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夢婷
【摘 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其目的是讓大學生有接受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及獲得感。讓大學生認識到個人的道德人格培養有了極大提升,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以及自己的價值觀評判與訴求也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理想信念樹立在現實基礎上,經過實踐活動對未來科學地預見,對人生價值成功地追求,增強了對榮譽感、責任感、使命感的認知。
【關鍵詞】親和力;針對性;獲得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1-0184-01
高校思政教育要使學生自我認知:做一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大學生。新時代中國的大學生教育還應當具有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做一個個人自信、社會自信和國家自信的青年人,做一個德育和技能健全的人,為國家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注入新的活力。
一、新時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恭、寬、信、敏、惠”,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自我教育理念,也是大學生對德育教誨的重要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現包容性、親和性。不僅僅教學生有廣闊的胸懷、高尚道德情操、馬克思主義政治覺悟,還要有快樂的自我接受與學習意識。通過教育主體客體的互動與交換,增加課堂氣氛,增加老師對學生的親和力。包容學生的不同的觀點,但是老師有必要提出學生存在的有失偏額的論點,使其價值觀向正確方向發展。為了教育的親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在教學的同時,保持平易近人的姿態,增加師生互動,使學生對你的一言一行,甚至情緒態度,不會感動恐懼。注意思政課堂的氣氛融洽。我們的思政教育,在追求親和力的同時,還要保持個人魅力的莊嚴性,與他人的合群性,不要孤立地塑造個人形象。要在社會現實中,用客觀的世界塑造個人形象。同學之間和為貴,不要義氣用事,和諧相處。在國家之間,各民族之間,要樹立表現親和力的“合和”思想,要樹立民族包容的思想。
二、新時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針對意識形態領域教育,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工作領導權,加強理論武裝。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教育大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新時代,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加強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針對思想政治領域教育,培養具有“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新時代觀點的大學生。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創造和訴求。當代中國精神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大學生。樹立人格魅力,提升“慎獨”和“內省”自我修養意識。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推動誠信建設,強化社會責任感意識、規則意識和奉獻意識。
針對國家大局意識、整體意識認識,了解我國體制建設。西方社會政局不穩,社會發展也不穩。我國體制是國家體制,可以集中力量、凝聚力量做大事情。西方國家就不能與我們比,因為他們體制決定了分散的力量,不能集中精力做大事。比如,我們的新能源互聯網建設、統一規劃的高鐵建設、高科技領域建設、社會發展結構規劃,等等,我們能動用國家之力量,這是他們無可比的。新時代,我國能源互聯網發展機制引領世界。對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得到國家的主持和推廣,西方缺乏常規規劃,而我們既能常規規劃又能做大事。再比如,我們精準扶貧、深度扶貧到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掉隊,西方國家體制就做不到。
三、新時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其目的是讓大學生有接受教育的獲得感。讓大學生認識到,個人的道德人格培養有了極大提升,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以及自己的價值觀評判與訴求也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通過“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的教育,使大學生認識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的道理。使大學生獲得了要想使中國強大,必須具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情感;要想使國家強大,必須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想使民族強大,必須具有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能力。自身具備了新的發展理念,新的創新理論,才能實現中國夢。
我們相信,中國的發展,沒有終點,只有起點。我們的發展,是新生力的突飛猛進,我們的教育思想就要培養出新時代的生力軍、追求者。我們雖然是在基礎薄弱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但我們的力量將會一發不可收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通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做到“口言之,身必行之”。做一個合格的中國公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夢想,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同時,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奉獻自己的智慧。
參考文獻:
[1]孫麗杰,李春華.大數據環境下網絡輿情管理方法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124-129.
[2]李麗,李艷.移動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話語主導權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133-136.