力。誠然,獨具潮流的環境藝術空間形式,具有直觀的視覺沖擊力,但這一概念性設計手法,要想實現靈活運用,需要從設計構思、立意,以及各個環節問題的處理等方面進行豐富和完善,把握好環境藝術設計整體與局部的內在關聯性。可見,對于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空間”把握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從具體設計活動中不斷積累,需要拓展學生的環境藝術設計空間視野,既要關注“空間”的功能性,還要關注“空間”的實用性,要把握環境藝術設計有意義的空間與形態,將功能有機貫穿起來,讓“空間”兼具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
四、對環境藝術設計空間構成的教學建議
認識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內涵,深刻理解空間構成,結合環境藝術設計領域,讓學生全面感知造型藝術的空間理論和實踐。建議有三點:一是注重空間意識的培養。環境藝術設計中,空間概念具有理論性、抽象性,很多學生對空間的理解傾向于實用性,未能真正拓展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想象力,對空間感設計把握不足。因此,要重視學生空間理論的學習,打破過去造型藝術空間理念,以造型藝術為基礎,適度拓深空間表現技巧,豐富學生的空間營造表現手法。二是加強學生空間審美的培養。環境藝術設計需要把握整體設計風格,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未能兼顧空間藝術的整體性特征,對地方特有的環境、人文文化關注不足,過于追求外來文化,忽視本土地域環境藝術文化特色的營造。因此,要從空間構成的整體性出發,讓學生明白環境藝術設計要與周圍環境相適宜,要把握空間藝術創造的個性化與整體性關系。三是要加強空間創造思維的鍛煉。環境藝術設計理念是豐富的、多元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的空間創造思維也不斷涌現。要結合當代,與時俱進,讓學生了解最新的設計理念,通過對優秀案例的剖析、鑒賞,來發展學生的設計思維。
參考文獻:
[1]余菁菁.景觀園林設計中的空間藝術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8(44):37-38.
[2]俞婷婷.當代藝術語境下的美術館建筑空間設計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6):4-6.
[3]黃石拉.論環境藝術設計中各種形態與空間的關系[J].建材與裝飾,2018(1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