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青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所處的整體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以顯性教育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面臨嚴峻挑戰,也使得隱性教育的作用日益凸顯。筆者試著探究前任的教育理念,將古人的優秀教育思想與隱形教育結合,為思政工作的開展注入活力和新思路。
【關鍵詞】“自然無為”;隱形教育;自我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1-0179-01
老子“自然無為”的理念應用到今天的教育界,所指的就是教育者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使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進行,讓學生自主領悟到教育的內容。這就與現在所說的隱性教育有相通之處,隱性教育法同道家思想大致可以通過三個方式結合:
一、“萬物之宗”與熏陶感染
《道德經》中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道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它既可以在人們認為美的事物中起作用,也和光同塵,包含在所謂的丑的事物中。老子很清楚:道既可以作為內在的規律起作用,也可以作為外在的環境影響事物。盡管他并沒有指出這種環境的運行方式,但是他清楚地表明了,道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從外在到內在的對事物起作用。老子的思想對我們進行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首當其沖的就是利用熏陶感染法,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形式:
第一,利用典型事例。典型事例發人深省,且容易被人記住,會給學生心理留下很深的印象。典型事例本身所蘊含的道理,并不是直接顯現出的,這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一定程度的揭示。但是,在熏陶感染教學法中,教師對典型事例不能采取生搬硬套和生吞活剝的解析方式,而應該帶領學生進行探索,讓學生自覺理解典型事例的意義。
第二,利用藝術作品。藝術品當中蘊含的美感是其他教學物所不具備的,學生對藝術品天生的趨向性也很難用別的事物來代替。在課堂中和日常生活中利用藝術品進行熏陶感染式教學,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很多藝術品背后都潛藏著一些傳說,這些傳說經常能夠使得藝術品本身的美學價值更高,也更容易為人所接受。在熏陶感染式教學中,教師對藝術品的利用非常講究技巧,由于很多藝術品理解難度很大,有的并不適宜用在德育教學中,因此對藝術品的篩選需要特別注意。
第三,利用環境影響。這一點在高校中是尤其需要注意的。高校的環境非常特殊,處于學校和社會交接的一個環節,在高校中把控環境,既比嚴格的高中要困難,又不同于可以直接引入法律法規的社會。大學生大都處于性格較為叛逆的青春期,做事容易沖動,一個好的環境,往往能夠對其實現正確的引導,使其態度越發端正;而一個錯誤的環境,就可能導致學生誤入歧途。因此,利用環境進行德育,首先是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此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教師要主動利用環境去對學生進行啟迪,要讓學生在一個錯綜復雜的環境中主動選擇較好的,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環境。
二、“行不言之教”與榜樣示范
《道德經》曾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在春秋時期,這段話本身是在對國君進行諫言,意在規勸國君不胡亂下令,讓臣民按照固有的規律去自己發展,不要去干擾社會的正常秩序。但其中透露的一個重要信息是,國君對臣民是有榜樣示范作用的,國君是民的統治者,也是民無法選擇、無法回避的偶像,國君對舉國上下都存在不可替代也不可磨滅的示范作用。因此老子又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可見他對教育過程中的示范作用十分看重。這點應用到當今的德育工作,尤其是生態德育工作中,就是提醒我們要注意德育工作中的榜樣示范作用,特別是教師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在高校生態德育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注意自己的日常行為,嚴于律己,少私寡欲,養成生態道德行為習慣,盡可能低碳生活。
三、“萬物自化”與自我教育
《道德經》中寫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這一思想意在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注重由受教育者主導教育。這一思想在德育工作中有很高的應用價值,老子不贊成以規范進行約束性教育,更不贊成以法令進行強制性教育,他對受教育者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保持了非常高的尊重,贊同讓受教育者通過自我教育來實現提高。這種教育主張要求教育同人的自然本性相一致,突出了個體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確立了教育的主體意識。
老子的這種思想,對高校德育工作而言很有借鑒意義。高校德育工作的持續時間有限,教育者不可能長期對受教育者進行不間斷的耳提面命,更不可能在受教育者畢業離校后,繼續以曾經教師的身份延續教育內容。因此,讓受教育者自覺理解教育內容,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樹立端正的生態價值觀,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于在有限的時間內促成學生德育工作的圓滿完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高校教育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覺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自覺培養起端正的生態倫理價值觀,主動節能節水、購買綠色產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自覺實行垃圾袋裝和分類投放、拒食野生動物等。
總之,通過熏陶感染法、自我教育法、榜樣示范法等隱性教育方法的綜合運用,有助于完善高校生態德育方法,增強生態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